曾和毛主席争吵得面红耳赤的他去世后,毛主席悲恸不已为其扶灵柩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曾和毛主席争吵得面红耳赤的他去世后 , 毛主席悲恸不已为其扶灵柩

1947年初 , 蒋介石调集精兵强将 , 重点进攻我山东和陕甘宁解放区 。 3月12日 , 34个旅的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延安 , 延安危在旦夕 。

敌众我寡 , 形势严峻 , 党中央决定放弃延安 , 转战陕北 , 凭借边区优越的群众基础 , 采用“蘑菇”战术 , 集中优势兵力 , 伺机歼敌 。

主动撤离延安时 , 党中央决定成立前委、工委和后委 。

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党中央的精干机关(称前委)继续留在陕北 , 指挥全国解放战争;刘少奇、朱德、董必武和一部分中央委员组成中央工作委员会(简称工委)进入河北省平山县 , 进行中央委托之工作;叶剑英、杨尚昆、李维汉、李克农等组成中央后方委员会(简称后委)进驻晋西北临县 , 统筹后方工作 。


曾和毛主席争吵得面红耳赤的他去世后,毛主席悲恸不已为其扶灵柩

曾和毛主席争吵得面红耳赤的他去世后 , 毛主席悲恸不已为其扶灵柩// //

留在陕北的机关人员全部武装起来 , 和警卫部队一起合编为中央支队 , 由父亲任支队司令员 , 陆定一任政委 , 叶子龙为参谋长 , 廖志高为政治部主任 。

其时 , 毛泽东对任弼时幽默地说:“你们四人负责组织一个‘政府’ , 管理我们八百人的‘国家’ , 你们必须把这个国家管好 。 ”

1947年6月7日 , 胡宗南部刘戡率四个半旅从延安、安塞经蟠龙真武洞 , 由东南向西北扑来 , 离中共中央机关只隔几里 。 与此同时 , 胡宗南部董钊也率兵由延安经安塞高桥向保安进发 。 当时 , 解放军主力在陇东地区 , 离中央机关驻地王家湾有几百里 。 毛泽东身边的全部兵力只有4个连 。 把炊事员、饲养员等后勤人员算在内 , 总共不过300余人 , 其中还有一个短枪连 , 真正能投入战斗的只有200多人 , 形势相当严峻 。 党中央决定立即从王家湾转移 。

当时的情况是西边有马鸿逵部 , 南边有刘戡、董钊部 , 东边濒临黄河 。 根据以上情况 , 任弼时以支队司令员的名义通知部队向北走 , 如有情况可以向东走 。 他认为西边和南边均有敌人 , 而向北走路宽 , 活动余地大 , 情况紧急时还能过黄河 , 这样可以确保毛泽东和党中央的安全 。


曾和毛主席争吵得面红耳赤的他去世后,毛主席悲恸不已为其扶灵柩

曾和毛主席争吵得面红耳赤的他去世后 , 毛主席悲恸不已为其扶灵柩// //

部队接到通知后 , 整装待发 。 可两个钟头过去了 , 还没有得到出发的命令 。 中央支队政治部主任廖志高有些沉不住气了 , 他走进毛泽东的住地 , 却没想到他听到的是任弼时和毛泽东正在为此进行激烈的争论……

毛泽东不同意向北、向东转移 , 更不同意一有了情况就过黄河 。 他主张迎着敌人向西转移 , 而且中央一定要坚持留在陕北 。 任弼时则坚持认为:部队向西转移 , 很可能和敌人相遇 , 即使部队避开了胡宗南的主力 , 西边是马鸿逵的防区 , 部队仍有可能与敌人遭遇 , 中央机关和毛泽东的安全将受到严重威胁 。

毛泽东临危不惧 , 置个人安危于度外 。 他预料 , 敌人不会往西 , 西边是一条很荒凉的小路 , 即使敌人向西追 , 速度也会很慢 , 向北到青阳岔 , 则是一条大路 , 敌人如果追过来 , 速度会很快 。

任远志在《我的父亲任弼时》一书中说 , 这一次任弼时和毛泽东吵得挺厉害的 , 双方互不相让争得面红耳赤 。


曾和毛主席争吵得面红耳赤的他去世后,毛主席悲恸不已为其扶灵柩

曾和毛主席争吵得面红耳赤的他去世后 , 毛主席悲恸不已为其扶灵柩// //

经过激烈的争论 , 任弼时终于接受了毛泽东的意见 。 尔后的事实 , 完全验证了毛泽东的预言 , 任弼时心悦诚服 。

任弼时拖着病体与毛泽东、周恩来转战陕北每到一处 , 他都要亲自安排住房 , 布置警卫 , 组织物资供应 , 还参与决策研究 。 时人称他是中央队伍中身体最差的一人 , 又是最忙的一人 。

作为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 , 任弼时经常废寝忘食地工作着 , 以至于积劳成疾 。 由于过度疲劳 , 病情恶化 , 1950年10月27日 , 任弼时突发脑溢血 , 不幸英年早逝 , 年仅46岁 。

任弼时逝世的第二天 , 中央成立了以毛泽东为首的治丧委员会 。 这天上午9时 , 悲恸不已的毛泽东到北京景山东街任弼时住处 , 亲自看着任弼时入殓 , 给他覆盖党旗 。 毛泽东还沉痛地亲自扶着任弼时的灵柩 , 前往劳动人民文化宫 , 以示痛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