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罗荣桓:最早去世的元帅 毛泽东叹息"国有疑难可问谁"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缅怀罗荣桓:最早去世的元帅 毛泽东叹息"国有疑难可问谁"


缅怀罗荣桓:最早去世的元帅 毛泽东叹息"国有疑难可问谁"

缅怀罗荣桓:最早去世的元帅 毛泽东叹息"国有疑难可问谁"// //

1955年 , 毛主席为罗荣桓授勋

编者按:12月16日是罗荣桓同志逝世55周年纪念日 。 罗荣桓 , 中国军事家 , 政治家 , 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 , 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 。 1902年11月26日生于湖南省衡山县 , 1963年12月16日在北京逝世 , 是十大元帅中最早去世的一位 。 他从1927年跟随毛泽东走上井冈山 , 到1963年逝世 , 风风雨雨革命一生 , 毛泽东称其为“一生共事的人” 。 罗荣桓逝世后 , 毛泽东亲自参加追悼会 , 一句“君今不幸离人世 , 国有疑难可问谁” , 表达了对罗荣桓的信赖、依重和惋惜之情 。


缅怀罗荣桓:最早去世的元帅 毛泽东叹息"国有疑难可问谁"

缅怀罗荣桓:最早去世的元帅 毛泽东叹息"国有疑难可问谁"// //

1936年 , 罗荣桓在陕北

罗荣桓于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 从1939年起 , 历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政委 , 第一军团江西区和第八军团政治部主任 。 抗日战争时期 , 历任八路军一一五师政治部主任、政委并代理师长 , 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委 , 中共中央山东分局书记 。 解放战争时期 , 历任东北民主联军副政委 , 东北人民解放军政委和第四野战军第一政委 。 在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 。 解放后 , 历任最高人民检察署检察长、军委副主席、总政治部主任和总干部部长 。 第一届和第二届全国人大会上 , 当选为副委员长 , 同时被任命为国防委员会副主席 。 1955年 , 被授予元帅军衔 。


缅怀罗荣桓:最早去世的元帅 毛泽东叹息"国有疑难可问谁"

缅怀罗荣桓:最早去世的元帅 毛泽东叹息"国有疑难可问谁"// //

毛泽东向罗荣桓遗体告别

罗荣桓逝世 毛泽东十分悲痛夜不能寐

1963年12月15日 , 罗荣桓的病情恶化 , 一度陷入昏迷 。 12月16日下午 , 罗荣桓在战友贺龙、张爱萍、甘泗淇、梁必业、萧向荣以及他的夫人林月琴和孩子们的守护下 , 心脏停止了跳动 。

12月19日 , 毛泽东亲自参加了罗荣桓的追悼会 , 深深地向这位从秋收起义就开始跟随他的“解放军政治思想战线的奠基人”之一的元帅三鞠躬 。 罗荣桓逝世后 , 毛泽东十分悲痛 , 几天夜不能寐 。 一天深夜 , 毛泽东写下了七律《吊罗荣桓同志》:“记得当年草上飞 , 红军队里每相违 。 长征不是难堪日 , 战锦方为大问题 。 斥鷃每闻欺大鸟 , 昆鸡长笑老鹰非 。 君今不幸离人世 , 国有疑难可问谁?”这首诗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对罗荣桓的高度评价和痛惜之情 。


缅怀罗荣桓:最早去世的元帅 毛泽东叹息"国有疑难可问谁"

缅怀罗荣桓:最早去世的元帅 毛泽东叹息"国有疑难可问谁"// //

1939年3月3日夜 , 罗荣桓在鲁西 。 115师政委罗荣桓与代理师长陈光指挥部队在郓城西北的樊坝全歼伪军一个团 , 取得了进入山东后的首战胜利 。

老一辈的智慧:罗荣桓提出“敌进我进”

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 , 罗荣桓始终贯彻实事求是的原则 , 而且很注意开拓创新 。 在开创和巩固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斗争中 , 罗荣桓就是以这种科学态度 , 独具匠心地创造了著名的“翻边战术” , 即在敌人“扫荡”时 , 不是“敌进我退”、“诱敌深入” , 而是“敌进我进” , 在弄清敌人特别是当面之敌的动向后 , 选择敌人之弱点 , 由根据地经过边沿游击区 , “翻”到敌人后方去 , 打乱敌人部署 , 粉碎敌人“扫荡” 。

然而这种战术刚刚提出时 , 许多人并不理解 , 因为毛泽东著作上是“敌进我退” , 并没有说过“敌进我进” 。 当时山东《大众日报》在第一次宣传“翻边战术”时 , 还以为这个提法搞错了 , 迟迟不敢排版付印 。 其实一点都不错 , 这是罗荣桓对毛泽东常说的“你打你的 , 我打我的”的军事原则的巧妙学习运用 。 在这个战术原则的指引下 , 山东抗日军民先后取得了留田突围 , 海陵、郯城战役等重大胜利 。 为此毛泽东曾亲自致电嘉勉:“所取方针是正确的 , 望坚决执行 。 ”

全国胜利后 , 在60年代初 , 罗荣桓再次主持总政工作 。 为了正确指导全军学习毛泽东著作 , 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原则 , 他同林彪鼓吹的走“捷径”、“立竿见影”等错误主张进行了斗争 。 对于林彪主张走“捷径”、“背一点东西”的提法 , 罗荣桓指出 , 这是搞教条主义 , 并严厉地说:“用教条主义态度对待毛泽东思想 , 那根本是牛头不对马嘴!”在学习理论时要把握住实质 , 这是一种科学态度 , 这种态度至今仍值得我们思考、学习 。

(来源:综合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历史上的今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