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斗剧的争王位套路什么时候开始的

似乎只要是宫斗剧 , 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争夺王位的情节 。 为了争夺王位 , 进谗言、弑兄弑父、下毒 , 各种阴谋诡计让人看宫斗剧看得津津有味 , 但其实 , 这些套路 , 早在司马迁的《史记》里就写得明明白白了 。


宫斗剧的争王位套路什么时候开始的

宫斗剧的争王位套路什么时候开始的// //

西周实行的是宗法制 。 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产生的前提和基础 。 在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的西周时代 , 立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维护周王室的统治和整个社会的稳定 。 所谓"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 , 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 , 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 。 "庶子的出身决定了他们的一生只能屈居人臣 。 但到了春秋战国时期 , 齐桓公、秦昭襄王、赵襄子、赵惠文王、楚武王等庶子却能够取代本该属于嫡系的位置 , 成为诸侯王 。 他们身处不同的国家 , 取代嫡系的方式也有所不同 , 以庶代嫡看似只是特殊条件下发生的偶然现象 , 实际上却是当时社会环境发展的必然 。

一、以庶代嫡原因何在?

原因一:血缘宗法制瓦解小宗变强代嫡

春秋战国时期 , 生产力的提高以及政治上的相对独立 , 使得小宗别子们经济和军事实力不断增强 。 与此同时 , 随着时间的推移 , 大宗和小宗之间的血缘关系则逐步削弱 , 宗族的情谊越来越疏淡 , 周代的宗法制度在春秋战国逐渐瓦解 。 其中实力较强的旁系别宗不愿再受到宗法制的束缚 , 取嫡系而代之 。 如晋国的曲沃武公 。 自晋昭侯元年 , 晋文侯的弟弟桓叔被封于曲沃后 , 就开始"欲入晋" , 但是屡次被晋人打败 , 只好退回曲沃 。 经过曲沃桓叔、曲沃庄伯、曲沃武公三代人的努力 , 最终曲沃武公以旁系的身份成为晋君 , "尽并秦地而有之" 。

原因二:礼制崩坏 , 国君随心废嫡立庶

春秋时期 , 贵族多"僭礼" , 日久习以为常 。 《春秋公羊传·昭公二十五年》中记载昭公因为季氏"僭于公室久" , 想要杀了季氏 , 而子家驹的一句回答"诸侯僭于天子 , 大夫僭于诸侯久矣"道出了当时社会旧的礼俗流失的普遍性 。 到了战国时期 , 礼乐制度几乎失去了对全社会的道德约束作用 。 春秋前废嫡立庶的第一例是周幽王"废申后及太子 , 以褒如为后 , 伯服为太子" 。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 , 有的诸侯王便抛弃了旧的礼制观念 , 背弃了嫡长子继承制的宗法原则 , 依据个人情感倾向来选择继承人 , 废掉甚至杀害嫡长子 , 让原本没有合法继承权的庶子继位为君 。


宫斗剧的争王位套路什么时候开始的

宫斗剧的争王位套路什么时候开始的// //

原因三:社会价值观转变 , 有才能的庶子代嫡

春秋战国时期 , 社会动荡 , 诸侯争霸 , 阶级的壁垒逐渐被打破 , 许多原本处于社会底层的人才通过自己的智慧和谋略得以跻身上层社会 , 身居要职 。 与此同时 , 诸子百家也都在为打破宗法等级观念而大造舆论 。 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荀况提出:"虽王公士大夫之子孙也 , 不能属于礼义 , 则归之庶人;虽庶人之子孙也 , 积文学 , 正身行 , 能属于礼义 , 则归之卿相士大夫 。 "墨家主张"任人唯贤"的用人之道 , 贵贱与否不再以先天的血缘为标准 , 而取决于个人"有能与否" 。

可见 , 春秋战国的价值观发生了改变 , 对于一个人的评价不再只看重血缘出身 , 而是综合品德智慧等方面 。 这就直指"血缘宗法"之伦理政治的弊端 , 在原本宗法制下 , 只要是嫡子 , 不论品质好坏、才能大小 , 必然可以继位 。 《春秋公羊传》中说"立子以贵不以长 , 立嫡以长不以贤" 。 如果嫡子是一个骄横无能的人 , 继位后将不利于家族和国家的发展 。 在这样的社会思潮影响下 , 有的诸侯王希望通过选择有才能的庶子作为接班人使国家得到进一步发展 , 心怀抱负的庶子小宗们也希望通过取代嫡系的位置 , 发挥自己的才能 , 建功立业 , 大展宏图 。 赵襄子的母亲是翟族出身的婢女 , 身份卑贱 , 所以他非常不受重视 。 但一个善于相面的人来见赵简子 , 看到赵襄子后说:"此真将军矣!"经过赵简子的观察和考验 , 发现赵襄子确实才能出众 , 于是废了原太子伯鲁 , 立赵襄子为继承人 。 继位后 , 赵襄子和知伯斗争 , 最终打败了知伯 , 三家分晋的局面就此形成 。


宫斗剧的争王位套路什么时候开始的

宫斗剧的争王位套路什么时候开始的// //

二、诸侯王以庶代嫡的主要方式

春秋战国时期最终以庶子身份取代嫡系坐上君位的诸侯王不在少数 , 但是他们的代嫡方式各有不同 。 这和庶子们面临的国家政治局势、庶子个人性格不同等因素有关 , 所谓"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 以庶代嫡的情形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

(一)嫡死庶代

如果嫡系的君主去世 , 继位的理应是其嫡子 。 但是在实际情况中 , 一旦嫡系君主去世 , 决定最终由谁继位的往往是夺权各方的政治实力 , 庶子们利用国内大臣和他国势力的支持走向王位 。

齐桓公是齐襄公的弟弟 , 因为看到兄长无德 , 为求自保逃到了莒国 。 襄公和公孙无知被杀后国中无主 , 齐桓公和另一位逃亡在鲁国的公子纠都从外赶回国都 。 经过一番较量 , 齐桓公和其人马抢先一步回到齐国 , 顺利继位 。

晋文公重耳的母亲是"翟之狐氏女" , 晋惠公夷吾的母亲是重耳母亲的妹妹 。 晋献公早已将齐桓公之女齐姜所生的儿子申生立为太子 , 但发生了"骊姬之乱" , 太子申生被逼自杀 。 晋献公死后 , 骊姬的儿子奚齐和骊姬妹妹的儿子悼子相继继位 , 但两人都被大臣里克所杀 。 此时 , 本来没有机会继位的夷吾用土地贿赂秦国 , 在秦国的保护下回国继位 。 晋惠公死后太子圉继位为晋怀公 , 不久之后 , 秦缪公派兵护送晋文公重耳回归夺位 。

秦惠文王死后 , 王位已经由嫡子秦武王继承 , 但秦武王意外去世 。 武王无子 , 武王的母亲惠文后想要拥立武王的同胞弟公子壮继位 , 而宣太后和其异父弟魏冉主张拥立秦昭襄王为君 。 秦昭襄王在外有燕赵势力的支持 , 在内魏冉拥有一定的兵权 , 所以秦昭襄王获得了这场王位争夺战的胜利 。


宫斗剧的争王位套路什么时候开始的

宫斗剧的争王位套路什么时候开始的// //

此外 , 有的庶子本身并没有表现出太大能力 , 嫡死后能够继位完全是依靠国内的重臣扶持 。 比如齐国的崔杼杀齐庄公 , 立庄公的异母弟齐景公 。 田常杀齐简公 , 立齐简公的弟弟齐平公 。 襄仲杀死鲁文公嫡子立鲁宣公 。 鲁昭公不是嫡子 , 也不够贤能 , 但季武子还是坚持立他为君 。


宫斗剧的争王位套路什么时候开始的

宫斗剧的争王位套路什么时候开始的// //

(二)恃宠夺嫡

古代国君拥有国家的最高权利 , 因此虽有嫡长子继承制的存在 , 但也无法阻止有的君王凭个人的情感废嫡立庶 , 甚至将嫡子杀掉 。 这一类庶子多是"子凭母贵" , 由于母亲受到君王的宠爱 , 出于"爱屋及乌"的情感 , 君王便产生了立宠妃的儿子为继承人的想法 。

赵国的赵惠文王和赵王迁是恃宠夺嫡的典型例子 。 赵惠文王的母亲吴娃受到父亲赵武灵王的宠爱 , 因此赵武灵王废太子赵章 , 甚至直接退居二线 , 将君位传给年幼的赵惠文王 。 赵王迁母亲是个歌女 , 受到赵悼襄王喜爱 , 所以赵悼襄王废掉长子赵嘉立赵迁为太子 。 陈国、卫国、楚国等也不乏这样的例子 。 陈宣公杀太子御寇 , 立宠妃的儿子为君 , 即陈穆公 。 卫宣公杀太子朔 , 立齐女的儿子子朔为继承人 , 即卫惠公 。 楚平王宠爱漂亮的秦女 , 废太子建 , 立秦女的儿子珍为继承人 , 即楚昭王 。

(三)弑君夺权

嫡长子继承制设立的初衷是为了维护家族和政治局面的稳定 , 但这并不能阻止野心勃勃的庶子对王位的觊觎 。 权力的诱惑使庶子们抛弃了血缘亲情 , 选择了弑君这一方式夺位 。

楚国有三位君王都是通过弑君夺位 。 楚武王熊通是蚡冒的弟弟 , 蚡冒死后 , 他杀了蚡冒的儿子取而代之 。 楚灵王趁哥哥楚康王生病时 , 借探病的机会杀死了楚康王及其儿子继位 。 但是楚灵王暴政 , 弟弟公子弃疾发动政变夺取了政权 , 继位为楚平王 。 卫悼公是出公的叔父 , 出公去世后 , 悼公攻击出公的儿子继位 。 卫怀公杀卫昭公代而为君 。 卫慎公父亲是卫敬公的庶子 , 慎公杀怀公而代之 。 齐国的公孙无知是齐襄公的堂兄弟 , 杀襄公自立为君 。 齐懿公是齐昭公的弟弟 , 昭公去世后杀齐昭公的儿子舍 , 自立为君 。

王权是权力的中心 , 不管是嫡死庶代或是明目张胆地弑君夺权 , 非正统方式的王位更替总会伴随着流血 。 对于来之不易的王位 , 有的诸侯王用功绩来努力证明自身的继位虽然不合宗法 , 但是具有合理性 , 如赵襄子、秦昭襄王、楚武王 。 而有的诸侯王毫无抱负 , 只注重眼前享乐 , 既不合法也不合理 , 很快就被人从王位上拉下来 。

国君废嫡立庶具有很大的主观性 , 因为他看中的大多是女子的美貌而不是孩子的能力 , 继位的庶子能否胜任国君似乎只能看这个国家的运气了 。 另一方面 , 国君废嫡立庶的做法可能引发嫡子或是其他庶子对王位的争夺 , 导致国家政局动荡 , 如被废太子赵章发动的沙丘之乱 。 也正是春秋战国开了先例 , 在之后的封建社会中国君因个人情感立庶的例子也不在少数 。 如后世的汉武帝因为宠爱钩弋夫人 , 在第一任太子刘据倒台后 , 立了钩弋夫人年仅八岁的儿子刘弗陵为储君;汉光武帝刘秀因为钟爱阴丽华 , 废太子刘疆 , 立和阴丽华生的儿子刘庄为储君 。


宫斗剧的争王位套路什么时候开始的

宫斗剧的争王位套路什么时候开始的// //

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风云变幻的时期 , 以庶代嫡行为本身就表现了那一时代勇于突破传统观念的进步一面 , 为封建社会以庶代嫡的帝王提供了先例 , 如唐代的唐太宗、明代的明太祖等君王 。 司马迁记录的这些以庶代嫡诸侯王 , 不仅丰富了文学创作的画廊 , 也为后人研究春秋战国以庶代嫡这一历史现象提供的史料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