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干部当常叩问“又能值几何”

吴炯《五总志》记载 , 有官员为升迁巴结王安石 , 花重金购买一方宝砚 , 满怀欣喜告诉王安石此砚的神奇之处 , “呵之可得水” 。 王安石反问 , “纵得一提水 , 又能值几何?” 。 宝砚虽质地上乘、价值千金 , 与个人内涵和操守修养相比 , 却不值一文 。 王安石一句“又能值几何” , 在物欲诱惑面前 , 作出“教科书”式的回答 , 选择比物质趣味更宝贵的品格追求 , 从而筑牢了清正廉洁的堤坝 。

“又能值几何” , 是为官必然会面对的选择题 。 如古时鲁相公仪休好吃鱼 , 有人买鱼献之 , 但不受之 。 学生问 , “老师既然喜欢鱼 , 为何不收下?”公仪休回答 , “人之所以献鱼 , 是因我身居相位 , 若收人一条鱼没了相位 , 那岂不是永远没鱼吃;若靠俸禄买鱼 , 就能永远自己买鱼吃” 。 可见 , “又能值几何”是本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廉洁账”和“长远账” 。 《菜根谭》云 , “贪心者 , 逐兽而不见泰山在前 , 弹雀而不知深井在后” 。 党员干部若被围猎的香饵“一叶障目” , 看不到党纪国法的“泰山” , 就难逃问责利剑惩处的宿命 。

古人常说 , “苟非吾之所有 , 虽一毫而莫取” 。 清代王伯勉任吏部选事郎时 , 一件羊皮大衣穿了三十年 , 羊毛脱落不能御寒 。 同僚们凑了银子 , 买来狐裘大衣和貂皮帽相送 , 他感动表示 , “我一生从未接受过别人一文东西 , 怎能烦劳诸位替我操心” , 遂坚决不受 。 再如 , 《竹坡诗话》里李姓官员烛灯下办理公务 , 当读到一封家书时 , 便吹灭公烛点燃家烛 , 留下“公烛不展家书”的美谈 。 “你”与“我”、公与私之间有鲜明的界定和条线 , 做到“心不动于微利之诱 , 目不炫于五色之惑” , 砥砺自我守正的寸心、维护公私分明的准则 , 既信奉独善其身、又涵养干净纯洁 , 让“又能值几何”经得起推敲和检验 。

现实生活中 , 不乏个别党员干部在为官用权时少了“又能值几何”之问 。 因此有的持“侥幸心” , 伸手收一笔是一笔 , 自以为不会那么巧“挨板子”;再有的搞“小意思” , 把小小意思不当意思 , 让规矩意识和廉洁意识为之“买单”;还有的跨“两条道” , 既想升官又想发财 , 以“升官发财”作为“价值正确”等等 。 诸如此类 , 看不清“大与小”的逻辑关系 , 悟不透“值与不值”的大帐哲学 。 殊不知“糖衣炮弹”的小利小惠让政治信仰“缺钙”滑坡 , 岂不是“因小失大”?且不知“以物喜、以物悲”招致“丧身辱命”、锒铛入狱、名誉扫地 , 岂不是“不值得”?

“清风两袖朝天去 , 免得闾阎话短长” 。 子罕以不贪为宝 , 彰显了廉洁的价值;杨震却金 , 荡涤了刚正的气节 。 于党员干部而言 , 为官用权要反复扣问“又能值几何” , 以干干净净、清清白白、堂堂正正自勉自醒 , 如此弘扬宗旨理念、秉持规矩原则、守住纪律红线 , “不越雷池一步” , 在新时代征途上行稳致远 。

段官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