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辙为什么没有他哥哥苏轼出名?苏辙嫁女为何会倾家荡产?
苏辙 , 字子由 , 号颍滨遗老 , 四川眉山人 , 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诗人 , 生于公元1039年 , 去世于公元1112年 。
苏辙为什么没有他哥哥苏轼出名?苏辙嫁女为何会倾家荡产?// //
公元1057年 , 苏轼进士及第 , 初任大名府推官 , 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 , 随后历任河南推官、秘书省校书郎、右司谏、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官职 , 官至宰相 , 去世后被追复端明殿学士、宣奉大夫 。 南宋时累赠太师、魏国公 , 后谥文定 。
苏辙与苏轼 , 一母同胞的兄弟 , 两兄弟与自己的父亲苏洵一起 , 被称为“三苏” 。 虽然一门三苏 , 但是实际上苏轼的名声远远要比苏辙和苏洵两人更为响亮 。 拿现代人来讲 , 问“三苏”中都有谁 , 首先想起的绝对是苏轼 。
人们提起苏轼 , 都知道这是一位极其牛掰的全才 , 但是大家不知道的是苏辙相比于自己的哥哥也绝不逊色 , 他同样是一位全才 。 就连苏轼自己都说:“子由之文实胜仆 , 而世俗不知 , 乃以为不如 。 其为人深不愿人知之 , 其文如其为人 , 故汪洋澹泊 , 有一唱三叹之声 , 而其秀杰之气 , 终不可没 。 作《黄楼赋》乃稍自振厉 , 若欲以警发愦愦者 。 而或者便谓仆代作 , 此尤可笑 。 ”
苏轼有句话说的好 , 苏辙并不是没有才能 , 而是世人并不知道而已 。 而苏轼一句“其为人深不愿人知之” , 则已经说明了苏辙没有苏轼声名远播的其中一个原因 。 苏辙是一个内敛、含蓄、低调、沉稳之人 , 也许他自己并不在乎才名 , 所以才没有可以展现自己的才华 , 才被自己哥哥的光芒掩盖 。
苏轼其人 , 本身就具有开阔开朗的心胸 , 所作诗词散文都具有豪放浪漫的情感 。 他的文学作品能轻易吸引住人们的眼光 , 而他个人的魅力也使得人们对他此人印象深刻 。
无论在哪个时代 , 无论在什么地方 , 特点鲜明之人尽管看起来有些突兀 , 但是却无可否认会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 。 苏轼就是这样一个人 , 他个性鲜明 , 整个人都有一种鲜活的气息 。 我们可以想象他自由赏阅山水 , 也可以想象他与朝廷命官叫板 , 同样的也可以想象出他赤脚与百姓混在一起 , 专心致志的研究出如何烹煮猪肉 。
苏轼之所以名声能远超苏辙 , 其实很大部分不在于其才学 , 而在于其个人无可忽视的个人魅力 。
苏辙在后世的名声虽然并没有苏轼那般高 , 但是其才能却是丝毫不逊色于自己的兄长的 。
宋徽宗初年 , 苏轼的弟弟、“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辙 , 要嫁女儿 。 为了给女儿筹办嫁妆 , 苏辙特地卖了他在河南新乡购置的一块好地 , 凑了“九千四百缗(mín , 古代计量单位)” , 让女儿带进了婆家 。
“九千四百缗”就是9400贯 , 虽说当时已经是北宋后期 , 通货膨胀 , 货币贬值 , 但是1贯也差不多相当于现在的300元人民币的购买力 。 那么9400贯相当于现在的多少?282万元!之后 , 苏辙在日记里说 , 他这是“破家嫁女” 。 换言之 , 为了给女儿办嫁妆 , 他几乎倾家荡产 。
能够考中进士 , 并且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 , 家境自然不会差到哪里去 , 那么苏轼的弟弟苏辙为何嫁一个女儿就嫁得倾家荡产呢?
古代就有婚前财产公证制度
“婚前所买房屋是个人财产 , 而非夫妻共同财产 。 ”这一规定古已有之 , 而且 , 在宋朝时就已经出现相当完备的法律规定 , 打离婚官司分割财产的事情均有法可依 , 且有执行过的案例记录留世 。
宋朝的司法部门明确支持 , 女方的婚前财产包括婚前所买房屋在离婚后仍归女方所有 。 父母在嫁女儿前 , 会替女儿立好“婚前财产公证” , 约定如果以后离婚 , 女儿婚前的房子和地全都要一个不少地带回来 。 仅凭这一点 , 宋朝就无愧于历史上最具人文关怀的时代之一 。 难怪金庸等许多现当代名人在接受采访时都说 , 如果能回到古代 , 最愿意做宋朝人 。
财产原来是谁的 , 离婚时就是谁的
“离知”是宋朝的法律术语 , 也叫“两离知”或“离” 。 大家都知道 , 休妻一般是男方主动 , 而“离知”则是男女双方平权 , 相当于现在的离婚 。
宋朝时期规定 , 男女双方如果闹离婚 , 女方当初陪嫁过来的嫁妆仍然全部属于女方 , 不管婚后男方给了女方多少钱 , 也不管夫妻双方婚后担负了多少债务 , 都不能用女方的嫁妆去还 。
同样 , 离婚时女方不得拿走男方的一点家产 , 只能拿走原本就属于自己的嫁妆 。
宋朝时期的嫁妆是一个相当特殊的财产种类 。 嫁妆并不是单独注册在妻子名下的产业 , 官府要求财产都要以户为单位登记在男户主名下 , 不管实际上他是否活着 。 然而 , 虽然女方的嫁妆全部要登记在男户主的名下 , 但是具体的产业则要求明确地标示出来 , 这个事实关系到对嫁妆的恰当使用 , 不仅女人南宋时期朱熹、真德秀、吴毅夫、陈子华、徐清叟、王伯大、蔡抗、赵汝腾等28人担任官吏期间所作的一些判词 。
嫁女儿比娶媳妇要贵多了
婚前财产公证是一把双刃剑 , 它既保护了妇女的财产权神圣不可侵犯 , 但是反过来 , 妇女也不得染指夫家的财产 。
要知道 , 古代的妇女是不事生产的 , 不生产 , 也就没有新的财富 , 所以说 , 真正一辈子属于妇女自己的财产 , 只有婚前陪嫁过来的嫁妆 。 女方父母怕女儿去了婆家受欺负 , 或嫁妆少了在姑嫂之间无地位 , 都拼命地增加陪嫁 , 所以宋朝姑娘出嫁 , 往往带着大量的土地和房子 。
因此 , 宋朝嫁女陪嫁甚丰 , 与历代相比 , 宋朝人的财富相对比较富足 , 所以宋朝人很要面子 , 做什么都讲排场 , 所谓“风俗奢靡 , 日甚一日” , 在婚嫁方面更是花样百出 。 从北宋中后期开始 , 女子的嫁妆越来越多 , 不仅有家具、首饰、铜钱 , 还有土地、房子 , 有时候多得吓人 。 特别是有钱人家嫁女儿 , 那陪嫁绝对是“富二代”的标准 , 动不动就是多少间房、多少亩地 。
由此看来 , 也难怪贵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辙老先生 , 嫁个女儿都快倾家荡产了 , 毕竟苏老先生是个文化人 , 自然比不得那些官二代、富二代了 。
以史为鉴 , 虽然婚前财产公证能够省却很多的麻烦 , 但是带来的麻烦也不少 。 抛除夫妻之间的信任问题 , 对于整个社会来说 , 这都不是好事 。
如果任其发展 , 就像宋代一样 , 平时疼爱自家千金的老丈人们个个比赛看谁给的嫁妆多 , 社会上又像古代一样“男贵女贱” , 难道不是开历史的倒车吗?到时有什么男女平等可言?而且现在有的女人比男人还能赚钱 , 未来社会是不是“女尊男卑” , 犹未可知 , 如果真是那样 , 更成一锅粥了 , 社会哪有什么秩序可言 。
作为一个男性 , 自然乐于见到未来的妻子带着一大笔嫁妆而来 , 但是作为一个冷静的旁观者 , 我认为包括我在内的未婚者在选择婚姻的道路上 , 需要更多的理性 , 毕竟 , 只有最适合的才是最好 , 如果两人合不来 , 钱再多有什么用呢?家和才能万事兴啊!
黄州快哉亭记
【原文】
江出西陵 , 始得平地 , 其流奔放肆大 。 南合沅、湘 , 北合汉沔 , 其势益张 。 至于赤壁之下 , 波流浸灌 , 与海相若 。 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 , 即其庐之西南为亭 , 以览观江流之胜 , 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
盖亭之所见 , 南北百里 , 东西一舍 。 涛澜汹涌 , 风云开阖 。 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 , 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 。 变化倏忽 , 动心骇目 , 不可久视 。 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 , 举目而足 。 西望武昌诸山 , 冈陵起伏 , 草木行列 , 烟消日出 。 渔夫樵父之舍 , 皆可指数 。 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 。 至于长洲之滨 , 故城之墟 。 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 , 周瑜、陆逊之所骋骛 。 其流风遗迹 , 亦足以称快世俗 。
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 , 有风飒然至者 , 王披襟当之 , 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 , 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 。 夫风无雌雄之异 , 而人有遇 , 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 , 与庶人之所以为忧 , 此则人之变也 , 而风何与焉?士生于世 , 使其中不自得 , 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 , 不以物伤性 , 将何适而非快?今张君不以谪为患 , 窃会计之余功 , 而自放山水之间 , 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 。 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 , 揖西山之白云 , 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 , 连山绝壑 , 长林古木 , 振之以清风 , 照之以明月 , 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 , 乌睹其为快也哉!
元丰六年十一月朔日 , 赵郡苏辙记 。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长江流出西陵峡 , 才进入平地 , 水势奔腾阔大 。 从南边与沅水、湘水汇聚 , 向北边与汉水汇聚 , 水势显得更加盛大 。 流到赤壁之下 , 江波水流水势浩大 , 如同大海一样 。 清河张梦得 , 被贬官后居住在齐安 , 于是他在房舍的西南方修建了一座亭子 , 用来观赏长江的美景 。 我的哥哥子瞻给这座亭子起名叫“快哉亭” 。
在亭子里能看到长江南北上百里、东西三十里 。 波涛汹涌 , 风云变化不定 。 在白天 , 船只在亭前来往出没;在夜间 , 鱼龙在亭下的江水中悲声长啸 。 景物变化很快 , 犹言惊心动魄 , 不能长久地欣赏 。 能够在几案旁边欣赏这些景色 , 抬起眼来就足够看了 。 向西眺望武昌的群山 , (只见)山脉蜿蜒起伏 , 草木成行成列 , 烟消云散 , 阳光普照 , 捕鱼、打柴的村民的房舍 , 都可以一一指点 。 这就是把亭子称为“快哉”的原因 。 到了长江岸边古城的废墟 , 是曹操、孙权傲视群雄的地方 , 是周瑜、陆逊驰骋战场的地方 , 那些流传下来的风范和事迹 , 也足够让世俗之人称快 。
从前 , 楚襄王让宋玉、景差跟随着游兰台宫 。 一阵风吹来 , 飒飒作响 , 楚王敞开衣襟 , 迎着风 , 说:“这风多么畅快啊!这是我和百姓所共有的吧 。 ”宋玉说:“这只是大王的雄风罢了 , 百姓怎么能和您共同享受它呢?”宋玉的话在这儿大概有讽谏的意味吧 。 风并没有雄雌的区别 , 而人有生得逢时 , 生不逢时的不同 。 楚王感到快乐的原因 , 而百姓感到忧愁的原因 , 正是由于人们的境遇不同 , 跟风又有什么关系呢?读书人生活在世上 , 假使心中不坦然 , 那么 , 到哪里没有忧愁?假使胸怀坦荡 , 不因为外物而伤害天性(本性) , 那么 , 在什么地方会不感到快乐呢?(读书人生活在世上 , 如果他的内心不能自得其乐 , 那么 , 他到什么地方去会不忧愁呢?如果他心情开朗 , 不因为环境的影响而伤害自己的情绪 , 那么 , 他到什么地方去会不整天愉快呢?)
张梦得不把被贬官而作为忧愁 , 利用征收钱谷的公事之余 , 在大自然中释放自己的身心 , 这是他心中应该有超过常人的地方 。 即使是用蓬草编门 , 以破瓦罐做窗 , 都没有觉得不快乐 , 更何况在清澈的长江中洗涤 , 面对着西山的白云 , 尽享耳目的美景来自求安适呢?如果不是这样 , 连绵的峰峦 , 深陡的沟壑 , 辽阔的森林 , 参天的古木 , 清风拂摇 , 明月高照 , 这些都是伤感失意的文人士大夫感到悲伤憔悴而不能忍受的景色 , 哪里看得出这是畅快的呢!
元丰六年十一月初一 , 赵郡苏辙记 。
注释
江:长江 。
西陵:西陵峡 , 又名夷陵峡 , 长江三峡之一 , 在湖北宜昌西北 。
始:才
奔放:水势疾迅 。
肆大:水流阔大 。 肆 , 极 , 甚 。
沅:沅水(也称沅江) 。 湘:湘江 。 两水都在长江南岸 , 流入洞庭湖 , 注入长江 。
汉沔(miǎn):就是汉水 。 汉水源出陕西宁羌 , 初名漾水 , 东流经沔县南 , 称沔水 , 又东经褒城 , 纳褒水 , 始称汉水 。 汉水在长江北岸 。
益张:更加盛大 。 张 , 大 。
赤壁:赤鼻矶 , 现湖北黄冈城外 , 苏辙误以为周瑜破曹操处 。
浸灌:浸 , 灌 , 意思都是“注” 。 此处指水势浩大 。
清河:县名 , 现河北清河 。
张君梦得:张梦得 , 字怀民 , 苏轼友人 。
谪:贬官 。
齐安:宋代黄冈为黄州齐按郡 , 因称 。
即:就着 , 依着 。
胜:胜景 , 美景 。
亭之所见:在亭上能够看到的(范围) 。 所见 , 所看到的景象 。
一舍(shè):三十里 。 古代行军每天走三十里宿营 , 叫做“一舍” 。
风云开阖(hé):风云变化 。 意思是风云有时出现 , 有时消失 。 开 , 开启 。 阖 , 闭合 。
倏(shū)忽:顷刻之间 , 一瞬间 , 指时间短 。
动心骇目:犹言“惊心动魄” 。 这是指景色变化万端 , 能使见者心惊 , 并不是说景色可怕 。 这里动和骇是使动用法 。 解释为:使······惊动 , 使······惊骇 。
不可久视:这是说 , 以前没有亭子 , 无休息之地 , 不能长久地欣赏 。
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可以在亭中的几旁席上赏玩这些景色 。 几 , 小桌 , 茶几 。
举目而足:抬起眼来就可以看个够 。
草木行列:草木成行成列非常茂盛 , 形容草木繁荣 。
指数:名词作状语 , 用手指清点 。
长洲:江中长条形的沙洲或江岸 。
故城之墟:旧日城郭的遗址 。 故城 , 指隋朝以前的黄州城(唐朝把县城迁移了) 。 墟 , 旧有的建筑物已被毁平而尚留有遗迹的空地 。
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曹操(字孟德)、孙权(字仲谋)所傲视的地方 。 睥睨 , 斜视的样子 , 引申为傲视 。 赤壁之战时 , 曹操、孙权都有气吞对方的气概 。
周瑜、陆逊之所骋骛(chěng wù):周瑜、陆逊均为三国时东吴的重要将领 。 周瑜、陆逊活跃的地方 。 周瑜曾破曹操于赤壁 , 陆逊曾袭关羽于荆州 , 败刘备于夷陵 , 破魏将曹休于皖城 。 骋骛 , 犹言“驰马” , 形容他们驰骋疆场 。
称快世俗:使世俗之人称快 。 称快为使动用法 , 使······称快 。
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宋玉有《风赋》 , 讽楚襄王之骄奢 。 楚襄王 , 即楚顷襄王 , 名横 , 楚怀王之子 。 宋玉、景差都是楚襄王之侍臣 。 兰台宫 , 遗址在湖北钟祥东 。 从 , 使……从 。
披:敞开 。
当:迎接 。
快哉 , 此风:即“此风快哉” , 解释为这风多么让人感到畅快啊!
盖有讽焉:大概有讽谏的意味在里头 。 讽 , 讽喻 。 宋玉作《风赋》 , 讽楚襄王之骄奢 。 焉 , 兼词于之 , 在那里 。
人有遇不遇之变:人有遇时和不遇时的不同时候 。 遇 , 指机遇好 , 被重用 。
与(yù):参与 , 引申为有何关系 。
使:假使 。
中:内心 , 心中 。
自得:自己感到舒适、自在 。
以物伤性:因外物(指环境)而影响天性(本性) 。
适:往 , 去 。
患:忧愁 。
窃:偷得 , 这里即“利用”之意 。
会计:指征收钱谷、管理财务行政等事务 。
余功:公事之余 。
自放:自适 , 放情 。 放 , 纵 。
蓬户:用蓬草编门 。
瓮牖:用破瓮做窗 。
濯:洗涤 。
揖(yī):拱手行礼 。 这里的意思是面对(西山白云) 。
胜:承受 。
自适:自求安适 。 适 , 闲适 。
乌:哪里 。
朔:夏历每月初一 。
赵郡:苏辙先世为赵郡栾城(今河北赵县)人 。
【作品鉴赏】
《黄州快哉亭记》体现了苏辙对张梦得豁达不羁的赞赏
这篇文章作于被贬官期间 , 那时他在政治上处于逆境 。 但他和其兄一样 , 具有一种旷达的情怀 , 故一篇之中而“快”字七出 , 极写其观赏形胜与览古之决 , 抒发其不以个人得失为怀的思想感情 , 道出了人生的一条哲理:心中坦然 , 无往不快 。 文章擒住题面“快哉”二字 , 畅加洗发 , 风格雄放而雅致 , 笔势纤徐而杨达 , 叙议结合 , 清景交融 。
全文分作三段:先叙张梦得建享之事 , 再释“快哉亭”命名之由 , 后就“快哉”二字畅发议论 , 称赞张梦得情怀之坦然 。
文章开篇以叙事兼描述之笔 , 写出了江水的浩瀚雄伟 。 题目是《黄州快哉亭记》 , 而文章却劈头出一“江”字 , 这与题面有何关涉 , 快哉亭建在黄州 , 而黄州濒临大江;那么 , 为要写亭 , 先写其江 , 由大江而引出亭来 , 这样开头 , 自然稳妥 。 此其一 。 其二 , 建亭的目的 。 在于览观江流胜景 , 既然如此 , 文章自然要从江水写起 , 用重笔写出江水的壮观 。 倘非如此 , “览胜”一事 , 便无从可言 , 那么 , 快哉亭的建筑也就失去了意义 。 其三 , 文章先出一“江”字 , 接着运用铺陈的手法 , 不借笔墨 , 一连数语 , 始言其流“奔放肆大” , 继曰其势“益张” , 末道“波流浸灌 , 与海泪若”:凡作三层 , 写出水势的三变 , 而且愈变愈大 。
这样写 , 一是为后文蓄势 , 欲使其精神倍出;二是为快哉亭描绘出一个阔大雄伟的背景 , 以使得小巧玲珑的亭台与雄浑壮关的长江成一鲜明的对照 , 收到相映成趣的艺术效果 , 文章开篇 , 顿觉其气势奔放 。 接下去文章以叙事入题 。 首提建事之人——“清河张君梦得” , 次叙建亭背景——“滴居齐安” , 再述亭之修建及其所在——“即其庐之西南为亭” , 再言建亭目的——“以览观江流之胜” , 后点为事命名之人——“余兄子瞻” , 末出亭名——“快哉” 。 事名最后点出 , 可谓“千呼万唤始出来” 。 这样写 , 在内容上起到了强调、突出的作用 。 在结构上 , 为了能使其与下文衔接紧密 。 作者叙事简练 , 层次井然 。 “滴居”二字为后文伏笔 , 更是章法上的严谨之处 。
《黄州快哉亭记》描写亭上所见景物及由此生发的历史联想
接着 , 文章用一表述原因的虚词 , “盖”字紧承上文 , 写出第二段 。 此段又分两幅排写 , 解释亭以“快哉”为名的原由 。 先写登临亭子之所见令人“快哉” 。 “南北百里 , 东西一舍 。 ”这两句是总写 , 说明在亭子中极目四望 , 能望见十分开阔的地面 , 为下文具体写景设下了广大的天地 。 “涛澜汹涌 , 风云开阖” , 写江流的气势 。
波浪汹涌固已壮丽 , 而时隐时现、变幻不定的风云更是雄奇 。 接着用整齐的对偶句有声有色地描绘了江上白充黑夜的奇景 , 舟揖之出没 , 似耳闻鱼龙之悲啸 。 这种景象瞬息万变 , 令作者感到休目惊心 , 因而“不可久视” 。 这段描写 , 将景色的奇幻和壮观写得淋漓尽致 。 “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 , 举目而足”为过渡句 , 既将文章引向深人 , 下文的“西望武昌诸山”即从“举目”远视而来 , 而“玩”、“足”两字又自然地流露出得亭之喜 , “快哉”之由 , 照应了题意 。 从“西望”开始由写江水转人写山冈 , 也即将视线从江面转至岸上 。 岸上风光写得明丽清晰 , 冈陵、草木、云烟、日色、屋舍 , 尽收眼底 , 历历如画 。 江山形胜 , 对此水色山光 , 登临者谁都“快哉”于心 。
文章到此 , 水到渠成地把快哉亭命名之由点了出来 。 然而这只是将亭子取名为“快哉”的一个原因 。 接着再叙述凭吊此地的三国遗迹也足以使人称快 。 “至于”以下四句 , 追溯了赤壁大战的情景 , 笔墨极其简省却又摇曳生姿 。 “脾院”本是斜视的样子 , 可引申为傲视 , 这就传神地描绘出当时曹操、孙权气吞对方的气概 。 “骋骛” , 犹言驰骋、疾驰 , 形容来往活跃 , 形象地再现了周瑜、陆逊在战场上争胜角逐的情景 。
说明凭吊历史遗迹 , 感染古人的流风余韵也足以使世俗之人称快 , 这是将亭子取名为“快哉”的另一个原因 。 以上两幅文字 , 虽同在解释亭名“快哉”的原因 , 却又有着宾主之分:前幅是主 , 后幅为宾 , 而且详主略宾 , 借宾形主 。 写览观胜景运用实笔 , 浓墨里彩 , 大肆渲染 , 写凭吊遗踪 , 运用虚笔 , 轻描淡写 , 简洁勾勒 。 这样详略兼行 , 虚实并举 , 使得文章既在内容上突出了重点 , 又在布局上显得浓纤得哀 , 琉密有致 , 既具整伤之感 , 还呈活泼之姿 。
苏辙为什么没有他哥哥苏轼出名?苏辙嫁女为何会倾家荡产?// //
《黄州快哉亭记》隐含作者对其兄苏轼的慰勉之情
第三段就“快哉”二字抒发议论 。 承接上文的怀古 , 探求“快哉”两字的出处 , 因而自然地引录了宋玉《风赋》中所写的有关故事 。 这个故事不仅交代了“快哉”两字的来历 , 而且还从宋玉将风分为雌雄 , 认为楚王的雄风庶人不得与共生发开去 , 指出风没有雌雄之分 , 而人有遇不遇之别 , 因此 , 同样一阵风吹在楚王身上感到“快哉” , 而吹在老百姓身上就感到忧伤了 , 这是因为各人的情况不同 , 和风本身无涉 。
行文至此 , 极其自然地引向了文章主旨的讨论:士处于世 , 该抱怎样的态度 。 作者先不作正面回答 , 而是用排比句提出一反一正两种态度:一是假如一个人心中没有自得之乐 , 那么无论到什么地方 , 他都不会偷快;一是假如一个人心中坦然自若 , 不因为外界事物的影响而伤害自己的本性 , 那么无论到什么地方 , 他都不会不愉快 。 接着就以张梦得的具体行为来对后面一种态度作出肯定 。 张梦得是苏轼的挚友 , 深受苏轼思想性格的影响 。 苏轼在长期的滴居生活中旷达自持 , 随遇而安 , “此心安处是吾乡” 。 张梦得也“不以谪为患” , 他在黄州屈任主簿之类的小官 , 利用征收钱粮之余暇 , 放任于山水之间 。
作者认为张梦得能如此 , 说明他内心有过人之处 , 并设想即使让他住在极其简陋的用蓬草编门、破瓮做窗的屋子里 , 他也不会有什么不快乐的事 。 这既照应了前面的“何适而非快” , 又为下文作铺垫 。 “而况乎”两句夸张地表现了张梦得居住于此的快乐:可用长江清流来洗涤 , 能与西山白云相对揖 , 可谓极尽耳目所能取得的乐趣来使自己畅快 。 文章至此 , 主旨己显 , 并已暗与前文的造亭观景相呼应 , 似乎可以打住了 。
然而 , 文情陡起 , 又生波澜 , 用“不然”两字反面说开去 , 再深一层说明文章主旨 。 作者仍由写景入手 , 绘出了一幅与前迥异的画面:连绵不断的山冈 , 深不见底的山谷 , 宽广的森林 , 参天的古树 , 清风吹动 , 明月高照 。 这一切显得幽凄寂寥 , 在以谪为患的诗人士大夫看来 , 当然会触景生情 , 黯然神伤 。 故作者不由得说道:“乌睹其为快也哉!”这句既照应了前文的“使其中不自得 , 将何往而非病” , 又进一步衬托了张梦得“何适而非快”的旷达胸怀 , 其反洁的语气发人深思 , 言尽而意不尽 。 结尾交代写作的时间及作者 。 作者的祖先是赵郡栾城人 , 所以他自称赵郡苏辙 。
《黄州快哉亭记》流露出他对政治失意的牢骚和不平
在中国古代 , 修筑亭台楼观时常常要撰写记文 , 记述建造、修葺的过程 , 以及登临所见和引起的感慨等等 。 这篇文章就是此类文章的代表作 。 它在记述了建造亭子的有关问题之后 , 即描绘登临所见的景色并由此而引起感慨 , 抒发议论:认为士处于世 , 应像张梦得这样心中坦然 , “何适而非快” , 并以此慰勉包括作者自己在内的所有被贬的人 。 文章表面上反映了作者身处逆境的旷达胸怀 , 实际上也流露出他对政治失意的牢骚和不平 。
【名家评价】
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卷一百六十三:“入宋调而其风旨自佳 。 ”
林云铭《古文析义》卷十五:“全篇止拿定‘快哉’二字洗发 , 可与乃兄《超然亭记》并传 。 盖‘超然’二字出《庄子》 , ‘快哉’二字出《楚辞》 , 皆有自乐其乐之意 。 ‘超然’乃子由命名 , 而子瞻为文 , 言其何适而非快 。 俱从居官不得意时看出 , 取意亦无不同也 。 文中一种雄伟之气 , 可笼革海内 , 与乃兄并峙千秋 。 子瞻尝云:‘四海相知惟子由 , 天伦之中岂易得?’此安得不令人羡煞 。 ”
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卷十一:“前幅握定‘快哉’二字洗发;后幅俱从谪居中生意 。 文势汪洋 , 笔力雄壮 。 读之令人心胸旷达 , 宠辱都忘 。 ”
过珙《古文坪注》卷十:“因‘快哉’二字发一段议论 , 寻说到张梦得身上 , 若断若续 , 无限烟波 。 前丰极力叙写快字 , 后丰请居寻出快字意来 , 首尾机神一片 。 文致汪洋 , 笔力雄幼 , 自足与长公相雁行 。 ”
爱新觉罗·弘历《唐宋文醇》卷五十一:“昔王右军兰辛修禊 , 当索山坡岭、茂林修竹之间 , 觞味流连 , 而感叹于今迹明陈 , 作诗吸件 , 复序以明之 。 然则所云‘信可乐’者 , 固仍未尝乐也 。 其撤所为清风明月皆粉人志士之所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砍!夫元会运世与一弹指无珠 , 未能于此洒然 , 真乐何由可味 。 若极外物以为乐 , 滋不乐也 。 欲渊在陋巷不改其乐 , 岂乐陋巷那?”
沈德潜《唐宋八大家文读本》卷二十六:“金玉锦绣 , 五燕大烹 , 满往非病 , 中无自得之实也 。 空室蓬户 , 跪食饮水 , 满往非乐 , 不亏天性之真也 。 子由虽未几此 , 而见能及之 , 借题发挥 , 真觉触处皆是 。 ”
唐德宜《古文典》卷八引孙执升:“通篇俱枕‘快’字发论 , 盖因张君该居齐安 , 世俗以为不快 , 而张君独能作辛挽胜 , 于不快中自有大快 。 此其度里量有过人处 。 雄篇中略叙作辛之由 , 下一段写今日所见之快 , 一段写往古流遗之快 , 然后借楚王、宋玉之言 , 引起张公今日意中之快 , 非复骚人志士之悲伤性悴者比 。 知此写来 , 便令快字通篇出色 。 行文豪宕自得 , 真是用意高拔 。 ”
作者介绍
苏辙
苏辙为什么没有他哥哥苏轼出名?苏辙嫁女为何会倾家荡产?// //
苏辙(1039年3月18日—1112年10月25日) , 字子由 , 一字同叔 , 晚号颍滨遗老 , 汉族 ,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 北宋文学家、诗人、宰相 , “唐宋八大家”之一 。 嘉祐二年(1057年) , 苏辙登进士第 , 初授试秘书省校书郎、充商州军事推官 。 宋神宗时 , 任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 , 因反对王安石变法 , 出为河南留守推官 。 此后随张方平、文彦博等人历职地方 。 宋哲宗即位后 , 召苏辙为秘书省校书郎 。 元祐元年(1086年) , 任右司谏 , 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 。 绍圣元年(1094年) , 哲宗起用李清臣为中书舍人 , 苏辙因上书劝阻而忤逆哲宗 , 落职知汝州 。
此后连贬数处 。 崇宁年间 , 蔡京当国 , 再降朝请大夫 , 遂以太中大夫致仕 , 筑室于许州 , 号颍滨遗老 。 政和二年(1112年) , 苏辙去世 , 年七十四 , 追复端明殿学士、宣奉大夫 。 宋高宗时累赠太师、魏国公 , 宋孝宗时追谥“文定” 。 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 , 合称“三苏” 。 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 , 以散文著称 , 擅长政论和史论 , 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 , 有一唱三叹之声 , 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 。 其诗力图追步苏轼 , 风格淳朴无华 , 文采少逊 。 苏辙亦善书 , 其书法潇洒自如 , 工整有序 。 著有《诗传》、《春秋传》、《栾城集》等行于世 。
苏辙为什么没有他哥哥苏轼出名?苏辙嫁女为何会倾家荡产?// //
本 名
苏辙
别 称
苏文定、苏颍滨、苏黄门、小苏
字 号
字子由 , 一字同叔
号颍滨遗老
所处时代
北宋
民族族群
宋人(汉族)
出生地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出生时间
1039年3月18日
去世时间
1112年10月25日
主要作品
《栾城集》《诗集传》《龙川略志》《论语拾遗》《古史》
主要成就
“唐宋八大家”之一、“三苏”之一
官 职
门下侍郎、尚书右丞等
追 赠
端明殿学士、宣奉大夫→太师
谥 号
文定
封 爵
开国伯、魏国公(追封)
- 《圣斗士星矢》重病的伊利亚斯为什么还能对冥斗士产生重大威胁?
- LeBron 17 Low为什么低帮还要减配?
- 《圣斗士星矢》史昂也触摸到女神之血,为什么寿命没有延长?
- 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让苏联不解体?
- 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 | 致投资者的一封信
- 立春卦是新年第一卦,立春卦为什么重要?
- 一个人有没有修养,看脸就知道
- 花样历史:没有狂犬病疫苗的古人,是如何一步步给自己解毒的?
- 魏晋著名富豪石崇,杀美人不眨眼,为什么独宠绿珠?
- 古代没有狂犬病疫苗,被狗咬了怎么办?历史说人类终将战胜疫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