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用人术,再艰难都不要用这2种人,成不了大事

在当代 , 世人对于曾国藩的崇拜是有口皆碑的 。 能够身处动乱不堪、风雨飘摇的晚清乱世之中 , 从一届耕读出身做起 , 逆流而上 , 平步青云 , 封侯拜将 , 最终成为大清晚期举足轻重的肱骨之臣 。 这样顺遂的仕途 , 大半源于曾国藩谨慎谦恭、滴水不漏的处世之风 。 而纠其具体 , 大致不过两方面 。


曾国藩用人术,再艰难都不要用这2种人,成不了大事

曾国藩用人术 , 再艰难都不要用这2种人 , 成不了大事// //

一是克己:不争功 , 巧避嫌

在纷繁的社会关系中 , 能够做到永远不被人所诟病 , 是一件极难的事情 。 对于位高权重者而言 , 那更是难上加难 。 中国传统哲学相信 , 月盈则亏 , 水满则溢 。 一个人 , 一旦拥有了之前所没有的权位 , 就很容易陷入为所欲为的怪圈 。 天长日久 , 势必出事 。 中国历史长河中 , 那些国之栋梁往往难得善终 , 追究原因 , 无非自律不严 , 或兔死狗烹 。

对于此 , 曾国藩是了然于胸的 。 因此 , 手握湘军大权的他 , 不仅不能无所顾忌、无法无天;还要安抚清廷的猜忌 , 严防他人造谣生事 , 三人成虎 。


曾国藩用人术,再艰难都不要用这2种人,成不了大事

曾国藩用人术 , 再艰难都不要用这2种人 , 成不了大事// //

太平天国运动末期 , 镇压叛乱有功的曾国藩军权在握、军功赫赫 。 但清廷却迟迟不予封赏 。 如此蹊跷微妙的上意 , 让敏感的曾国藩感知到来自当权者咸丰内心的犹疑 。 略做思量后 , 他选择暂时隐退 , 以避锋芒 。 以功成身退之姿 , 保得自身及整个湘军的安全 。

直到1858年他再次出山 , 曾国藩仍然在自己的言行方面极尽克制 , 与清廷保持着非常微妙且舒适的君臣关系 。 以此保全自己的地位与兵权 , 同时也是给手下的将领更加长久的为国效力的机会 。

握权时 , 巧避嫌;立功时 , 不争功;谦虚恭谨 , 不惹是非 , 此为曾国藩自身滴水不漏之第一招 。

二是用人:忌夸夸其谈 , 忌轻薄肤浅

自古以来 , 建功立业之人都不是靠一己之力 , 取得天下的 。 正所谓 , 好的伙伴能够帮你功成名就 , 差的同人也能让你身败名裂 。 要做到自己在事业上滴水不漏 , 用人之道非常重要 。 在这方面中国方表现出较强的包容性 , 但是也有两个很大的忌讳 , 分别是忌用夸夸其谈之人 , 忌用轻薄肤浅之人 。

夸夸其谈之人 , 往往表现欲极强 , 喜欢将自己的意见凌驾于他人的意念之上 。 这样的人在与同事的沟通与交流过程中 , 极易招致其他人的不满与不配合 。 对于一个团队而言 , 过于自以为是、以自己为中心的人是不利于团结合作的 。 一旦团队内部出现过于明显的党派之争 , 与外界的应对就不能做到铁板一块 , 无懈可击 。 这对于一个团队而言是危险的 。


曾国藩用人术,再艰难都不要用这2种人,成不了大事

曾国藩用人术 , 再艰难都不要用这2种人 , 成不了大事// //

轻薄肤浅之人 , 在内涵与修养方面 , 往往有所欠缺 , 品德修为大多不高 。 此类人士好传八卦 , 喜欢幸灾乐祸 , 终日胡思乱想 , 擅长以讹传讹 , 时常不明是非 , 较易见风使舵 。 他们在团队里的存在就如同一枚定时炸弹一般 , 随时随地可能引发内部人心的动荡 。 进而引发团队内部的内耗 , 降低整个团队的战斗力 。 所以这一类人也不能用 。

由此可知 , 曾国藩在自己长达40年的官场沉浮之中 , 能保持一份滴水不漏 , 万事周全的状态 , 一方面归因于其本身对自己不争功巧避嫌的克制 , 另外一方面也应当归因于他对自己团队建设的用心 。 无论在任何时候夸夸其谈和轻薄肤浅的人都是绝对不值得重用的 。

?若喜欢本文 , 请收藏转发出去吧 , 若喜欢国学 , 传统文化 , 易学文化欢迎关注小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