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采邑制度的瓦解,标志着奥斯曼帝国日渐衰落!

大家好 , 很高兴又和大家见面了 , 今天小编分享的是奥斯曼帝国衰落的历史文章 , 希望你们会喜欢!军事采邑制度的瓦解 , 标志着奥斯曼帝国日渐衰落!


军事采邑制度的瓦解,标志着奥斯曼帝国日渐衰落!

军事采邑制度的瓦解 , 标志着奥斯曼帝国日渐衰落!// //

17世纪的奥斯曼帝国,仍然是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庞大的军事封建国家 。 在幅员辽阔的帝国境内,各民族、各阶层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中央政权对各地的控制程度也有很大差别 。 占人口少数的土耳其封建贵族凌驾于社会各阶层之上,统治、压迫着帝国境内的各个民族 。

帝国实行政教合一制,苏丹是“真主在人间的影子”,是教俗之首,各地的帕沙(总督)具有政治上的相对独立性 。 伊斯兰教被奉为回教,《古兰经》成为社会活动的规范和制订法令的依据,穆斯林高级阿訇是苏丹政权的支柱 。 一切“异教徒”受到帝国政权的严密监视和压制,在农村,各族农民生活在传统的农村公社中,受本族教俗封建主和土耳其统治者的双重压迫,终年被束缚在土地上,承担着从国家到地方各级封建主的沉重租税、贡赋和徭役负担 。 在城市,各族手工业者和商人在传统的封建行会束缚下,既要忍受帝国封建统治者的横行劫掠,又要承受外国商人特权贸易的不平等竞争 。 当欧洲国家资本主义相继兴起之际,奥斯曼帝国仍然保持着中世纪落后的生产方式和停滞的自然经济 。


军事采邑制度的瓦解,标志着奥斯曼帝国日渐衰落!

军事采邑制度的瓦解 , 标志着奥斯曼帝国日渐衰落!// //

由于帝国充满阶级、民族和宗教的矛盾与冲突,缺乏稳固、统的经济基础和内在的凝聚力,只得依靠不断的军事扩张和武力征服作为维持帝国的纽带 。 但截至16世纪,奥斯曼帝国的军事扩张已达到了极限;在东方,帝国的军队被拒之于伊朗之外;在西方,帝国军队在维也纳城下连遭败绩,再也无法推进;在海上,自新航路开辟,海上霸权更落入西欧国家之手 。 进入17世纪后,随着军事扩张的失败,帝国迅速在经济、政治和军事方面呈现出衰落迹象1699年,奥斯曼帝国第一次因战败而同奥地利、波兰和威尼斯组成的反土联盟签订“卡洛维茨条约” 。 从此,在国外帝国以前征服的土地开始逐块丧失;在国内维系帝国武装力量的军事采邑制度亦逐渐瓦解,为新的地主土地私有制所替代 。

军事采邑制度的瓦解作为中世纪强大的军事封建国家土耳其苏丹历来信奉帝国“是用马刀取得的,也只有用马刀才能维持” 。 军事采邑制度则是历代苏丹加强、补充帝国军事力量的有效手段,这项制度规定:苏丹把大量的国有土地连同居住其上的农民作为采邑赐给武将功臣,获得土地的采邑主(西巴希)必须为苏丹提供骑兵,尽率军服役征战的义务 。 采邑及身而止,不得世袭,采邑主死亡后须 。 归还苏丹重新赐封 。 军事采邑制的推行,保证了帝国的兵源,统帅骑兵征战的各级西巴希既是帝国的军事支柱,也是奥斯曼帝国封建王朝的主要政治基础 。


军事采邑制度的瓦解,标志着奥斯曼帝国日渐衰落!

军事采邑制度的瓦解 , 标志着奥斯曼帝国日渐衰落!// //

在帝国强盛时期,各级西巴希以被征服土地上的军事虏获物贡品和奴隶为主要财源,采邑农民的租税仅作为补充收入,随着帝国军事扩张受挫,以及欧洲手工业工场制造品、奢侈品的大量输人,封建主迫切需要更多的货币、金钱,各级西巴希纷纷提高地租加强了对采邑农民的剥削.17世纪,农民每年的租税负担比16世纪平均增加了7~8倍 。 同时,少数西巴希还以各种方式突破一人不得占有几处采邑的帝国禁令,大肆兼并采邑领地,个别大西巴希占有的采邑领地竟达四五十处 。 破产的西巴希还将自己的采邑领地出售给城市商人和高利贷者,使非世袭、有条件的采邑领地转变为私有土地 。 购买这些领地的新地主拒不承担向帝国提供骑兵、率军征战的义务,使军事采邑制度名存实亡 。 17世纪后期,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为了弥补财政赤字,维持宫廷浩繁的开销,苏丹本身也开始把包括采邑在内的国有土地出售给富商,从而加速了军事采邑制的瓦解 。


军事采邑制度的瓦解,标志着奥斯曼帝国日渐衰落!

军事采邑制度的瓦解 , 标志着奥斯曼帝国日渐衰落!// //

军事采邑制的瓦解一方面使新兴的封建地主私有土地制度代替了传统的军事采邑主国有土地制度,另一方面造成兵源枯竭,严重削弱了帝国的军事力量 。 奥斯曼帝国的危机由此日益加深 。

以上就是小编对此的解读 , 今天小编就分享到这 , 喜欢的话可以关注小编 , 以后还会继续分享历史故事 , 最后希望大家阅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