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岩之光 | 殉难烈士的狱中家书为何让人常含眼泪?

1949年的“11?27”大屠杀 , 歌乐山渣滓洞、白公馆的革命志士纷纷倒在了敌人的枪口下 , 黎明前的重庆笼罩在黑云惨雾中 。 长期以来 , 由于历史、观念等方面的原因 , “11?27”殉难烈士给人印象似乎是这样的:在狱中对敌人横眉怒目 , 面对酷刑坚贞不屈 , 拒不吐实;面对死亡大义凛然 , 视死如归 。 但这仅仅是他们作为英雄的一面 。 实际上 , 他们并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 , 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正常人 。

被关进监狱时 , 他们中有些已为人父、为人母 。 身陷囹圄 , 他们不能陪在子女身边尽教育责任 , 但仍渴望儿女健康、快乐成长 。 因此 , 他们写信、留言给子女 , 告知做人道理 , 寄托殷切期望 。

车耀先:

“以为儿辈将来不时之参考”

车耀先是四川大邑人 , 1894年出生 。 早年投身川军 , 曾任团长等职 。 亲身经历了军阀混战 , 痛愤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 。


红岩之光 | 殉难烈士的狱中家书为何让人常含眼泪?

红岩之光 | 殉难烈士的狱中家书为何让人常含眼泪?// //

车耀先的《自序?先说几句》

1929年 , 车耀先加入中国共产党 。 受党组织安排 , 他以战伤腿残为名退出军阀部队 , 到成都以开办“努力餐”饭馆为掩护建立秘密联络站 , 并担任中共川西特委军委委员 , 从事军运和统战工作 。 1937年1月 , 创办《大声》周刊 , 宣传抗日 , 是成都抗日救亡运动领导人 。 1940年3月 , 在抢米事件中被捕 , 先后关押于贵州息烽、重庆渣滓洞等监狱 。 1946年8月 , 与罗世文同时殉难于歌乐山松林坡 。

车耀先被捕入狱后 , 时刻挂念儿女的成长 。 关押在贵州息烽监狱时 , 特务发给他一套蒋介石极力推崇的《曾文正公家书》 , 车耀先由此受到启发 , 想到今后能否出狱断难预料 , 应该给儿女们留下引导人生的文字 。 于是借口要写《曾文正公家书》读后感 , 向狱方要来笔和纸 , 在《自序?先说几句》中写道:

民国二十九年三月 , 余因政治嫌疑被拘重庆 , 消息不通 , 与世隔绝 。 禁中无聊 , 寝食外辄以《曾文正公家书》自遣 。 遂引起写作与教子观念 。 因念余出身劳碌 , 磨折极多;奋斗四十年 , 始有今日 。 儿女辈不可不知也 。 故特将一生之经过写出 , 以为儿辈将来不时之参考 。 使知余:出身贫苦 , 不可骄傲;创业艰难 , 不可奢华;努力不懈 , 不可安逸 。 能以“谦”“俭”“劳”三字为立身之本 , 而补余之不足;以“骄”“奢”“逸”三字为终身之戒 , 而为一个健全之国民 。 则余愿已足矣 。 夫复何恨哉!……

这些写自狱中的金玉良言 , 满怀着车耀先对后辈的殷殷希望 。 深受家风的影响 , 车耀 先的后辈也用行动诠释了持“ 谦 ”“ 俭 ”“ 劳 ” , 戒“骄”“奢”“逸”的根本内涵 , 一直恪守工作谦虚勤奋、生活简单朴素的作风 , 并成为栋梁之才 。

黄显声:

“将来生死存亡在所不计”

黄显声是辽宁凤城人 , 1896年出生 。 1922年毕业于陆军讲武堂第3期 , 曾任东北陆军骑兵第2师师长 , 53军副军长 。


红岩之光 | 殉难烈士的狱中家书为何让人常含眼泪?

红岩之光 | 殉难烈士的狱中家书为何让人常含眼泪?// //

黄显声

九一八事变后 , 黄显声主张打消党派成见 , 联合红军抗日 , 并组织义勇军转战辽宁及长城古北口一带 , 阻击日军进攻 。 1937年底 , 他到达武汉 , 面见周恩来 , 研究东北军的抗日工作 , 向延安输送干部百余名及大批武器弹药 。 1938年2月 , 正待前往延安 , 被国民党军统局以“联共反抗中央”的罪名逮捕 。 被捕后 , 先后关押于贵州息烽、重庆白公馆等监狱 。 长期的囚禁 , 并没有磨灭他的意志 。 狱方为了软化和诱劝他改变立场效忠国民党 , 对其狱中生活给予了多方“优待” , 但他不为所动 。 1949年11月27日 , 黄显声被国民党特务枪杀于白公馆附近的步云桥 。

1940年6月22日 , 入狱两年多的黄显声(当时被关押在贵州息烽监狱)给儿子黄耀华写了一封信 , 内容如下:

华儿如晤:

六月十八日信件已收到 , 家中情形早在我想相(象)中 , 有那一群浑蛋在侧 , 那会有好事作出!你既自己能出去独立做事就狠好 , 家中仅他们搞去把 , 这种年头财产是无所谓的 , 我要能出去 , 剩下来的你也不会没份 。 至于你的生身母 , 她是自作自受 , 也是我一生最痛心的一件事情 。

……我现在虽然坐牢 , 并未犯法 , 是为团体、为国家、为义气而坐牢 , 问心无愧 。 将来生死存亡在所不计 。

……

此问

近祺

父启 六、廿二

此信不足200字 , 言语平实 , 辞藻不华 。 但字里行间 , 闪现着黄显声为了国家利益而甘愿坐牢乃至献身的崇高精神 , 又能感受到他对儿子的关心和牵挂 , 还能看到他为家庭琐事而烦恼 , 为后世留存了一份值得回味和思考的史料 。

蓝蒂裕:

“我要与你永别了”

蓝蒂裕是重庆梁平人 , 1916年出生 。 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 曾任梁平、垫江中心县委书记 。 1948年12月在梁平被捕 , 在县府大牢遭受酷刑 , 宁死不屈 , 后转押重庆渣滓洞 , 是狱中“铁窗诗社”成员 。


红岩之光 | 殉难烈士的狱中家书为何让人常含眼泪?

红岩之光 | 殉难烈士的狱中家书为何让人常含眼泪?// //

1946年 , 蓝蒂裕(右)与家人合影 。 中坐者为蓝蒂裕母亲抱着孙子蓝耕荒

蓝蒂裕在临刑前已预感到自己必定牺牲 , 但还是想为年仅5岁的儿子蓝耕荒留下点什么 。 于是 , 他提笔写下一首饱含深情与期盼的遗诗:

你——耕荒 ,

我亲爱的孩子;

从荒沙中来 ,

到荒沙中去 。

今夜 ,

我要与你永别了 。

满街狼犬 ,

遍地荆棘 ,

给你什么遗嘱呢?

我的孩子!

今后——

愿你用变秋天为春天的精神 ,

把祖国的荒沙 ,

耕种成为美丽的园林!

1949年10月28日 , 蓝蒂裕牺牲于大坪刑场 。 令人欣慰的是 , 蓝耕荒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 。 求学期间 , 他刻苦努力 , 勤奋学习 。 1961年参军入伍 , 1982年转业到四川公安干部管理学院 , 负责学院的后勤绿化工作 。 刚分配下来时 , 学校的绿化环境不好 , 他用了三年时间 , 对学校进行全面绿化 , 使面貌焕然一新 。 可以说 , 他用自己的辛勤汗水践行了父亲的遗愿:“把祖国的荒沙 , 耕种成为美丽的园林 。 ”

2009年 , 在父亲牺牲60周年时 , 蓝耕荒写下《写给我的爸爸蓝蒂裕》一文寄托思念 。 文中写道:“又是一年一度桂子飘香的季节 , 亲爱的爸爸 , 我又回到您的身边 。 又听到您在《示儿》中的嘱托和希望 , 又看见您走向刑场的大义凛然 。 ”文中 , 他也回应了父亲的期许:“如今遍地的荆棘已被铲除 , 再也没有满街的狼犬 。 我们用变秋天为春天的精神 , 让祖国绿树成荫 , 鲜花灿烂……”

江竹筠:

“盼教以踏着父母之足迹”

江竹筠是四川自贡人 , 1920年出生 , 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 1941年任重庆新市区区委委员 , 负责学运工作 。 1947年 , 与丈夫彭咏梧一起到下川东组织武装起义 。 1948年1月 , 彭咏梧在起义中牺牲 , 她谢绝党组织的照顾 , 坚持到“老彭倒下的地方去继续战斗” 。 6月14日 , 因叛徒出卖在万县(今重庆市万州区)被捕 , 后转押渣滓洞监狱 。 她始终坚定信念 , 严守党的秘密 , 被狱中难友称赞为“中华儿女革命的典型” , 并亲切地称之为“江姐” 。 为鼓舞狱中战友斗志 , 江竹筠提出“坚持学习、锻炼身体、迎接解放”的口号 , 组织难友开展学习和讨论 。


红岩之光 | 殉难烈士的狱中家书为何让人常含眼泪?

红岩之光 | 殉难烈士的狱中家书为何让人常含眼泪?// //

江竹筠给谭竹安的信 。

1949年8月 , 经过营救 , 江竹筠同狱的难友曾紫霞获释 。 在出狱的头天晚上 , 江竹筠趴在牢房的床上给谭竹安(彭咏梧前妻谭正伦的弟弟)写了一封信 , 并委托曾紫霞带给他 。 信的内容如下:

竹安弟:

友人告知我你的近况 , 我感到非常难受 。 么姐及两个孩子给你的负担的确是太重了 , 尤其是现在的物价情况下 , 以你仅有的收入 , 不知把你拖成甚么个样子 。 除了伤心而外 , 就只有恨了……我想你决不会抱怨孩子的爸爸和我吧?苦难的日子快完了 , 除了这希望的日子快点到来而外 , 我什么都不能兑现 。 安弟!的确太辛苦你了 。

我有必胜和必活的信心 , 自入狱日起(去年六月被捕)我就下了两年坐牢的决心 , 现在时局变化的情况 , 年底有出牢的可能 。 蒋王八的来渝固然不是一件好事 , 但是不管他如何顽固 , 现在战事已近川边 , 这是事实 , 重庆在(再)强也不可能和平、京、穗相比 , 因此大方的给它三、四月的命运就会完蛋的 。 我们在牢里也不白坐 , 我们一直是不断的在学习 , 希望我俩见时你更有惊人的进步 。 这点我们当然及不上外面的朋友 。 话又得说回来 , 我们倒底还是虎口里的人 , 生死未定 , 万一他作破坏到底的孤注一掷 , 一个炸弹两三百人的看守所就完了 。 这可能我们估计的确很少 , 但是并不等于没有 。 假若不幸的话 , 云儿就送给你了 。 盼教以踏着父母之足迹 , 以建设新中国为志 , 共产主义革命事业奋(斗)到底 。

孩子们决不要骄(娇)养 , 粗服淡饭足矣 。 么姐是否仍在重庆?若在 , 云儿可以不必送托儿所 , 可节省一笔费用 。 你以为如何?就这样吧 。 原我们早日见面 。 握别 。 愿你们都健康 。

来友是我很好的朋友 , 不用怕 , 盼能坦白相谈 。

竹姐 八月廿六日

11月14日 , 江竹筠被国民党特务枪杀于重庆歌乐山麓的电台岚垭 。 江竹筠牺牲后 , 3岁多的儿子彭云由谭正伦抚养 。

彭云从小在母亲的光环下成长 , 但他谨记母亲的遗训 , 谦逊低调 , 勤奋刻苦 , 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

1965年 , 19岁的彭云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 , 1970年毕业后分到了沈阳一家工厂工作 。 1977年 , 恢复高考和研究生考试以后 , 他考取了中国科学院计算所的研究生 。 随后 , 又考取了第一批公派留学生 , 先后在美国密歇根韦恩州立大学和马里兰大学学习 , 取得硕士和博士学位 。

彭云的儿子彭壮壮博士 , 毕业后从美国回到北京工作 , 担任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及大中华区电信及高科技行业的核心成员 , 并负责麦肯锡公司在大中华地区的政府咨询工作 。

许晓轩:

“我还检讨出我从父母继承到的性格”

许晓轩是江苏江都人 , 1916年出生 , 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 曾任中共川东特委青委委员、重庆新市区区委委员 , 以中华职业学校会计员身份为掩护 , 从事青运及工运工作 。 1940年4月在重庆被捕 , 辗转关押于贵州息烽、重庆白公馆监狱 。 他在狱中积极进行策反和越狱准备工作 , 是狱中斗争的领导人 。 1949年11月27日 , 牺牲于白公馆大屠杀 。


红岩之光 | 殉难烈士的狱中家书为何让人常含眼泪?

红岩之光 | 殉难烈士的狱中家书为何让人常含眼泪?// //

许晓轩

1941年 , 被关押在贵州息烽监狱的许晓轩给兄长许瘦峰写了一封信 。 从这封信中 , 我们可以看出父母淡泊大度、扶弱抗强的人格 , 对许晓轩影响深刻 。 节录如下:

……想到母亲 , 我也很觉有罪 , 当时我偶而(尔)回家 , 总是淡然的 。 记得母亲说过我是哑吧 , 真是的 , 为什么我不能体念到老人家的心情呢?这自然是时代的距离 , 可是对于伟大的母爱 , 竟能这样淡然忘之吗?想来想去 , 我觉这仍是由于稚气所致(这决非想掩饰 , 确系实情 , 至少是此时作如此想法) 。 此外我还检讨出我从父母继承到的性格 。 从父亲那里继承到了淡泊和大度 , 从母亲那里继承到了扶弱抗强 , 这些在后来我走的道路上都曾起过积极作用的 , 也可说是二老给我的宝贵产业 , 我会好好保存和发扬它的……

家风家教 , 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 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载体 。 “11?27”殉难烈士及其后代为我们做出了榜样 。

来源:红岩春秋杂志社原创稿件

未经授权 , 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