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藏北无人区惊现《山海经》所述奇观?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探秘藏北无人区惊现《山海经》所述奇观?


探秘藏北无人区惊现《山海经》所述奇观?

探秘藏北无人区惊现《山海经》所述奇观?// //

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北部 , 有一块地势最为高亢而又较为平缓的地方 , 那就是当地藏族称为“羌塘”的地方 。 “羌塘”在藏语里的全称是“羌东门梅龙东” , 含义是指北方空地(或高地) , 因它位于西藏北部 , 故也常称那里为“藏北高原” 。 北部广大高海拔地区环境极端恶劣 , 均为无人居住的浩瀚无垠的旷野荒原 , 因此人们把那里称为“无人区” , 甚至更有人将它视为“人类的禁区”、“死亡的土地” 。 本着探明真相 , 积累科学资料 , 寻求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可能性的目的 。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藏北分队于20世纪70年代对整片“生命禁区”进行了考察 , 现在就请他们来为我们讲讲无人区尘封的往事吧:

我们在辽阔高亢的羌塘草原上的行进途中所常见到的小动物中 , 除了灰尾巴的高原兔以外 , 要算那数量极多的高原鼠兔了 。 在我们一路经过的荒草野地里 , 常发现东一个洞、西一个穴 , 数不胜数 。 在这些洞穴附近不时蹿跑着一种大小和形状类似老鼠的小动物 , 它们就是跟高原兔一样属于兔形目 , 但不是同一科的鼠兔 。

为何称为鼠兔呢?这是因为它的外形很像老鼠 , 但它却并无那根细长的尾巴 , 只有非常短的隐没在体毛被内不易看见的小尾巴 , 而且它的牙齿很像兔子 , 摄食方式和栖居活动习惯等行为都跟兔子相近 , 所以人们把这种既像鼠又像兔子的动物命名为鼠兔(注:一般鼠类属于啮齿目 , 跟鼠兔毫无亲缘关系) 。

通常 , 高原鼠兔喜欢生活在海拔5000米左右以下的草原、河湖滨滩地及碎屑石砾山坡等环境 , 分布范围很广 , 在整个青藏高原及邻近山地区都有它们活动的踪迹 , 而且种类也很多 。 我们在羌塘考察途中所见到的主要是黑唇鼠兔 , 它的耳朵短小而圆 , 上体为黄褐色 , 唇周及鼻部为黑褐色 , 身上毛被短而浓密 , 且有丰厚的底绒 , 足以抵御高原寒冷的气候 。 在晴天的时候 , 鼠兔常常白天出洞在外活动觅食 , 直到天黑才回洞穴 。 鼠兔在冬天也不停歇或休眠 , 在地面温度降到零下几十度的寒冬腊月 , 仍照常四处活动 , 为寻找食物而操劳不止 。 它也像一般普通老鼠那样有储备食物的习惯 , 把部分草本植物的根、茎、叶、籽等搬运储藏于洞穴深处 , 以备草荒时食用 。 由于鼠兔一般每年产仔1~3窝 , 每窝2~11仔不等 , 所以数量增加极快 , 因而对草原的危害很大 。 尤其是在羌塘南部牧区及局部农田附近等以针茅、紫云英和洽草等较优良牧草为主的广褒天然草场中 , 大量鼠兔密集聚居 , 它们不仅与牛羊等牲畜争吃牧草 , 而且到处掘土挖洞 , 把地下的生土、碎石和沙砾等翻到地面 , 改变和破坏了土壤结构 , 使得土壤贫瘠化 , 从而破坏了草场 , 减低了地面草本植物覆盖度 , 进而引起天然草场质量的退化甚至沙漠化 。 所以 , 鼠兔乃青藏高原牧区广为普见的草场退化的罪魁祸首之一 。 但是在羌塘无人区 , 可能由于水较稀缺、土壤较为贫瘠、草料稀少以及气候寒冷等栖息环境极为严酷的缘故 , 鼠兔的数量要相对少些 , 因而对草原的危害作用还不是非常突出 。

关于鼠兔 , 我们在考察途中发现一些十分奇怪的现象 , 引起我们很大的兴趣 。 那就是偶尔可以看到一些鸟类(主要是一些适于高寒环境的褐背拟地鸦和雪雀等少数高原鸟类)常在一些鼠兔的洞穴口附近活动 , 有时还看到个别鸟雀在洞穴中进进出出 , 似乎是与鼠兔同居一室 。 其实 , 这种奇异现象很早就引起人们的注意了 , 这是否就是我国古代一些书籍中所记载的“鸟鼠同穴”共居现象?在流传至今的古书中 , 如公元前四五百年孔子编修的《尚书》中的《禹贡》、西汉司马迁编写的《史记》中的《夏本记》及成书于战国末年和秦汉过渡时期的《山海经》中的《西山经》等书中都曾提到过“鸟鼠同穴” 。 在中国文献记载中最早的名山之一就是“鸟鼠山”(《山海经》中称“鸟鼠同穴山”) , 它位于甘肃省渭源县西南18公里 , 是西秦岭山脉北支的一部分 , 是渭河上游北源与洮河支流东峪沟的分水岭 , 海拔2609米 。 虽然在这些古书中都曾提及鸟鼠同穴之事 , 但都没有进一步详细述说其内容和缘由 , 但“鸟鼠同穴”这一自然界的奇怪现象显然很早以前就已被人们注意到了 。 后来在汉代的《尔雅·释鸟篇》中关于鸟鼠同穴有过略为进一步的简述:“其鸟为鵌(音念作徒tu-作者注) , 其鼠为鼵(音念作突tu-作者注) 。 ”据后来东晋的郭璞在《尔雅注》中解释:“鵌似鵽(音念作多duo, 是一种出没于北方沙漠地带、大小如家鸽般、名叫鵽鸠的雉类)而小 , 黄黑色 , 穴入地三四尺之 , 鼠在内、鸟在外”;“鼵如人家鼠而尾短 。 ”这种注解明白地告诉了我们:有一种叫鵌的小鸟雀入住在三四尺深的一种叫鼵的“鼠洞”里 , 而且鸟雀住在洞前 , “鼠”住在洞内深处 , 此即“鸟鼠同穴”之说 。

另外 , 在《甘肃志》这部地方志里也有“凉州地有兀儿鼠者似鼠 , 有鸟名本儿周者似雀 , 常与兀儿鼠同穴而处”的记述 。 凉州为古地名 , 乃现今甘肃省武威一带 , 那里毗邻青藏高原 , 自古以来农牧业活动历史悠久 , 那里的兀儿鼠跟《尔雅注》中所说的鼵是否指的同一种动物?这还不清楚 , 但可以肯定它们都是类似于鼠而尾巴短的像鼠兔那样的一类小动物 , 或许就是同一种动物 , 只是名称不同而已;当然也可能不是同一种动物 。 至于跟本儿周两者是否属同一种鸟?目前还不得而知 , 但它们都是鸟类则是确凿无疑的 。 所以 , 根据这些古籍中的记载和我们在羌塘高原上的实地观察来判断 , 像褐背拟地鸦、雪雀之类个别鸟雀进出于一些鼠兔洞穴的现象是客观存在的 , 究其原因 , 我队动物学家冯祚建认为 , 这很可能是因为草丛稀少的空旷高原上 , 一些鸟雀利用鼠兔遗弃的地下洞穴来躲避烈日的曝晒或雨雪、风雹的袭击 , 甚至还可能借用这些废弃洞穴来产卵育雏 , 以避免鹰、狐等天敌的危害 。 这是它们适应高原开阔地域环境的一种生存本能 , 一种特殊的生态现象 。 同样 , 对于鼠兔来说 , 鸟雀们的惊鸣叫声也是某些天敌来临的警报信号 , 可让它们及时逃遁 , 可谓互相利用 , 共同获益 。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 , 可以认为鸟鼠之间的确存在着一种相互依存的“共生”的生态关系 。 这可能就是千百年来人们所传说的“鸟鼠同穴”的真相吧 , 它是自然界中不同于那种“弱肉强食、适者生存”法则的另一种生存竞争的特殊表现方式 , 是在青藏高原这个世界上最为独特的地理环境中生物界的一种有趣的现象 。 至于一些鸟雀是否真的与鼠兔同居一室、和平共处 , 目前还没有确凿证据可予以证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