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卷十一宋文6-8石钟山记原文+音频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古文观止-卷十一宋文6-8石钟山记原文+音频

【石钟山记】(苏轼)

《水经》云:“彭蠡之口 , 有石钟山焉 。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 , 微风鼓浪 , 水石相搏 , 声如洪钟 。 是说也 , 人常疑之 。 今以钟磬置水中 , 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 而况石乎!至唐李渤 , 始访其遗踪 , 得双石於潭上 。 扣而聆之 , 南声函胡 , 北音清越 , 枹止响腾 , 馀韵徐歇 。 自以为得之矣 。 然是说也 , 余尤疑之 。 石之铿然有声者 , 所在皆是也 , 而此独以钟名 , 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 ,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 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 。 送之至湖口 , 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 寺僧使小童持斧 , 於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 硿硿然 。 余固笑而不信也 。 至其夜 , 月明 , 独与迈乘小舟 , 至绝壁下 。 大石侧立千尺 , 如猛兽奇鬼 , 森然欲搏人 。 而山人栖鹘 , 闻人声亦惊起 , 磔磔云霄间 。 又有若老人咳且笑於山谷中者 , 或曰:“此鹳鹤也 。 ”余方心动欲还 , 而大声发於水上 , 噌吰如钟鼓不绝 。 舟人大恐 。 徐而察之 , 则山下皆石穴罅 , 不知其浅深 , 微波入焉 , 涵澹澎湃而为此也 。 舟回至两山间 , 将入港口 , 有石当中流 , 可坐百人 , 空中而多窍 , 与风水相吞吐 , 有窾坎镗鞳之声 , 与向之噌吰者相应 , 如乐作焉 。 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 , 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 , 魏献子之歌钟也 。 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 , 而臆断其有无 , 可乎?郦元之所见闻 , 殆与余同 , 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 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 , 虽知而不能言 , 此世所以不传也 。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 自以为得其实 。 余是以记之 , 盖叹郦元之简 , 而李渤之陋也 。

【潮州韩文公庙碑】(苏轼)

匹夫而为百世师 , 一言而为天下法 , 是皆有以参天地之化 , 关盛衰之运 。 其生也有自来 , 其逝也有所为 。 故申、吕自岳降 , 傅说为列星 。 古今所传 , 不可诬也 。

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 ”是气也 , 寓於寻常之中 , 而塞乎天地之间 。 卒然遇之 , 则王、公失其贵 , 晋、楚失其富 , 良、平失其智 , 贲、育失其勇 , 仪、秦失其辩 。 是孰使之然哉?其必有不依形而立 , 不恃力而行 , 不待生而存 , 不随死而亡者矣 。 故在天为星辰 , 在地为河岳 , 幽则为鬼神 , 而明则复为人 。 此理之常 , 无足怪者 。

自东汉以来 , 道丧文弊 , 异端并起 。 历唐贞观、开元之盛 , 辅以房、杜、姚、宋而不能救 。 独韩文公起布衣 , 谈笑而麾之 , 天下靡然从公 , 复归於正 , 盖三百年於此矣 。 文起八代之衰 , 而道济天下之溺 , 忠犯人主之怒 , 而勇夺三军之帅 , 此岂非参天地 , 关盛衰、浩然而独存者乎?

盖尝论天人之辨 , 以谓人无所不至 , 惟天不容伪 。 智可以欺王公 , 不可以欺豚鱼;力可以得天下 , 不可以得匹夫匹妇之心 。 故公之精诚 , 能开衡山之云 , 而不能回宪宗之惑;能驯鳄鱼之暴 , 而不能弭皇甫镈、李逢吉之谤;能信於南海之民 , 庙食百世 , 而不能使其身一日安之於朝廷之上 。 盖公之所能者天也 , 其所不能者人也 。

始潮人未知学 , 公命进士赵德为之师 。 自是 , 潮之士皆笃於文行 , 延及齐民 。 至於今 , 号称易治 。 信乎孔子之言:“君子学道则爱人 , 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 ”潮人之事公也 , 饮食必祭 , 水旱疾疫 , 凡有求必祷焉 。 而庙在刺史公堂之后 , 民以出入为艰 。 前太守欲请诸朝作新庙 , 不果 。 元祐五年 , 朝散郎王君涤来守是邦 。 凡所以养士治民者 , 一以公为师 。 民既悦服 , 则出令曰:“愿新公庙者听 。 ”民欢趋之 。 卜地於州城之南七里 , 期年而庙成 。

或曰:“公去国万里 , 而谪於潮 , 不能一岁而归 。 没而有知 , 其不眷恋於潮也审矣 。 ”轼曰:“不然!公之神在天下者 , 如水之在地中 , 无所往而不在也 。 而潮人独信之深 , 思之至 , 焄蒿凄怆 , 若或见之 , 譬如凿井得泉 , 而曰水专在是 , 岂理也哉?”

元丰元年 , 诏封公昌黎伯 , 故榜曰:“昌黎伯韩文公之庙 。 ”潮人请书其事於石 , 因为作诗以遗之 , 使歌以祀公 。 其辞曰:公昔骑龙白云乡 , 手抉云汉分天章 , 天孙为织云锦裳 , 飘然乘风来帝旁 , 下与浊世扫秕糠 。 西游咸池略扶桑 , 草木衣被昭回光 , 追逐李、杜参翱翔 , 汗流籍、湜走且僵 , 灭没倒影不能望 , 作书诋佛讥君王 , 要观南海窥衡、湘 , 历舜九嶷吊英、皇 。 祝融先驱海若藏 , 约束蛟鳄如驱羊 。 钧天无人帝悲伤 , 讴吟下招遣巫阳 。 犦牲鸡卜羞我觞 , 於粲荔丹与蕉黄 。 公不少留我涕滂 , 翩然被发下大荒 。 ”

【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苏轼)

臣等猥以空疏 , 备员讲读 。 圣明天纵 , 学问日新 。 臣等才有限而道无穷 , 心欲言而口不逮 , 以此自愧 , 莫知所为 。 窃谓人臣之纳忠 , 譬如医者之用药 。 药虽进于医手 , 方多传于古人 。 若已经效于世间 , 不必皆从于己出 。

伏见唐宰相陆贽 , 才本王佐 , 学为帝师 。 论深切于事情 , 言不离于道德 。 智如子房而文则过 , 辨如贾谊而术不疏 。 上以格君心之非 , 下以通天下之志 。 但其不幸 , 仕不遇时 。 德宗以苛刻为能 , 而贽谏之以忠厚;德宗以猜忌为术 , 而贽劝之以推诚;德宗好用兵 , 而贽以消兵为先;德宗好聚财 , 而贽以散财为急 。 至于用人听言之法 , 治边御将之方 , 罪己以收人心 , 改过以应天道 , 去小人以除民患 , 惜名器以待有功 , 如此之流 , 未易悉数 。 可谓进苦口之药石 , 针害身之膏肓 。 使德宗尽用其言 , 则贞观可得而复 。

臣等每退自西阁 , 即私相告 , 以陛下圣明 , 必喜贽议论 。 但使圣贤之相契 , 即如臣主之同时 。 昔冯唐论颇牧之贤 , 则汉文为之太息 。 魏相条晁董之对 , 则孝宣以致中兴 。 若陛下能自得师 , 则莫若近取诸贽 。

夫六经、三史、诸子百家 , 非无可观 , 皆足为治 。 但圣言幽远 , 末学支离 , 譬如山海之崇深 , 难以一二而推择 。 如贽之论 , 开卷了然 。 聚古今之精英 , 实治乱之龟鉴 。 臣等欲取其奏议 , 稍加校正 , 缮写进呈 。 愿陛下置之坐隅 , 如见贽面;反复熟读 , 如与贽言 。 必能发圣性之高明 , 成治功于岁月 。

臣等不胜区区之意 , 取进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