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见面盛宣怀如何征服李鸿章?一件事办的极妙,一番预见极高明

同治九年二月 , 二十七岁的盛宣怀谋得一份差事 , 给福州船政大臣沈葆桢办理文案 , 这是他爹盛康请京城的一位同年为他办成的 。

可就在盛宣怀买好去福州的船票 , 打点好行装的时候 , 一封十万火急的信函被送进了盛家 。

盛宣怀原以为是沈葆桢的催促信 , 打开一看 , 不是 。

急函是淮军营务处总办杨宗濂寄来的 。 在信中 , 杨宗濂以军务紧急为由 , 请盛宣怀即刻动身 , 速到淮军营务处帮同办理一下营务 。

看到这样的内容 , 盛宣怀心中又惊讶又困惑 。 杨宗濂跟随李鸿章南征北战多年 , 一直总办淮军营务 , 手下能员如云 , 这位前辈究竟是遇到了什么样的大事大麻烦 , 非要这个时候让他前去帮忙?自己果真有那么重要吗?还是仅仅因为人手不够?

但有一点 , 盛宣怀大概是清楚的 , 李鸿章此次率淮军出师 , 原本是奉旨督办贵州军务 , 镇压苗民起义 。 哪知道刚走到半道 , 朝廷的新谕旨便下来了 , 李鸿章加授钦差大臣 , 改道入陕 , 会同陕甘总督左宗棠进剿陕甘回乱 。

思来想去 , 盛宣怀最后判定 , 一定是淮军入陕遇到了大麻烦 。

但去还是不去 , 终究是个大问题 。


初次见面盛宣怀如何征服李鸿章?一件事办的极妙,一番预见极高明

初次见面盛宣怀如何征服李鸿章?一件事办的极妙 , 一番预见极高明// //

在盛宣怀看来 , 去帮杨宗濂渡过难关 , 杨宗濂能不能把他推荐给李鸿章 , 并最终被李鸿章留用 , 他没有十足的把握 。 如果能 , 那当然是天大的好事 , 他肯定去;如果不能 , 这一行等于是得不偿失 , 既失掉了在沈葆桢那谋得的差事 , 又没在李鸿章这站住脚 。

犹豫不决下 , 盛宣怀只好向父亲盛康讨主意 。

盛康是个稳健有余 , 魄力不足 , 谈不上成功 , 也说不上失败的中庸小官僚 , 他给儿子的核心意见是官场中的一句至理名言 。

短局不如长局 , 署理不如实授 。

在盛康看来 , 西去帮助杨宗濂是短局 , 南下福州才是长局 。

为此 , 盛康苦口婆心地对儿子说 , 现如今候补道多如牛毛 , 何况你还仅仅是个候补知府 。 候补官员想谋个长远的差事 , 多难的事呀 。 何况沈宫保又非比他人 , 单林文忠公(林则徐)女婿这一条 , 就压过很多人一头 , 跟着他 , 肯定错不了 。 再者说 , 你若长局不要 , 偏要短局 , 沈宫保会怎么想?好不容易谋来的差事让别人顶替了去 , 又岂不可惜!

步入社会 , 人生总会遇到这样的十字路口 , 一条道四平八稳 , 一条道前途未卜 , 庸常之人往往选择坦途 , 搏击之人往往心向险路 。

这是由性格魄力决定的 , 也是由一个人的眼界决定的 。

庸常之人看一条路时 , 看到的多是近处的路有多平 , 好走不好走;搏击之人看一条路时 , 看到的总是远处的山有多高 , 能攀不能攀——

二十七岁的盛宣怀不是庸常之人 , 而回想起三年前自己有悖于父亲的一个决定 , 他更是觉得自己应该望山前行 。

三年前 , 已于头一年考中秀才的盛宣怀同样面临过一次人生的抉择 。 那一次 , 老父亲盛康的意见是 , 花一笔银子 , 进京捐个中书顶子 , 然后再花一笔银子补个实缺 , 如此便算走上了京官的仕途 。

但盛宣怀却不这么看 , 他认为内阁中书这种从七品京官只是表面好看 , 以前是必须具备举人的资格才能考授 , 现如今却是捐钱就得 。

人多的坦途 , 远处必无机会高山 , 所以不如直接花钱捐个六品主事 , 到地方上去等寻机会 。

如此决定后 , 不久果然让盛宣怀抓住了一次机会 。 盛宣怀捐得六品主事这一年 , 恰逢西征军给养告急 , 盛宣怀在湖广总督衙门候补 , 奉湖广总督官文指派襄办陕甘后路粮台 , 因办事卖力有章法 , 事后很顺当地就上了官文的保单 。

上谕下来 , 朝廷恩赏盛宣怀四品顶戴以知府尽先补用 。

若听从父亲的安排 , 一个从七品京城小中书 , 没有大显身手的机会 , 想混成四品顶子 , 不知道要熬到什么时候 。

照现在的说法 , 这就是哪里有风口朝哪里去 。

而这一次 , 前途看上去虽有未卜处 , 但其中蕴藏的机会似乎更大 。 因为炙手可热的李鸿章在盛宣怀这里既是山又有风 , 攀上他这座山 , 他就是最硬的靠山 , 而追随他一路前行 , 便是置身风口 , 掌握时势 。

如此想定后 , 盛宣怀在老父亲的沉默不语中最终还是走向了李鸿章 , 无形中也走向了他人生的发迹之路 。


初次见面盛宣怀如何征服李鸿章?一件事办的极妙,一番预见极高明

初次见面盛宣怀如何征服李鸿章?一件事办的极妙 , 一番预见极高明// //

实干之才往往都是善从细节中提炼真知灼见的人 。 在赶去见杨宗濂的一路上 , 盛宣怀就在仔细地观察 , 他发现了一个乱象 , 沿途所过之处尽是运送粮草、军械的车辆 , 因为道路崎岖 , 这些车辆谁都不肯相让 , 大家争挤在一起 , 整个运输大军是寸步难行 。

再一打听 , 原来杨宗濂下过这样一道命令 , 谁把自己负责运输的物资先运到目的地就奖赏谁 , 谁延误就处罚谁 。 于是大家都争先恐后 , 结果全堵在了路上 。

在盛宣怀看来 , 杨宗濂这是典型的没急到点子上 。

所以 , 始一见到杨宗濂 , 盛宣怀就拿出了自己的看法 。

他对杨宗濂说 , 杨大人 , 赶紧把你此前下的命令撤下来 , 再这样下去 , 肯定要出大事 。

杨宗濂深有同感 , 但因为形势紧迫 , 他又不敢怠慢 , 于是对盛宣怀说 , 没有好办法 , 撤下赏罚令 , 情况可能更遭 。

盛宣怀说 , 我倒有个办法 , 可以试试 。

事情的本质很多时候是秩序 。 盛宣怀对杨宗濂说 , 这一路上 , 我把粮饷、帐篷、枪械、弹药等所需物资排列了一个单子 。 杨大人看 , 粮与饷比 , 粮应在前 , 饷应在后 。 饷可以拖几天 , 粮却拖不得 。 人无粮发慌 , 军无粮必乱 。 而帐篷与枪械、弹药比 , 常理下应是枪械、弹药为先 , 帐篷在后 , 但西北特殊 , 蚊虫凶猛 , 加之军兵随身都带有少许弹药 , 应付几日问题不大 , 所以眼下应变成帐篷为先 , 枪械、弹药为后 。

寥寥数语 , 崎岖窄道上的水泄不通 , 立即就有了章法 。

杨宗濂茅塞顿开 , 当晚就请盛宣怀草拟了一道给各粮台转运站的命令:优先运送粮草 , 饷银、帐篷次之 , 枪械、弹药又次之 。 以十天为一轮回 。

如此 , 盛宣怀刚在李鸿章的大营落下脚 , 便一鸣惊人地解决了一个关键且棘手的难题 。

然而 , 盛宣怀这边刚做完聪明人 , 跟着却又做起了实干之人 。 为了把次第有序的运输方案执行到位 , 他是“盛夏炎酷 , 日驰骑数十百里 , 磨盾草檄 , 顷刻千言 , 同官皆拱手推服“ 。

如此上的去 , 又下的来 , 没过一个月 , 李鸿章亲自开出的一道札委便实至名归地到了盛宣怀的手中 , 札委上明晃晃地写着十四个大字——”尽先补用知府盛宣怀会办营务处“ 。


初次见面盛宣怀如何征服李鸿章?一件事办的极妙,一番预见极高明

初次见面盛宣怀如何征服李鸿章?一件事办的极妙 , 一番预见极高明// //

由此成为李鸿章欣赏的实干之才后 , 盛宣怀并没有定格于此 , 相反 , 没过多久 , 他又以一番预见高论让李鸿章直呼”杏荪乃大才也 。 “

李鸿章之所以如此不加掩饰地感慨赞叹 , 皆是因为他在盛宣怀身上看到了当年的自己 。

想当年 , 李鸿章在曾国藩幕府中 , 曾国藩正为咸丰的一道北上勤王的催命而左右为难 , 是李鸿章及时站出来一针见血地指出 , 这是一道废命 , 只要拖上二三十天 , 身在京城的恭亲王必能与英法达成和议 , 到那时勤王之命当自然废止 。

这一回 , 李鸿章遇到的难题跟曾国藩当年遇到的如出一辙 , 都是进退维谷 。

在当时 , 入陕淮军虽然解决了军援路塞的问题 , 但粮饷短缺的难题却始终没能得到缓解 , 无粮饷而苦进兵 , 这是兵家大忌 , 李鸿章甚为担心 , 如此下去军中极可能生出哗变 。

另一点也很恼人 , 李鸿章压根不想和陕甘总督左宗棠共事 , 而左宗棠在得知李鸿章来了后 , 也屡次以回籍养病为胁 , 向朝廷施加压力 , 大造与李鸿章水火不容之势 。

究竟该怎么办?

一日 , 李鸿章要盛宣怀谈谈自己的看法 。

让李鸿章感到意外的是 , 这一回 , 盛宣怀总是不谈眼下困境而言其他 。 当李鸿章问他 , 有无解决粮饷的具体办法时 , 盛宣怀却转而问起了另一桩事 , 听说天津出事了?

李鸿章说 , 天津教案有恩师坐镇办理 , 闹不出大乱子 。

听到这个 , 盛宣怀话头一转 , 又问起了左宗棠 , 左爵帅果真病得很重吗?

李鸿章觉得盛宣怀很不对劲 , 于是说 , 你已是我身边人 , 不用云山雾罩 , 有话便可直言 。

得了李鸿章这话 , 盛宣怀便拿出了他的预见 。

他说 , 天津教案听说闹的很大 , 牵扯了几国洋人 。 老爵相(曾国藩)重病缠身 , 湘军又早已裁撤大半 , 他老此行 , 实乃孤身陷津门 。 洋人向来论力不论理 , 京畿一带防务空虚 , 天津更无重兵把守 。 听说法国为了给死去的领事丰大业和教士报仇 , 已派多艘军舰来华 , 声称要把天津变成焦土 。

说到这 , 盛宣怀话头又一转 , 左爵帅所谓重病 , 不过是负气之言 , 他是不会回籍养病 , 更不会将西北拱手让出的 。

听到这里 , 李鸿章明白了 , 依盛宣怀所见 , 眼下的困境根本不用考虑如何破除 。

因为它必将自破 。

李鸿章是何等聪明之人 , 一朝被点醒后 , 他随即发出饬令 , 淮军各部 , 勿用再往前赶 , 就地扎营 , 无命不得擅自拔营 。

此道饬令刚刚发出三天 , 如盛宣怀所料的加急圣谕果然到了李鸿章大帐:(略去法国陈兵 , 崇厚正办交涉一段)曾国藩病势甚重 , 一时实乏知兵大员要资战守 。 刻下陕省军情稍松 , 着李鸿章移缓就急 , 酌带郭松林等军克日起程驰赴近畿一带驻扎 , 届时察看情形 , 候旨调派 。 现在事势紧急 , 该督务须迅速前进 , 毋稍迟误 。

长江后浪似前浪 。

人杰辈出时 , 精彩总轮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