瞧,清代芝山书院“童生试卷”长这样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瞧 , 清代芝山书院“童生试卷”长这样


瞧,清代芝山书院“童生试卷”长这样

瞧 , 清代芝山书院“童生试卷”长这样// //

林宪杉和他收藏的童生试卷

近日 , 采访人员在漳州一中红色文化博物馆看到一则距今至少114年的芝山书院童生试卷真迹 。 它反映古代科举时代的考试制度 。

该童生试卷呈横向折叠式 , 长约81厘米 , 宽约27厘米 。 试卷第一部分以竖式排列 , 卷首印“第×等”“第×名”等字样 , 清晰可见考官给出该童生“上取 , 第三名”的名次 。 卷尾加盖“芝山书院”篆体大印 , 大印下方誊写童生姓名“林垚峯” 。 第二页则为阅卷考官的批语 , 内容为“后二比刻划静细允推大雅不群 。 ”可见考官给出了很好的评价 。 接着是该童生的答题卷 , 部分有所残缺 , 共印有黑格35列 , 每列20格 , 计700字 。 考生作答有字数限制 , 要求在700字以内 。 该童生用黑色毛笔答题 , 文章题目为《饮水曲肱》 , 全文近700字 。 该答题卷字样旁边有许多圆圈和点点的阅卷痕迹 , 这是考官在阅卷时的一种勾画 , 每个符号有不同含义:圆圈符号代表优秀 , 点代表良好 , 三角符号代表中等 , 直线代表中下 , 叉号代表不好 , 但这些一般只是针对字体是否美观 。

在试卷第一卷上方有“膏火领讫”四个红色大字 。 膏火也是考生作为生活费用最重要的来源 , 见证了当时芝山书院设有膏火养士之制 。 对一些优秀考生 , 以膏火进行奖励 , 补注标准一般是根据书院收入及所要奖励的人数而定 。 以清代粤秀书院为例 , 童生膏火标准为上取首名五钱 , 二三名各给赏纸笔银三钱 。

古代书院 , 原为封建时代名儒学者召集青年讲学的地方 , 后为准备科举的场所 。 据记载:“1225年 , 知州危稹在开元寺北建成书院 , 名曰‘龙江书院’ , 奉祀朱熹 。 1711年 , 知府魏荔彤在院东再创‘仰文书院’ 。 后合龙江、仰文为一院 , 更名‘芝山书院’ 。 ”清德宗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 , 因废科举 , 办新学 , 知府陈嘉言把芝山书院改为漳州府中学堂 , 并把试院划归校舍 。 1905年,科举制度被清政府宣告废止 , 据此推理 , 该试卷出自1905年之前 , 距今至少有114年历史 。

史料记载 , 清朝科举制度包含四部分 , 分别是童试、乡试、会试、殿试 。 童试是科举制度的第一关 , 也是科举必走的一步 。 童试 , 即考取秀才 , 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的考试 。 县试一般由知县主持 , 本县童生要有同考者五人互结 , 并由本县一名廪生作保 , 才能参加考试 , 内容有八股文、诗赋、策论等 , 考试合格后才可应府试 。 府试由知府或直隶州知州、直隶厅同知主持 , 考试内容和场次与县试相同 , 府试合格方可参加院试 。 院试又叫道试 , 由主管一省诸儒生事务的学政主持 。 院试及格后称秀才 。

值得一提的是 , 该童生的作文题目《饮水曲肱》 , 出自春秋·鲁·孔丘《论语·述而》 , 文中内容也符合八股文特点 。 据《清史稿》卷一百O八《选举志》叙述 , 科举是以“四书”书义命题 , 答题以朱熹集注为依据 。 以“五经”经义为命题 , 答题按规定注疏阐述 , 不得自主发挥、自主见解 。 按规定 , 乡试、会试 , 首场“四书”三题 , “五经”各四题 , 士子各占一经;二场论一道、判五道、诏、诰、表、内科一场;三场试经史时务策五道 。 书写要用俳偶文体 , 格式甚严 , 要求繁琐苛刻 , 并以200-700字为限 , 俗称“八股文” 。 读书人从童生开始 , 努力练“八股文” 。 (本文源自《闽南日报》 , 采访人员 罗培新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