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苗法为何变成了恶法,因为有太多空子可钻了

王安石变法是北宋乃至中国古代历史上一次重要的变法 , 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法律就是青苗法 , 然而 , 青苗法在早期实施的时候是善法 , 像王安石在做地方官实施的时候 , 大家对青苗法的评价很好 , 而到了王安石到了中央变法后 , 却恶评如潮 , 这是为什么呢?这实际上是因为有太多空子可钻了 。


青苗法为何变成了恶法,因为有太多空子可钻了

青苗法为何变成了恶法 , 因为有太多空子可钻了// //

王安石

先说说青苗法是怎么一回事 , 在北宋早期 , 北宋政府为了保证农民的利益 , 往往用自己的常平仓(国家粮仓)进行粮价平衡 , 就是丰年粮价下跌的时候 , 就大力收粮 , 抬高粮价 , 而荒年粮价上升的时候 , 大力放粮 , 降低粮价 , 有时还会无息借贷给缺粮的粮户 , 其目的就是一个 , 抑制兼并 , 保证小农户利益 。 但是到了北宋中期 , 财政紧缺现象越来越严重 , 北宋政府已经无力承担这种制度 , 像常平仓常常的无粮状态 , 根本不能起到荒年降粮价的作用 , 更不用说无息借贷给粮户了 。


青苗法为何变成了恶法,因为有太多空子可钻了

青苗法为何变成了恶法 , 因为有太多空子可钻了// //

而青苗法就是这个时候出现的 , 虽然由于王安石变法变得众人皆知 , 实际上青苗法不是王安石发明 , 唐朝中后期就出现了 , 王安石在做地方官的时候也用过 , 效果不错 , 其手段就是在荒年或者青黄不接、田户缺钱的时候由政府出钱 , 贷款给田户 , 然后等夏收和秋收的时候再收回贷款 , 政府从中收取百分之二十的利息 。

百分之二十的利息在我们现在看来是很高了 , 但是在古代还真的不算高 , 古代高利贷高到什么程度?北魏时期朝廷下令 , 寺庙利息不得高于100% , 这说明当时寺庙的利息远远高于100% , 而寺庙都是如此 , 其他高利贷呢?所以说当时来说 , 二成的利息真的不算高 。

此外 , 为了避免赖账情况 , 王安石还规定了打包制 , 就是要借款呢 , 不是一户来借 , 是几户作为一个整体来借 , 而且其中要有几家上户 , 就是有钱人家 , 这意思呢 , 万一这几户里有人还不出钱 , 就找上户要钱 。 最近几年在南亚火的小额借贷 , 实际上就是这种方式 , 当年我们早就玩过了 。

一开始呢 , 王安石在地方搞过青苗法 , 做的不错 , 效果很好 , 府库有钱了 , 农户也得到了低息贷款解燃眉之急 , 上下都交口称赞 。 于是王安石到了中央之后 , 信心满满地将这套放到全国施行 , 一下民怨沸腾 。


青苗法为何变成了恶法,因为有太多空子可钻了

青苗法为何变成了恶法 , 因为有太多空子可钻了// //

王安石变法之争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其实还是实施问题 , 王安石在地方施行青苗法的时候 , 是审时度势 , 自己决定放贷时机 , 假如是丰年 , 或者农户不需要贷款的时候 , 他是不会放贷的 。

而全国施行后 , 各地官员可没有王安石这样的细致 , 他们或者不高兴想 , 或者为了政绩 , 拼命放贷 , 甚至不管农户需要不需要都放贷 , 青黄不接的时候放贷 , 丰收的时候也放贷 , 农户缺钱的时候放贷 , 不缺钱也放贷 , 不借还不行 , 有些不缺钱的农户就平白无故的多了两成利息 。

另外 , 王安石在收贷的时候也是很注意的 , 虽然是各家一起借贷放贷作保 , 可是一旦遇到特殊情况 , 他也会酌情减免 , 而各地官员哪有王安石这种水平 , 别说减免了 , 能不逼着农户借贷早点还钱都算不错了 。

还有 , 王安石以能臣著称 , 在他主持下 , 手下的官吏自然是老老实实 , 根本不敢动青苗法的手脚 , 而各地官员良莠不齐 , 很多官吏借此上下其手 , 比如说 , 按理说是两成的利息 , 实际上很多地方远不止两成 , 比如按理说到期后应该本息偿还 , 不需要再借贷了 , 可是有些地方官为了贪图利息 , 就不许偿还本金 , 只收利息 , 而下次农户还是需要还利息 , 再比如最典型的就是青苗法必须还钱而不许实物 , 很多农户需要将粮食换成货币才能还钱 , 而丰年粮价一向卖不出价格 , 粮商知道农户要还青苗法的贷款承机压价 , 也是很大的损失 。

除此之外 , 还有一些地方官怕贫苦的农户还不起 , 只借贷给有钱的 , 而青苗法原本的意义就失去了 。 因为新旧两党之争 , 有些地方官员不实施或者过度实施胡乱实施 , 都导致了青苗法的效果大减 。 所以原本在王安石手中实施的好好的青苗法就成为恶法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