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古堰大西江镇两村百姓要械斗,红七军过全州化解危局

在全州县大西江镇大石江村前 , 有一条河流叫炎井河 。 明初时 , 居住在这里的大石江村蒋姓的祖先 , 便在水流湍急的炎井河上 , 截流筑黄石坝 , 引入一条长达六华里的水渠 。 这条堰渠在89年前 , 因红七军过全州时 , 红军前卫队政治宣传人员曾在此地关爱群众 , 化解了一场水源纠纷并与群众结下了鱼水深情 , 当地人为纪念这些红色往事 , 便把这条水渠叫做“红军渠” 。


争古堰大西江镇两村百姓要械斗,红七军过全州化解危局

争古堰大西江镇两村百姓要械斗 , 红七军过全州化解危局// //

当年红军战士和群众在堰渠的泻水闸堵塞

1930年11月 , 红七军奉命挥戈北上攻取柳州、桂林失败 。 被迫退走湘西 。 12月25日 , 红七军到达湖南武冈 , 数日攻城未克 , 伤亡惨重 。 为避开湘军的追击 , 决定退回广西 , 向东南方向去占领全州 , 以便解决给养和休整部队 。

1931年元旦早晨 , 红七军艰难地爬到湘桂边界高山上广西一侧的十字路 , 在此打退了 , 从新宁窑市包抄过来的一股湘军占领的阵地 , 然后越过十字路 , 从界碑进入全州大西江境内 。 天色将暗时 , 红七军到达大石江村 , 并在此宿营 , 短暂休整部队 。


争古堰大西江镇两村百姓要械斗,红七军过全州化解危局

争古堰大西江镇两村百姓要械斗 , 红七军过全州化解危局// //

堰渠上的穿江阴枧工程入口

大石江村皆为蒋姓人氏 , 当时有村民500余人 , 是连通全州与新宁的两条大道的交汇地 。 村里共有6个规模宏大的祠堂 , 其中的文冕宗祠(亦称下三房宗祠)有300多亩祭田 , 建有义仓 , 积谷可观 , 这里是属于全州西北部最大最富庶的村子 。

红七军在大部队尚未进入大石江地域 , 政治宣传人员即随前卫队率先入村开展宣传和发动群众工作 , 他们口头演讲、散发宣传资料和书写张贴标语 , 宣传共产党的宗旨、中华苏维埃政府的政策和红军的纪律 。

红军前卫队政治宣传人员在村里发动群众时了解到 , 不久前 , 大石江村的群众与邻村发生了一起黄石坝堰渠水源纠纷的小小械斗事件 , 两村仍僵持不下 。

黄石坝是全州古老的水利工程之一 。 它建于明初 , 已有600多年历史 , 至今仍灌溉着5000多亩良田 , 发挥着很大的效益 , 福泽于子孙后代 。 这个坝筑于湘江支流炎井河之上 , 为大西江镇大石江村蒋姓先民所建 。 堰渠之水直下可通流到早禾田村 , 绕村过干江沿石板大路灌溉着大片田垌 , 干旱时节村民架枧引流可至磨头桥村 。 黄石坝时代久远 , 沟渠流径之长 , 灌溉面积之广 , 在当时号称全州万一乡第一坝 。


争古堰大西江镇两村百姓要械斗,红七军过全州化解危局

争古堰大西江镇两村百姓要械斗 , 红七军过全州化解危局// //

渠水通流 , 灌溉千倾良田

黄石坝 , 对于大石江村人的生产、生活来说 , 作用非常重要 , 全村的水田灌溉和生活饮用都来自堰渠之水 。

据村里老人介绍:今大西江镇所辖之地在明初 , 称之为青瑶峒 。 青瑶峒内水源的上峒 , 被大明王朝第一代靖江王朱守谦的六位护驾指挥参将设防置戍 。 这六位护驾指挥参将在当地称“六户” , 即王家村先祖王庆二、江家村先祖江原、刘纪一、徐家村先祖徐林、月塘村胡家先祖胡成、鹿鸣村先祖陆亚奎等 。 他们在当地的上马、下马、横溪、蚂蟥、茅坪、月塘、歌渡、车头、河露等9地的13个山场源头屯田戍守 。

蒋氏先祖潜江公从全州石岗迁入青瑶峒 , 初居城门口 , 次迁老屋场 , 再迁大石江 。 其迁徙途径都与水源有关 。 由于当时一些好的水源地头已被先到的邻村所占据 。 城门口山坳中有一泉水涌出 , 但秋冬干涸 , 受季节所限 。 次迁老屋场 , 筑“新屋坝” , 开渠引西溪(古木洞之水)拓荒 , 先后开垦了老屋场、大坞塘、水流井、槽田里等处农田 。 但由于西溪水源因中途渗入地下河 , 农田灌溉受制于天 。 其先祖从发展的角度考虑 , 最后定居于大石江 。 那是因为大石江的地形是一坦平壤 , 且土地肥沃 , 便于开垦千顷良田 。 但也存在一个水利瓶颈制约的问题 , 大石江村原本有西溪从西至东穿村而过 , 由于有地下暗河 , 江水全部渗入了江底 , 使得地处下游的大石江地域干涸 。 再是大石江地势较高 , 尽管村前有炎井河 , 却无法引水灌溉 。 于是其先民便发挥聪明才智 , 在远距大石江3000多米的炎井河上游拦河截流 , 开筑了这利在千秋的黄石坝 , 引炎井河之水进行灌溉 , 从而解除了水利的瓶颈制约 。


争古堰大西江镇两村百姓要械斗,红七军过全州化解危局

争古堰大西江镇两村百姓要械斗 , 红七军过全州化解危局// //

黄石坝堰渠穿村而过

黄石坝由坝首、阴枧(暗渠)、明渠三大部分及附属设施构成 。 坝址在满稼村旁殿门前的炎井河上游 , 此处远距大石江3000多米 , 水位高、流量大 , 水势平稳 , 是拦河筑坝的最佳选择 。 黄石坝科技含量最高的是“江从渠上过 , 渠自江下流 。 ”的穿江阴枧工程 。 明渠中途流经梓溪村旁时 , 有高过明渠2米多的梓溪源小河横流阻挡而无法通过 。 由于梓溪源小河水源使用权为邻村所有 , 先民只得费巨资从江底连接沟渠 , 开一地道用石板筑成阴枧 , 俾小江之水由上过去 , 堰沟之水自下通流 。 在当时没有任何测绘技术和水泥构筑的条件下 , 阴枧历经六百多年的洪水横流冲刷 , 仍然完好 , 从中可见前人的聪明智慧 。

黄石坝堰渠上开有“和气坝”和“窗子坝” 。 从梓溪村到黄石坝坝首段 , 水渠下面有邻村梓溪村的水田 , 梓溪村原在黑水塘段修有坝塘 , 但由于水势湍急 , 其坝址常被洪水冲垮 , 毁坏农田 。 于是梓溪村的田主来大石江村与族老商量 , 大石江村族老宽宏大量 , 从黄石坝水渠让出十分之一的水量无偿给梓溪村的水田灌溉 , 族老们的做法利于与邻村搞好团结 , 受到赞誉 , 因此这个黄石坝又名为"和气坝" 。 堰渠流至东江庙 , 先辈在此处开设了个分洪闸口 。 这个分洪闸如同起调节作用的一扇窗户 , 能够防洪排涝 , 调节流量 , 故取名为“窗子坝” 。

为方便村族吃水和洗衣 , 先辈在进村的堰渠边还专门修建了半边丘、小沟门前、八字门头等多处供挑水和洗衣的埠头 , 埠头全部用青石条和石板构筑 , 非常牢固且使用方便 。

黄石坝的建成使大石江所处的平坦肥沃之地得以开化 , 让当时大片的原始荒野变成了“水旱从人 , 不知饥馑 , 时无荒年”的富饶乐土 , 并进而促进了当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 。

自此 , 当地的农田开垦面积不断扩大 , 粮食产量不断增加 , 百姓安居乐业 , 逐渐出现富户 , 并重视对人才的培养 。 明朝中期当地崇尚科举 , 文风鼎盛 , 人才辈出 。 仅大石江这个当时仅有数十人的小村 , 就因受黄石坝之福泽 , 经济殷实 , 崇文识礼 , 而迅速崛起 , 该村的克泓公被朝廷诰封中议大夫;克渊公被朝廷诰封为奉直大夫;克淳公为平乐府教授;文冕公被朝廷诰封为奉政大夫;文暹公历任临高知县、四川绵州知州、山东泰安知府;文旭公为思恩府宾州知县;仲傑公为湖广南陵知县;仲俫公为直隶顺天府宛平知县 , 敕封文林郎 , 诰封奉直大夫;锡周公为江西玉山知县 。 “一知府、四大夫、五知县”的功名 , 当时同出自一个小村 , 而使得大石江闻名遐迩 , 显赫一时 。

黄石坝堰渠因灌溉千倾良田 , 福泽千秋 , 历来受到当地政府的重视和保护 。 现今大石江村的宗祠内仍保存着民国9年全县(民国时期全州称全县)知事彭清范曾亲临现场进行勘察 , 并以县府名义发布对黄石坝予以保护的《布告》 。 村里历代也成立了对黄石坝堰渠进行保护的坝塘会 。


争古堰大西江镇两村百姓要械斗,红七军过全州化解危局

争古堰大西江镇两村百姓要械斗 , 红七军过全州化解危局// //

渠水无偿给邻村灌溉 , 又名和气坝

话说红军前卫队宣传人员来到大石江村后 , 看到流经村前的黄石坝堰渠因两村水源纠纷僵持不下 , 上游断水 , 堰渠水位底下 , 群众生产、生活用水很不方便 。

红军前卫队宣传人员还了解到水源纠纷械斗事件的起因是 , 黄石坝堰渠的上游流经邻村地域 , 有人为方便在下游抓鱼 , 经常夜间偷偷地在上游渠道开挖决口 , 毁坏堰渠 , 影响到下游大石江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 。 村里的群众对渠道要经常维修 , 可不久又被人所毁 , 为此 , 村里群众怀疑是上游的邻村有人故意所为 , 久而久之 , 就与邻村起了矛盾 , 有了积怨 。

大石江村为维护堰渠水源利益 , 村里群众选出了热爱公益 , 公道仗义的乡贤蒋深林为村里的坝塘会会长 。

就在前不久 , 蒋深林还组织群众对被毁坏的堰渠进行了维修 , 可不久又被毁 。 有人反映是邻村某人所为 , 坝塘会的蒋深林、蒋普安等人就去邻村讲理 , 要求抓鱼人修复所毁渠道 , 可对方不承认 , 说是诬陷 。 村里人一时气愤不过 , 就决定不再无偿提供渠水给邻村灌溉 , 于是两村矛盾加剧 , 进而引发了小小的械斗事件 。

两村主事的双方是至亲 , 当时大石江村的蒋深林是邻村的女婿 , 而邻村的秦长仁(音)是蒋深林的内弟 , 在民团 , 背有一条短枪 。 双方械斗时 , 秦长仁拔出短枪准备对大石江村的群众开枪 。 蒋深林推开群众 , 站在最前面 , 敞开胸脯 , 对他内弟说:“你要开枪就先打死我 , 好让你姐当寡妇!”蒋深林的挺身而出才暂时避免了流血事件的发生 。

两村就这样因水源纠纷而僵持着 , 矛盾的“死结”没法解开 , 直到红七军的到来 。

红军前卫队政治宣传人员了解到纠纷的原由后 , 就请出两村的族老 , 做通了大家的思想工作 , 双方消除了隔阂 。 前卫队的红军战士随即带领群众用石头堵塞好了渠道决口 , 村里也继续无偿提供渠水给邻村灌溉 。 此后 , 两村和和气气地又恢复了亲情往来 。

村里的群众看到红军前卫队政治宣传人员为他们化解了水源纠纷 , 当清澈的渠水再次穿村前而过时 , 乡亲们便为红军的爱民行为和诚意所感动 , 也初步了解到红军是一支什么样的军队 , 打消了对红军疑惧心理 , 转而热情招待红军 。

村里主事的头人们经过商议 , 安排红军全部住进村里的六个大祠堂和俗称桥头边“四家火炉”的连体大宅院里及部分房屋宽敞的村民家中 。 红军伤病员住进“四家火炉”民居的蒋永璚、蒋永珞、蒋永瑰、蒋世定等人的家里 。

入村后 , 红军指战员不扰民侵民 , 对群众和蔼客气 , 买卖公平 , 并没收个别土豪的浮财和开仓分粮济困扶贫 。 蒋永珞、蒋世定是远近闻名的祖传中医 , 分别开有益寿堂和芳记堂药铺 。 红军伤病员入住后 , 他们主动热情为其治疗 。 因红军伤病员太多 , “四家火炉”的家人忙不过来 , 隔壁邻里的乡亲就主动过去打下手 , 帮熬药敷药和照护伤病员 。 村里的富裕人家还捐款银元100多元给红军添置御寒冬装 。 群众见红军虽衣单身寒却守纪爱民 , 深为感动 , 纷纷热情帮助红军准备晚餐 。

乡亲们在村前堰渠的半边丘、小沟门前、八字门头等多处埠头为红军挑水、淘米、洗菜 , 帮红军战士在村里的祠堂架灶开锅做饭 。 界牌西厂里的文圣德老人就看到了当时的场面 , 他说:他在大石江村街上 , 看到了穿着破烂衣服的梁子(红军)到村前的埠头挑水 , 有的在打扫卫生 , 有在的在洗菜、做饭 。 大石江村95岁高龄的蒋昌柏老人也回忆说:红军到大石江村时 , 他有六岁 , 当时他家住在村里的八房公堂(宗祠)旁边 , 他到公堂去玩耍 , 红军从灶扒锅里拿了一小块锅巴饭给他吃 。

红七军指战员们在大石江村的安然休息 , 大大减轻了自攻打武冈城失利以来连续征战带来的疲惫身心 。

第二天早餐后 , 红七军告别热情的大石江村民 , 准备攻占全州 。

出发前 , 李明瑞总指挥和张去逸军长对自发聚集到村中黄石坝堰渠旁的八房宗祠广场欢送红军的村民们发表感谢演讲 。 他宣讲共产党和红军的主张政策 , 告诉乡亲们红军是穷苦人家的子弟兵 , 是为穷人打天下的 , 号召贫苦大众团结起来闹革命 , 打土豪分田地 , 反对剥削压迫 , 争取自身利益 。 最后 , 李明瑞感谢大石江的父老乡亲给红军的巨大支持 。

李明瑞还特意请为村里守八房宗祠的蒋世银为红军带路 。 蒋世银欣然答应 , 并邀脚村松山屋比他小二三岁诨名叫癞子的人一起去 。 红军在蒋世银和癞子的向导下 , 越过黄石坝渠道 , 沿着广西大路 , 一路快速南进到达亭子江的犀牛塘 , 后由新的向导接替带路 。 临别时 , 李明瑞给蒋世银和癞子各一块银元作为酬谢 。 蒋世银坚决不要银元 。 李明瑞十分感动 , 握住他俩的手承诺说:共产党领导的红军打下天下 , 革命胜利后 , 我一定回来看望你们 , 报答大家 。


争古堰大西江镇两村百姓要械斗,红七军过全州化解危局

争古堰大西江镇两村百姓要械斗 , 红七军过全州化解危局// //

红军渠水情悠悠

时光匆匆 , 温暖常驻;渠水悠悠 , 深情永存 。 为了纪念红军守纪爱民 , 关心群众生活 , 为当地化解水源纠纷这段鱼水情深往事 , 当地群众就给这条黄石坝堰渠取了一个很温馨的名字——“红军渠” 。

口述人:蒋林生 蒋昌桂 整理人:王晖 蒋咸喜

此全州人牛, 两个儿子同登进士, 皆任尚书, 一个还是宰相哟

“十万红军”的声势与桂系军阀的“让路”的缘由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