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柳堂读书记︱谈汲古阁所刻书中的两种稀见本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深柳堂读书记︱谈汲古阁所刻书中的两种稀见本

汲古阁是明末大藏书家毛晋及其后人的藏书、刻书之处 。 从总体刻书规模和水平来看 , 毛氏汲古阁刻书称得上是古代出版史上私家刻书之冠 , 值得郑重地纪念和介绍 。

毛晋字子晋 , 明末虞山(今常熟)人 , 家资豪富 。 他年少时曾拜钱谦益为师 , 但天启、崇祯间屡试不第 , 遂绝意仕进 , 家居以读书藏书为乐 。 据顾湘《汲古阁主人小传》记载 , 他不惜出高价求购善本 , 在家门口公开贴出求书广告:“有以宋椠本至者 , 门内主人计页酬钱 , 每页出二百 。 有以旧抄本至者 , 每页出四十 。 有以时下善本至者 , 别家出一千 , 主人出一千二百 。 ”四方书商乃云集其家 , 以至于当时有“三百六十行生意 , 不如鬻书与毛氏”的俗谚 。 不出几年 , 毛晋藏书就达到七千多部、八万四千余册 , 且宋元古本和旧钞本很多 , 遂建汲古阁和目耕楼以藏之 。 汲古阁的命名来源于韩愈诗《秋怀》“汲古得修绠” , 意为学习古人的学问需要用心钻研 , 如深井汲水一般 。 旧时书店也有以“修绠”为名的 , 同样出自此处 。

在读书藏书之余 , 毛晋又发愿传播文化典籍 , 他“患经史子集率漫漶无善本 , 乃刻十三经、十七史、古近百家及二氏书” 。 据文献记载 , 毛晋刻书从万历四十六年以“绿君亭”名义刻印《屈子》开始 , 到他顺治十六年去世 , 前后约四十年 。 以一家之力 , 刻印书籍共九百余种(此数字系据《汲古阁汇纪》统计 , 毛晋死后 , 其子毛扆也曾主持刻书 , 但为数不多) , 板片超过十万块 , 实在是非常了不起的一项出版成就 。 在古代私家出版史上 , 前无古人 , 后无来者 , 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名 。

汲古阁刻本行销广泛 , 影响巨大 。 比如其中的《十三经》《十七史》《宋名家词》等 , 现在的古旧书店里还经常能够看到 , 但也正因如此 , 就不太被藏家珍重 , 得价并不高 。 但汲古阁刻本中却还有些内容重要且流传稀少的善本 , 一向为世人所重视 , 这里就笔者所藏所见 , 简单介绍两种 。

首先要谈到的 , 是毛晋为其老师钱谦益所刻的《列朝诗集》 。 《列朝诗集》为明朝一代诗史 , 钱谦益编著此书 , 前后共经两次 。 第一次于天启初年开始 , 由于种种原因 , 仅成约三十家而止 。 第二次则是从清初的顺治三年开始 , 到顺治六年初步成书 , 并由毛晋于顺治九年刻成 。 全书共六集八十一卷 , 起洪武而终于崇祯 , 入选诗人近两千家 , 比较完整地反映了明代诗坛的发展历程 。 牧斋于明亡后再度编著此书 , 身历沧桑而心怀故国 , 欲仿照元好问《中州集》之例 , 成有明一代之诗史 。 钱谦益本人是前朝士林领袖 , 交游广阔 , 且藏书极富 , 学问深湛 。 他所编著的此书取材极为广泛 , 评价考证亦精 , 保存了很多现已失传的资料 , 对研究明代文学和历史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其书甫一出版就为当世所推重 , 惜卷帙浩繁 , 当时印行即不多 。 后乾隆年间禁毁书籍 , 钱著悉在禁书之列 , 世间流传更少 , 至清末时期已经难求了 。 著名学者、藏书家叶德辉在《郋园读书志》中记载:“余自偕计至观政 , 往来京师十余年 , 求其书不可得 。 ”更值得研究者注意的是 , 此书篇幅巨大 , 刻书历时较长 , 编刻过程中又陆续有所增补 , 初印本和后印本内容往往有所不同 。 现在能见到的印本大多是后印本 , 内容既有所更动 , 版面也有很多漫漶不清之处 。 中华书局整理本《列朝诗集》前言中写道:“此次整理原拟以顺治九年毛氏汲古阁刻本为底本 , 但获见诸本漫漶甚多 , 遂换用清宣统二年神州国光社铅印本为工作底本 。 ”我藏书中恰有一部初印本 , 又陆续得后印本十余册 , 略作对勘 , 介绍如下 。

从印工看 , 两本差别一目了然 。 初印本墨色更深 , 栏线也比较完整 。 这里仅举一例:闰集第五卷二十七页 , “题宣和画石榴”和“题松雪画马”两首 , 后印本末一字均已不可识别 , 查初印本 , 此处则清晰可见 , 分别是“秋光”和“的卢” 。


深柳堂读书记︱谈汲古阁所刻书中的两种稀见本

深柳堂读书记︱谈汲古阁所刻书中的两种稀见本// //


深柳堂读书记︱谈汲古阁所刻书中的两种稀见本

深柳堂读书记︱谈汲古阁所刻书中的两种稀见本// //

《列朝诗集》初印本与后印本之对比在内容增补方面 , 如甲集前编卷第六 , 原卷末是“寄东海鹤年贤弟”一首 , 后印本此诗后又增补李祁四首 , 舒頔诗作十八首 。 又如甲集前编卷第七 , 后印本又在原卷尾“白头翁”后增补张昱诗二首“题青山白云”和“题扬州史左丞扇” , 初印本则卷七末无增补 , 仍以“白头翁”诗作结 。


深柳堂读书记︱谈汲古阁所刻书中的两种稀见本

深柳堂读书记︱谈汲古阁所刻书中的两种稀见本// //

《列朝诗集》初印本甲集前编卷第六卷末“寄东海鹤年贤弟”


深柳堂读书记︱谈汲古阁所刻书中的两种稀见本

深柳堂读书记︱谈汲古阁所刻书中的两种稀见本// //

《列朝诗集》初印本甲集前编卷第七卷末“白头翁”

对这个内容增补的现象 , 前辈学者如容庚其实已经注意到了 。 在“论《列朝诗集》与《明诗综》”一文中 , 他以《列朝诗集》的顺治原刻本和宣统神州国光社翻印本对比 , 发现翻印本缺少这些增补部分 , 遂认为“原本卷末每有补人及补诗 , 翻本无之” 。 其实他所用的所谓原本乃是一个后印本 , 神州国光社本倒是根据初印本翻印的 。 中华书局整理本后记也说:“谁知经过对校 , 竟发现神州国光社本乃是一个收录有缺失的版本 , 虽说在文字上与清初原刻本差别无多 , 卷数也一仍其旧 , 但原刻本一些卷次中所附的‘补人’、‘补诗’部分 , 却悉数遭到删削 。 ”显然 , 整理者所参阅的几个“清初原刻本”也都是后印本 , 以致有此误会 。 其他还发现有几处初印本为墨钉 , 而后印本有所更改之处 , 篇幅所限 , 不再举例说明了 。

更为难得的是 , 此本卷首还保存了钱谦益序 。 曾查阅过多部流传至今的印本 , 均无此序 。 大概是禁毁之后 , 钱谦益之名太过于敏感 , 遂被抽去了 。


深柳堂读书记︱谈汲古阁所刻书中的两种稀见本

深柳堂读书记︱谈汲古阁所刻书中的两种稀见本// //

《列朝诗集》初印本钱谦益序

第二种比较罕见的汲古阁刻本是《沧螺集》 。

《沧螺集》 , 孙作著 。 孙作 , 字大雅 , 元末明初江阴人 , 为当时著名文学家 。 《明史·文苑传》称赞其文“醇正典雅” , 宋濂对孙作之文也有很高的评价 。 此六卷本《沧螺集》为孙作诗文集现存唯一版本 , 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 此书流传稀少 , 向称难得 , 黄永年先生曾多次讲到汲古阁刻本中的稀见书 , 均举了此书为例 。 如在《古籍版本学》第七章“明刻本”中 , 黄先生明确写道:“从文物角度来说 , 则汲古阁所刻《列朝诗集》、《道藏八种》、《沧螺集》等一向稀见 , 次一点如《元人十种诗》、《四唐人集》、《唐诗纪事》、以及《十三经注疏》、《十七史》、《津逮秘书》等大部头书之完整早印者也较为难得 。 ”近代大藏书家傅增湘曾得此书一部 , 他在《藏园群书题记》中说:“汲古阁所刊别集多在丛刻中 , 其单行者惟元之《牧潜集》 , 明初之《清江碧嶂集》及此集而已 。 然此三集者 , 以传世无多 , 故购求亦匪易 。 余生平喜收汲古阁刻书 , 大率略备 , 圆至、伯原二集夙已得之 , 独《沧螺集》求之积年 , 幸见一帙 , 卒为他人所先 , 常引以为憾 。 兹垂老乃复获之 , 亦可谓有古缘矣 。 ”以傅增湘先生当年见闻之广博 , 购书条件之优越 , 还要“求之积年” , 垂老方得一部 , 就很可以想见其罕见程度了 。


深柳堂读书记︱谈汲古阁所刻书中的两种稀见本

深柳堂读书记︱谈汲古阁所刻书中的两种稀见本// //

汲古阁本《沧螺集》以弘治刻本原样覆刻 , 甚至连原本的写工名“吴门韩寿春缮写”也照样复制下来


深柳堂读书记︱谈汲古阁所刻书中的两种稀见本

深柳堂读书记︱谈汲古阁所刻书中的两种稀见本// //


深柳堂读书记︱谈汲古阁所刻书中的两种稀见本

深柳堂读书记︱谈汲古阁所刻书中的两种稀见本// //

《沧螺集》每卷末均有“虞山后学毛晋订”

再从刻工风格看 。 汲古阁刻书几十年 , 前后风格有所变化 。 大多数刻本是用一种扁方的字体 , 横笔细而竖笔较粗 , 如十三经、十七史、乐府诗集等都是;早期则沿用了明末的刻工风格 , 仍用长方体字 , 如《三家宫词》等;后来也有用一种写刻仿欧体的 , 如《中州集》《唐人选唐诗八种》等都是 , 但刻的比较死板 , 并不好看 。 《沧螺集》则字体古雅朴厚 , 是汲古阁刻本中的绝无仅有的例子 。 究其原因 , 大概毛晋比较重视此书 , 乃以弘治刻本原样覆刻 , 甚至连原本的写工名“吴门韩寿春缮写”也照样复制下来 。 而且每卷末均有“虞山后学毛晋订”一行 , 为其他唐人、元人集所未有 , 可见其郑重之意 。 这个弘治刻本现在存世极少 , 只查到国图藏有一部 , 可能是孤本 。 友人高山杉先生曾去查阅此本 , 原书并无明确纪年牌记 , 故国图著录为明刻本 。 但从明薛章宪“记《沧螺集》后”一文可知 , 此书刊刻于明弘治九年 。 从字体来看 , 汲古阁本与之风格高度近似 , 只细部有所差异 , 应属覆刻无疑 。 毕竟当时影刻旧本之风未盛 , 也不讲究完全影摹 , 如清末古逸丛书之类 。 汲古阁刻书众多 , 除上面提到的几种外 , 还有不少稀见本 。 比如毛晋给钱谦贞、余怀所刻的几种小集;郑振铎旧藏的戴明说《历代诗家》两集 , 都是极为罕见而重要的善本 。 还有些虽未带有明确牌记 , 但与汲古阁版刻风格非常相似的书 , 也可能是毛氏代为刊刻的 。 比如顺治刻本吴伟业编著的《太仓十子诗选》 , 邓之诚先生就认为其书是汲古阁所代刻 , 但不知是否有其他文献记载为证 。 总之 , 毛氏汲古阁较为晚近 , 在传统版刻史上不太被重视 , 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