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名家芦兰香——一位慈眉善目的“老太太”


豫剧名家芦兰香——一位慈眉善目的“老太太”

豫剧名家芦兰香——一位慈眉善目的“老太太”// //

芦兰香 , 女 , 河南豫剧院三团的老艺术家 , 国家一级演员 , 中国戏曲家协会会员 。 1960年从新乡市戏校毕业分配到新乡市青年豫剧团 , 主攻青衣、帅旦 。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 , 分别跟豫剧大师陈素真学过陈派名剧《宇宙锋》 , 向豫剧大师崔兰田学过崔派名剧《秦香莲》 。

芦兰香演出的主要剧目有:《秦香莲》、《穆桂英挂帅》、《宇宙峰》、《罗焕跪楼》等二十多个现代、古装戏 。 她表演大方唱腔圆润 , 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 其中《罗焕跪楼》获得新乡市戏曲汇演一等奖 。 1971年调入河南省豫剧三团 , 演出的主要剧目有:《朝阳沟》(饰演栓宝娘)、《朝阳沟内传》(饰演二大娘)、《刘胡兰》(饰演奶奶)、《小二黑结婚》(饰演小芹妈)、《倔公公与犟媳妇》(饰演小三娘)……


豫剧名家芦兰香——一位慈眉善目的“老太太”

豫剧名家芦兰香——一位慈眉善目的“老太太”// //

芦兰香从小就生活在一个不幸的家庭之中 , 父亲因抓壮丁不幸致死 , 随后母亲改嫁 , 幼年的芦兰香便和爷爷奶奶相依为命 , 所幸爷爷奶奶对她特别好 。 受本家姥爷的影响 , 幼年的芦兰香便接触戏曲 , 每年跟着姥爷出会演戏 , 成为了村里的文艺骨干 , 在乡里也小有名望 , 奠定了其戏曲情感与根基 。

后来 , 新乡市传来成立戏曲演员训练班的消息 , 芦兰香的姨奶听说便告诉了她 。 庆幸的是奶奶也特别支持孙女学戏 , 亲自带着芦兰香来市里学戏深造 。 尽管信心满满地来到市区 , 但土气的乡野丫头如何能比得城市姑娘的那份与生俱来的优越感?这给了幼年的芦兰香一剂重创 。

果不其然 , 当憧憬满怀的芦兰香去戏曲班报名时 , 便自然而然地吃了闭门羹 。 接收老师是一名京剧老师 , 他很直白的拒绝了 , 觉得芦兰香根本不适合演戏 。 所幸在旁的老师说了几句好话 , 戏班老师才决定让她试试 。 也就是在这种濒临夭折的情况下 , 芦兰香成功的通过了面试 。 也就是在1956年这年的10月3日 , 芦兰香接到通知 , 正式成为了训练班的一名学员 , 开始了系统正规的戏曲演员训练 。 学戏期间练功是非常苦的 , 戏校经常都是倒锁门 , 学员除了吃饭睡觉就是练功 。 因为戏曲班的老师绝大多数都是京剧老师 , 所以对学员的功抓得也非常紧 。 整整四年 , 一个戏曲学员从稚嫩到承受 , 也从脱胎到承受 。


豫剧名家芦兰香——一位慈眉善目的“老太太”

豫剧名家芦兰香——一位慈眉善目的“老太太”// //

功夫不负有心人 。 1960年出科后 , 新乡市成立了青年豫剧团 , 芦兰香同王清芬等四人一起成为了新乡市青年豫剧团的主要演员 , 享受到了“头牌”排戏的资格和待遇 。 由于在训练班的广纳博收 , 芦兰香的戏路比较宽 , 除擅演青衣、帅旦外还演老旦 , 不久便在剧团排了《秦香莲》、《穆桂英挂帅》、《大破天门阵》、《樊梨花征西》等好几部大戏 。 当时排演《樊梨花征西》是剧团准备拿着去省里参加青年调演的 , 所以领导十分看重 , 樊梨花由二人分饰 , 芦兰香的A角王清芬的B角 。 去省里演出是非常光荣不可懈怠的 , 二人也非常下功夫 , 她们常常四点就去中华剧院练功 , 扎上大靠就是练一个小时 , 这种勤奋也铸就了她们毫不逊色于省会演员的扎实的戏曲基本功 。

说起芦兰香和崔兰田先生的渊源 , 就要从1959年讲起 。 也就是在新乡市戏曲训练班学戏期间 , 16岁的芦兰香有幸被保送到崔兰田先生身边深造 。 芦兰香随着崔大师率领的安阳市豫剧一团从安阳出发到郑州、徐州、南京、上海等地 。 她不仅观摩了崔兰田先生的舞台风采 , 又得到其悉心传授《秦香莲》 。 起初是崔兰田先生的弟媳沈宝爱(崔少奎的夫人 , 也就是崔小田的母亲)手把手给芦兰香排戏 , 排完以后再给崔兰田先生看一遍 , 给予批评指正 。 在“抱琵琶”一折中 , 崔先生指出 , 滚白必须把声音压住了 , 为人物的处境情感服务 。 这时的秦香莲千里寻夫夫不认 , 携儿扶女心意寒 , 所以起腔不易高亢 , 从“接过来这杯茶”到“流落在宫院抱琵琶”必须唱出秦香莲侍奉双亲 , 儿女无人照看的无助和委屈 , 并且希望丈夫回心转意的恳求和凄楚之情 。 这几句唱不能恨 , 只要把陈世美的心唱软了就达到目的了 。

在跟随崔兰田先生学习期间 , 芦兰香真正领会了崔派的精髓“气不暴 , 声不抢 , 字不逼 , 音不撞 , 形不露” , 并且学会了崔派的吐字 , 于朴实行腔里表现人物的心声 。 虽然跟崔兰田先生接触的时间很短 , 但芦兰香却深得崔派真传 , 以至于很多戏迷听了她的《三上轿》录音 , 都说她是崔派的杰出传人 。 芦兰香打心底里也对崔兰田先生特别尊敬 , 无论艺术还是艺德都让她受益终身 。 这个短暂的学习经历也为芦兰香日后的戏曲道路奠定了基础 , 铺就了道路 。


豫剧名家芦兰香——一位慈眉善目的“老太太”

豫剧名家芦兰香——一位慈眉善目的“老太太”// //

十五年的新乡戏曲生涯里 , 芦兰香演了多部古装戏和现代戏 , 可以说已然是一位“台柱子”了 , 也就促使下一个契机成为可能 。 1971年正是特殊时期 , 戏曲演员都滞留在家不让演戏了 , 团里的造反派指派几个人去郑州学习《海港》 , 虽然芦兰香以前在团里演过这出戏 , 但并没有让她去学习 。 在郑州学习还没几天 , 团里领导就打电话让芦兰香去郑州重新排《海港》 , 当天她就坐车去了郑州 , 下午就开始在剧院排练 , 芦兰香被指定演第六场“进楼房” 。 刚开始排练 , 台下就呜呜啦啦坐了一排人 , 后来芦兰香才知道台下坐的就是包括陈新理、杨兰春、王基笑等在内的《朝阳沟》主创人员 , 及省内的领导 。 当时他们接到命令 , 要把《朝阳沟》修改为样板戏 , 看完芦兰香的演出决定借她去排演《朝阳沟》 。 就这样的渊源 , 芦兰香很幸运的成为了《朝阳沟》的一员 。


豫剧名家芦兰香——一位慈眉善目的“老太太”

豫剧名家芦兰香——一位慈眉善目的“老太太”// //

就这样带着无比忐忑地心情 , 芦兰香进了封闭排练场所 , 第三稿的《朝阳沟》演职员正在紧张的对词中 。 芦兰香被杨兰春导演叫到一边 , 给了她稿子让她先在一旁听 , 第二天开始对词 。 这可不得了 , 吓得芦兰香一晚上睡不着 , 拿着稿子背了四场的词 , 还从头到尾认认真真看了一遍剧本 , 生怕自己连人物都搞不清楚 。 为了搞好这部样板戏 , 第三稿的《朝阳沟》全部选的中年演员 , 芦兰香、魏云、韩玉生、修正宇、袁秀荣等中青年演员都上了 , 演员从对词到学唱都抓得非常紧 , 当时的乐队也要求中西结合 , 非常庞大 , 有四五十人之多 。 时间长了 , 芦兰香也就慢慢放开了 , 再加上导演杨兰春和作曲王基笑的关心 , 芦兰香学得也非常快 。 果然这版《朝阳沟》演出效果不错 , 演员们的感觉也不错 , 创作组觉得他们选角选对了 , 并决定将这批演员吸收来充实三团的演职队伍 。 虽然演的很顺利 , 但这版《朝阳沟》最终还是没能成为样板戏 , 就又开始了下一稿的创作 。

戏也排完了 , 演出也演过了 , 趁着改稿间隙 , 芦兰香向杨兰春申请回新乡老家 , 杨兰春虽批准 , 但要求她探家完了必须回来 。 后来担心芦兰香不回来 , 杨兰春还专门派杜启太、赵春生去新乡把芦兰香又请来了 。 就这样 , 从1971年到1977年《朝阳沟》先后改了十三稿 , 芦兰香也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了这十三稿的“朝阳沟岁月” , 很可惜最终《朝阳沟》也没能成为样板戏 。


豫剧名家芦兰香——一位慈眉善目的“老太太”

豫剧名家芦兰香——一位慈眉善目的“老太太”// //

后来 , 古装戏解禁 , 《朝阳沟》也随着开放了 , 改稿也随之停止 , 不再修改了 。 《朝阳沟》恢复了老版本的演出 , 中央电台来河南豫剧三团录制《朝阳沟》并播放全国 , 芦兰香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带着她的“栓宝娘”走入千家万户 , 为戏迷朋友熟知 。 芦兰香真正成为了“朝阳沟人” , 被千家万户戏迷观众认可 。 这位慈眉善目的“老太太” , 凭着自己的努力和坚守 , 在河南豫剧三团站稳了脚跟 。 从《朝阳沟内传》里的二大娘 , 到《刘胡兰》里的奶奶;从《小二黑结婚》里的小芹妈 , 到《倔公公与犟媳妇》里的小三娘……我们都能看到芦兰香的精彩演出 。 我们喜欢的不仅是她那朴实舒服的行腔 , 还有她那给人舒服感的慈眉善目的“老太太”形象 , 像极了朴实坚韧的中国老太太 。

时至今日 , 芦兰香老师的演唱仍旧受到九零、零零后戏迷们的喜爱 , 因为她早已在戏迷心里刻下了“奶奶”的烙印 , 她就是我们心底那个慈眉善目的“奶奶” , 听她的唱腔 , 看她的表演 , 心底自然而然地生出一份纯质的亲切感和舒服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