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泰新发现一块清代石碑:记载长泰县令赵象乾施义冢事迹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长泰新发现一块清代石碑:记载长泰县令赵象乾施义冢事迹


长泰新发现一块清代石碑:记载长泰县令赵象乾施义冢事迹

长泰新发现一块清代石碑:记载长泰县令赵象乾施义冢事迹 // //

近日 , 长泰县文史工作者在长泰县古农农场黎明作业区枫树行一条排水沟上的石板桥,发现一块楷体阴文的石碑 。 据石碑文字推测 , 石碑记载了清康熙年间曾任长泰县县令设义冢的事迹 。

这块石碑保存完好 , 碑身为长方体 , 经测量高1.5米、宽0.42米 。 碑面的文字清晰 , 为楷体阴文 。 碑上铭文为:“山西高平县乡进士/邑侯赵老爷施义冢碑记/康熙八年正月日立” 。 “邑侯”为县令的别称 。 义冢是古时官设的丛葬地 , 凡无主尸骨及家贫无葬地者 , 由官家丛葬 , 称其地为“漏泽园” , 制始于宋 。 据记载 , 康熙己酉年(康熙八年) , 赵象乾捐俸在城西人和里买下一片山地作为义冢 , 并在四个边界立有石碑作为边界 。

赵象乾何许人也?据清乾隆版《长泰县志》《轶官志》记载 , 赵象乾是山西高平人 , 于康熙六年任长泰县令 。 赵象乾任长泰县令三载 , 铸士 , 养民 , 锄奸 , 正吏 , 为德于邑甚巨 , 为长泰作出不少贡献 。

铸士 , 即重视教育 。 紫阳祠是长泰百姓为纪念朱熹知漳时曾到长泰讲学而建的 , 县里立紫阳祠祭祀 , 祠堂建于明洪武年间 , 年久失修倒塌 , 赵公带头捐俸禄修葺一新 , 并在祠中设义学 , 延请名师 , 甚至亲自为学生讲月课 。

养民 , 即重视民生 , 与民休养生息 。 《长泰县志》记载了赵象乾扭差赴死的故事:漳州府有临时紧急的征发 , 以长泰道路较近 , 让长泰立刻征发民夫两千人 , 有延误 , 以军法从事 , 赵公捧着檄令哭号着说:“长泰就是一弹丸小县 , 怎么可能立刻征发民夫两千人?”传令的差役用言语冒犯赵公:“如果办不到的话 , 县令应该自己前往 。 ”赵公魁梧有力 , 抓着公差一同跳下龙津江赴死 , 围观的百姓呼号着把两人救起 , 衣服都湿透了 。 府里主官听说了赵公的抗争 , 被其感动 , 免了长泰的赋役 。

当时有奸民倚势牟利 , 接连于夜晚盗牵耕牛早上杀掉 , 偷盗宰杀占到县城屠宰的十分之二 。 赵象乾大怒 , 全力侦破 , 很快破案 。 在赵公到任之前 , 长泰有官吏与富人狼狈为奸 , 帮富人隐瞒逃避赋税 。 赵公勒令其清理出隐藏的赋税 , 立刻征收到被富豪瞒报的赋税数百石 , 使贫民的负担得到缓解 。 “催科不取羡 , 听讼不取赎” , 赵公征收赋税、诉讼都不收取额外的费用 , 吏治为之焕然一新 。

赵象乾曾于其门上书一联以自勉 , “夜焚告帝香三炷 , 日饮为官水一瓯” 。 赵象乾的德政使长泰获益良多 , 百姓感念其恩德 , 在其调任后 , 为他立碑以彰其德政 。 赵公因病去世 , 长泰百姓如丧怙恃(父母) , 为其在纪念朱熹的紫阳祠右侧建赵公祠祭祀 。 (本文源自《闽南日报》“漳州档案”专栏 , 林玉祥 林海南 郑小鑫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