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建福建首条铁路、捐建数十所学校的他,地瓜米饭掉地上也要捡…

年少随父打拼成印尼商界领袖 , 衣锦还乡花10年建番仔楼 , 做好事不留名泽被桑梓 , 爱国华侨李功藏用家训规范子孙言行——

凡吾子孙 和善心正 处事必公 费用必俭


投建福建首条铁路、捐建数十所学校的他,地瓜米饭掉地上也要捡…

投建福建首条铁路、捐建数十所学校的他 , 地瓜米饭掉地上也要捡…// //

李功藏肖像图

从南安市区驱车前往南安眉山乡的观山李氏民居 , 大概40分钟车程 。 村子藏在大山里 , 每一方山水都清丽如画 。

“继去年获评福建省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之后 , 李氏民居正全力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 ”眉山乡观山村党支部书记李戊己将刚刚拿到的这块省级招牌 , 小心地悬挂在李氏民居番仔楼墙壁上 。

“这些番仔楼很有特色 , 是南安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 要将它们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 。 ”李戊己在接受海丝商报采访人员采访时说 , 为了申报国家级文保单位 , 他们对观山李氏民居进行修缮 , 近期将迎来专家考察 。

作为土生土长的眉山人 , 李戊己就像一名资深导游 , 向我们解说着李氏家族的百年传承 , 他说:“观山李氏家族中最为出名的是李功藏 , 他不仅是印尼著名商界领袖 , 在子女教育方面更是不遗余力 , 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 ”随父印尼打拼成商业巨头

观山李氏民居是由旅居南洋的李氏族人于清至民国期间回乡兴建 , 现存较为完整的传统建筑有顶新厝、中新厝、下新厝、功藏厝、成器厝等10座 , 尤为典型的当属有着百余年历史的“功藏厝” 。


投建福建首条铁路、捐建数十所学校的他,地瓜米饭掉地上也要捡…

投建福建首条铁路、捐建数十所学校的他 , 地瓜米饭掉地上也要捡…// //

说李功藏是位富商 , 一点也不为过 。 至今 , 坊间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 , “有观山富 , 没观山厝;有观山厝 , 没观山富” , 说的便是李功藏的个人功绩、所修建的番仔楼 。

出生于清朝咸丰年间的李功藏 , 是南安观山村人 , 也叫李耀垣、李紫亭 。 至于他如何成为印尼亿万富翁 , 李功藏的第五代传人李渭生只知道个大概 。 “高祖早年有读过私塾 , 18岁跟他的父亲李廷芬前往印尼雅加达经商 。 ”现74岁的李渭生告诉采访人员 , 《南安县志》里说 , 李功藏性刚耐苦 , 精勤过人 , 获利之息十数倍 。 积累十几年 , 又创办德和商号 , 资本越来越充足 , 信用大著 。


投建福建首条铁路、捐建数十所学校的他,地瓜米饭掉地上也要捡…

投建福建首条铁路、捐建数十所学校的他 , 地瓜米饭掉地上也要捡…// //

李渭生

在外事业有成 , 回馈桑梓成了闽南华侨的典型特征 。 这一点在这位华侨身上体现得尤为突出 。 李功藏回国后 , 做得比较轰动的是 , 花巨资和他人一起创办福建第一条铁路——漳厦铁路 。


投建福建首条铁路、捐建数十所学校的他,地瓜米饭掉地上也要捡…

投建福建首条铁路、捐建数十所学校的他 , 地瓜米饭掉地上也要捡…// //

漳厦铁路火车站

19世纪90年代 , 西方列强扩大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 展开侵占我国铁路权的激烈竞争 , 国内掀起挽回路权的群众运动 , 漳厦铁路就是在这种背景下筹建的 。

1906年 , 鉴于厦门辟为通商口岸后 , 客货较多 , 成立的福建全省铁路有限公司决定筹建漳厦铁路 , 向社会广泛募股 。 李渭生说 , 当陈宝琛到印尼募捐时 , 一开始认捐的人非常少 , 李功藏“不遗余力四处鼓吹宣传 , 一时投资者多至巨万” 。

经历了百年沧桑 , 如今这条福建省第一条铁路的遗迹 , 只剩下一段不足百米的石砌路基和一个相对完整的涵洞 。 借古鉴今 , 这段尘封的历史留给后人无尽的思考 。


投建福建首条铁路、捐建数十所学校的他,地瓜米饭掉地上也要捡…

投建福建首条铁路、捐建数十所学校的他 , 地瓜米饭掉地上也要捡…// //

这条铁路只剩下一段不足百米的石砌路基和一个相对完整的涵洞 。

李渭生介绍 , 除了漳厦铁路 , 这位商业巨头还参与创办或入股厦门自来水厂、泉州新门电厂、福州电灯公司、泉安公路股份公司、中国银行等 , 涉及行业极其广泛 , 财富不计其数 。 聘请建筑大师设计番仔楼

衣锦还乡后的李功藏 , 在商界长善袖舞 , 在老家盖了一座又一座古大厝 。 在李戊己的带领下 , 拾级而上 , 采访人员来到一个四四方方的古建筑 。 斑驳的外墙和周边丛生的杂草 , 见证着古厝历经的沧桑 。 这座古厝即为印尼爱国华侨李功藏所建 , 至今尚住着一位83岁老人石丽琴 , 也就是李渭生的堂婶 。


投建福建首条铁路、捐建数十所学校的他,地瓜米饭掉地上也要捡…

投建福建首条铁路、捐建数十所学校的他 , 地瓜米饭掉地上也要捡…// //

“番仔楼是有来历的 。 李功藏旅居印尼 , 艰苦经商 , 获得财富 , 娶了印尼姑娘为妻 , 为了把她带到观山落根 , 特意仿制印尼建筑风格 , 于1900年动工 , 建造此楼 。 ”李戊己对番仔楼了然于心 。

番仔楼凝聚着这位海外游子多年的心血 。 原来这个地方是个滑坡地 , 为了使楼房坚固 , 特从坡底下开始筑挡土墙 , 挡土墙共分为四层 。 为了使挡土墙的坚实不变 , 砌体后面填用的土是经过筛选后用的 , 然后打实 , 由此经过百余年的风雨洗礼 , 砰前墙依然笔直如新 。


投建福建首条铁路、捐建数十所学校的他,地瓜米饭掉地上也要捡…

投建福建首条铁路、捐建数十所学校的他 , 地瓜米饭掉地上也要捡…// //

值得一提的是 , 这座番仔楼所用图纸均由享誉海内外、中原地区近代史上最杰出的建筑大师傅维早和著名印尼荷裔建造师联合设计 , 所聘工匠先养3年进行考查 , 所选材料务求精良 。

“每一块墙砖、柱石 , 都是手工打磨而成的 , 屋内的地板砖则是千里迢迢从南洋运来的 。 ”李渭生进一步补充道 , 这些材料全部用船运到南安仑苍珠渊港渡口 , 当时没有公路 , 没有汽车 , 只好用人工搬回 。 要知道 , 每根石柱有千斤重 , 需要24个人用肩头抬 , 沿着崎岖不平的陡峭的山路 , 从山脚抬到山顶 , 走10余公里 , 须经过两天的时间才能把石柱抬到建筑工地 。


投建福建首条铁路、捐建数十所学校的他,地瓜米饭掉地上也要捡…

投建福建首条铁路、捐建数十所学校的他 , 地瓜米饭掉地上也要捡…// //

这座奇特的古建筑 , 分为上下两层 , 共有56个拱 , 看似普通 , 但如何让它牢固坚实 , 是个大难题 。 “当时没有水泥 , 就用石灰和红糖加工成黏合剂 , 然后砌拱 。 师傅精心琢磨 , 细心铺设地板 , 百余年来 , 走廊四周 , 任凭雨水浇淋 , 总是滴水不穿 。 ”李渭生说 , 番仔楼全部工程至清宣统元年(1909年)竣工 , 历时10年 , 耗资10万两白银 , 占地面积800平方米 , 建筑面积500平方米 。


投建福建首条铁路、捐建数十所学校的他,地瓜米饭掉地上也要捡…

投建福建首条铁路、捐建数十所学校的他 , 地瓜米饭掉地上也要捡…// //

为何在半坡之上建番仔楼?为了给后人留下历史答案 , 李功藏特意用石匾在二楼让师傅雕刻“为高必因”四个大字 , 这四个大字曾给游客留下不少困惑 。


投建福建首条铁路、捐建数十所学校的他,地瓜米饭掉地上也要捡…

投建福建首条铁路、捐建数十所学校的他 , 地瓜米饭掉地上也要捡…// //

毕业于泉州师范学院、当过老师的李渭生解释道 , “为高必因”语出《孟子·离娄上》:“故曰:为高必因丘陵 , 为下必因川泽?”意思是说 , 筑高台一定要凭借丘陵 , 挖深池一定要凭借沼泽 。 意谓办事有所凭借则易于奏效 。 似乎也蕴含着李氏先人对于后代越来越好 , 奋发向上的美好寄寓 。

如今 , 虽经世事变迁 , 但番仔楼依然散发出独特的魅力 , 如一颗瑰宝镶嵌在这个小山村里 。


投建福建首条铁路、捐建数十所学校的他,地瓜米饭掉地上也要捡…

投建福建首条铁路、捐建数十所学校的他 , 地瓜米饭掉地上也要捡…// //

为善不近名风范长存

李功藏不仅是位商界领袖 , 更是德高望重的大慈善家 。 在泉州仍流传着他爱国爱乡的故事 。 在车水马龙的泉州中山路上 , 有座名为“泮宫”的标志性建筑 。 115年前 , 李功藏出资重修 , 才让有着泉州府文庙“校门”之称的泮宫得以保留至今 。

“李功藏为善不近名 , 用我们现在的话讲就是做好事不留名 。 ”李渭生的堂弟李纪聪现在在泉州培元中学教书 , 他援引清朝进士吴增写的《李功藏墓志铭》介绍高祖的事迹:凡赈荒救灾捐助养老慈儿中小学校 , 修筑桥梁道路堤岸祠宇 , 以及舍药施榇诸善事 , 多以千计 。 特为善不近名 。 畏人知而人亦莫之知 。 就是说他做了很多好事不留名 , 怕人家知道 , 结果就真的很多人都不知道他做了哪些好事 。

而在民国版的《福建通志》也记载 , 清朝政府受列强侵略 , 国库空虚 , 向华侨募款 。 李功藏输财救边 , 清帝闻其爱国 , 诰“急公尚义”授中宪大夫 。

其他的现有资料也能证明李功藏一生行善 。 采访当天 , 李渭生特意拿出一份名为《哀挽录》的复印件 , 这是李功藏后人、现居住于泉州市李功藏故居的李柏权 , 于2018年捐给泉州市档案馆的珍贵资料 。 里面不仅有李功藏的生平事迹 , 还有当时各界人士的挽词挽联等 。

不难看出 , 这位慈善家公益事业覆盖面广 , 不仅捐赠学校、医院、养老院 , 还建桥修路 , 甚至赈灾山东、河南、陕西等 。 令人钦佩的是 , 在教育事业上 , 李功藏倾其所能 , 在泉州、厦门捐赠或创办中小学数十所 。 1904年 , 他还以父亲李廷芬的名义捐建丰州学堂 。

李家第五代传人李纪聪所在学校——培元中学 , 就有李功藏参与捐赠 。 原来 , 1904年剑桥大学毕业生安礼逊创办培元 , 购买土地后经费已所剩无几 , 安礼逊到南洋募资 。 陈嘉庚就到印尼把安礼逊引见给李功藏说:李先生 , 他一个外国人 , 为了我们祖国的教育 , 捐出自己的财产 , 还到处奔波募资 , 很让人敬佩 。 你能不能捐资帮助一下 。 李功藏就对安礼逊说:你说 , 你要我捐多少 , 我就捐多少 。

始建于唐开元末年的泉州府文庙 , 同样得到李功藏的巨资修建 。 据李纪聪介绍 , 1926年泉州府文庙大成殿梁柱穿漏蛀损 , 倾欹之度 , 在二尺外 。 当时政府委托清朝进士吴增募修 , 吴增跟李功藏说了这件事 。 李功藏说:劝捐为第一难事 , 处在现在这种兵荒马乱年代 , 做这种事情 , 就更加困难了 。 虽然如此 , 如果现在不修葺 , 过不了多久必将倾塌 , 到时要再修 , 即使花数十万元 , 也不能轻易恢复原貌 , 既然如此 , 就让我独自承担吧 。 于是 , 李功藏委托建筑大师傅维早承建 , 共花了1万元来修建文庙(当时的1000元可以买100亩田地) 。

人们对这件事的评价是:意义深远 , 使得文庙能够到今天仍然岿然存在 , 都是李功藏出力的结果 。 “高祖好事做了很多 , 他甚至开过棺材店 , 就是担心在那兵荒马乱的年代 , 穷苦家庭有人去世没钱买棺材 , 都可免费领取 。 ”李渭生补充道 。 传承良好家风申报国保单位

李功藏对社会慷慨 , 对自己及家人却非常严苛 。 “听长辈们讲 , 李功藏勤俭节约 , 对子女要求极其严格 , 生活很简朴 。 他要求下一代不能随便浪费粮食 , 即便是地瓜、米饭掉到地上 , 也要捡起来 。 ”年事已高的石丽琴依然秉承祖祖辈辈遗留下来的良好家风 。

翻着这份《哀挽录》 , 一旁的李渭生继续介绍 , 李功藏娶了两个老婆 , 育有10个子女 , 在临终前分家产时 , 请了“一代糖王”黄奕住等人作公证 。 李功藏特别交代 , 位于眉山的番仔楼为子女共有 , 不得转让变卖 。 时至今日 , 李家后人默默守护着这座古大厝 。

作为一名爱国华侨 , 李功藏逝于厦门鼓浪屿 , 享年69岁 。 “当时社会各界悲痛不已 , 围着他的灵柩久久不愿离去 , 最终只能往路两边撒下银两 , 才开出一条道来 。 ”这一事迹同样记录在《哀挽录》里 。

李功藏生前对教育事业重视 , 对子女更是如此 。 《南安县志》记载 , 李功藏事业发达之后 , “则归而整理田亩以课耕 , 延名师以课读 , 为子弟作久远之计 。 三弟功麟遂以县学生补廪 , 亲兄功炳亦充县学生 , 子钟元以县学生举宣统乙酉科选士 , 成坚成益成礼均英华书院毕业生 , 孙春禧等毕业晋江中小学者尤多 。 皆由平酷奢书香之报也 。 ”换句话说 , 这是一个书香门第 。

李功藏长子李成器继承父亲遗志 , 对家乡有着难以割舍的感情 。 位于番仔楼后头的“产乾头新厝” , 便是由李成器于20世纪初期兴建 。

“李家后人经商者不在少数 , 也有从政的 , 从事教师行业10多位 。 ”李渭生说 , 李成器之子李春禧曾集资创办眉峰茶场、南安雪峰农场 , 为民国泉中学校(现泉州六中)、侨光中学校董 , 上世纪50年代捐献国宝何朝宗渡海观音等 , 现收藏于泉州海交馆 。

除了留下良好家风 , 李功藏还用家训规范子孙言行:“凡吾子孙 , 父慈子孝 , 兄友弟恭 , 夫正妇顺 , 内外有别 , 老小有序 , 礼义廉耻 , 为人豪杰 。 士农工商 , 各守一业 , 和善心正 , 处事必公 , 费用必俭 , 举动必端 , 语言必谨 , 事君必忠 , 为官必廉 , 乡里必和 , 睦人必善 , 非善不交……”

“在多方努力下 , 目前观山李氏民居正在修缮 , 加固建筑质量 , 迎接专家考察 。 我们也正在积极申请南安市家风家教示范基地 。 ”李渭生希望李功藏留给世人不仅仅是一座座建筑 , 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食粮 。

“一代侨领李功藏虽然是个大富翁 , 但他生活非常节俭 , 对子女还那么严格 。 如此良好的家风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 值得现代人学习 。 其阅历丰富、商界称雄、大爱无疆、治家有方 , 垒就一座巍巍丰碑 , 诠释南安华侨精神的丰厚内涵 。 这部教科书百读不厌 , 常读常新 。 ”南安市侨史专家洪顺兴这样评价李功藏 。


投建福建首条铁路、捐建数十所学校的他,地瓜米饭掉地上也要捡…

投建福建首条铁路、捐建数十所学校的他 , 地瓜米饭掉地上也要捡…// //

栏头题写人

王志安 南安市第十三届政协常委 , 南安市第七批优秀人才 。 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泉州市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南安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

个人书法作品入展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全国展三十余次 , 曾经获得全国第二届册页书法作品展最高奖 , 全国第二届翁同龢书法奖最高奖 , 全国第四届扇面书法作品展最高奖 , 首届“沙孟海杯”全国书法展最高奖等 。 曾获得福建省第七、八届百花文艺奖二等奖 , 泉州市政府第七届刺桐文艺奖一等奖 , 南安市第二、三、四届武荣文艺奖最高荣誉奖等 。

采访人员:苏清彬 黄奕群 李想 见习采访人员:李杨瑜 文/图/视频

来源:海丝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