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亲自指挥救火

刘永加

以勤政有为著称的康熙皇帝 , 是中国历史上执政时间最长的帝王 。 由于清皇宫紫禁城都是木质结构建筑 , 他十分重视防火工作 , 还曾在北京亲自指挥过一次救火行动 。

为了做好紫禁城的防火 , 康熙皇帝在东华门、西华门外 , 设立防火侍卫亲军 , 专门负责防火和救火 , 称为“防火步军” , 由官员分班带队轮值 , 平时加强训练 , 确保一旦有火情随时能出警 。 那时使用的灭火工具是唧筒 , 唧筒又称激桶、机桶 , 是一种靠人力吸水喷水的灭火器具 。 灭火时 , 由唧筒射出的水形似水龙 , 所以又被称“水龙” 。 同时 , 在紫禁城内安放了腹大口收的铜、铁水缸308尊 , 每尊可贮水3000多升 , 以应对突发火情 。

尽管防范措施十分严密 , 但是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十二月初三日紫禁城还是发生了一次重大火灾 , 导致太和殿被烧毁 。 这是由于御膳房几个太监用火不慎造成的 。 对此 , 康熙非常震惊 , 亲下罪己诏 , 认为这是上天的“致警” , 警告自己要更加勤政谨慎 , 他说:“朕躬膺天眷 , 统御寰区 , 夙夜祉承 , 罔敢怠忽 , 期于阴阳顺序 , 中外枚宁 , 共享升平之化 。 乃于康熙十八年十二月初三日太和殿灾 , 朕心惶俱 , 莫究所由 , 因朕不德之所至欤?抑用人失当而至然欤?兹乃力图修省 , 挽回天意” 。 由此可见 , 康熙对此次火灾深深的反思和自责 。 同时他对肇事者予以了严厉惩处 , 十多年后才重建了太和殿 。

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三月初十 , 北京正阳门外的居民区突然发生了一场大火 。 起火点就在皇宫边上 , 被康熙看到了 。 正是因为有了紫禁城的那次大火教训 , 康熙对火情很重视 , 几次派人前往查看 , 都回报说:“该城及司坊巡捕营等官 , 并无一人在者 , 亦无一救火之人 。 ”既然该管事的不去管 , 他这个皇帝就不得不管了 。 于是他立即派出内大臣、侍卫前去扑救 , 可是火势凶猛 , 要扑灭很难 。 康熙着急 , 他竟出了紫禁城 , 登上正阳门箭楼 , 手执龙旗 , 亲自指挥内务府官员和侍卫们灭火 。 可火势仍然不减 , 于是他又传旨 , 调来一百多名“防火步军”携带灭火唧筒赶到火场扑救 。 最后 , 经过激烈扑救 , 才终于将大火扑灭 。

火是扑灭了 , 但是却暴露了许多问题 , 同样令康熙反思 。 第二天 , 康熙针对他指挥救火发现的问题 , 专门向大学士发布了一道上谕 , 把他昨天指挥救火的经过 , 主管部门玩忽职守和满汉大臣置若罔闻、袖手旁观的情况叙述了一遍 , 除点名斥责了一些官员之外 , 还训斥了其他有关人员 。 上谕说:“该城及司坊巡捕等官 , 是其该管之处 , 职分所在 , 平日不加谨提防 , 遇灾又不急救 , 殊为怠忽 。 左都御史科尔坤、兵部侍郎郭丕、阿兰泰奏称"臣等留视 , 俟火势熄灭方回 。 "及朕还宫 , 使人看时 , 伊等亦已散去 。 城外系汉官所居之地 , 遇此等事 , 亦应协力料理 , 乃置若罔闻 , 袖手不顾 , 则他事亦因循坐视可知 。 伊等皆国家大臣官员 , 凡事当视若一体 , 乃于身外一不关心 , 可乎?尔等可将此旨传谕吏、兵二部及都察院知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