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书啦~教育小新带你读藏在清明里的古诗词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赠书啦~教育小新带你读藏在清明里的古诗词

对于清明节 , 今天的我们 , 既熟悉又陌生 。

清明节假期里 , 我们祭祖扫墓 , 聚会出游 , 乐是乐 , 但是想想好像少了点仪式感 。 其实 , 这些仪式感早已被古人写进了诗词中 。

“清明时节雨纷纷 , 路上行人欲断魂 。 ”谈到清明 , 你是不是首先想到这首诗?然后......还能想到其他的吗?

为了带领大家在诗词中品读清明 , 了解传统节日 。 教育小新联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带来最新一期的赠书活动:

文末留言您最喜欢的一首清明诗词 , 并写下感想;或者文末留言写下你最怀念的人 , 和你们的故事 。

为保护您的个人隐私 , 也为了我们更快速地联系获奖用户并寄出图书 , 请您另起一条留言 , 留下您的联系方式 。

教育小新会从留言用户中随机选择20位 , 赠书《藏在节日里的古诗词》一书 。

清明时节读起来是不是正正好~

来吧 , 今天教育小新就带您在诗词中探寻清明的前世今生 , 品读清明 。


赠书啦~教育小新带你读藏在清明里的古诗词

赠书啦~教育小新带你读藏在清明里的古诗词// //

借问酒家何处有 , 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竟不是杜牧所作?

《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 , 路上行人欲断魂 。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

唐会昌二年(公元842年)四月 , 整整40岁的大诗人杜牧 , 来到“孤城大泽畔 , 人疏烟火微”的黄州(今湖北黄冈) , 出任黄州刺史 。 正是在黄州度过清时节的时候 , 杜牧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

清明时节雨纷纷 , 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这天 , 春雨连绵 , 细雨飘洒 。 走在路上的行人也无精打采 , 好像失魂落魄一样 。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我问路边的小牧童 , 哪里有酒家可以借酒浇愁?牧童扬起鞭来 , 遥遥指向远处的杏花村 。

这首诗的作者杜牧 , 是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中的那个“小杜” 。 有趣的是 , “小杜”与“老杜”杜甫还颇有渊源 , 他们同是西晋当阳侯、镇南大将军、荆州刺史杜预的后人 。 不同的是 , 杜甫源出杜预的儿子杜耽 , 杜牧则源出杜预的儿子杜尹 。

“小杜”的诗 , 并不比“老杜”差 。 时到今日 , 我们在度过一年又一年的清明节时 , 在袅袅青烟中为逝去亲人扫墓时 , 仍然会不由自主地吟诵“小杜”杜牧的这首《清明》 , 可见其诗的普及程度 。


赠书啦~教育小新带你读藏在清明里的古诗词

赠书啦~教育小新带你读藏在清明里的古诗词// //

只是 , 很遗憾之一 , 这首《清明》很可能不是杜牧写的 。

杜牧身后 , 其诗文的最早结集 , 是由其外甥裴延翰完成的 , “得诗赋、传录、论辩、碑志、序记、书启、表制 , 离为二十编 , 合为四百五十首 , 题曰《樊川文集》” 。 这个《樊川文集》二十卷 , 曾经著录于《新唐书·艺文志》 。 但是 , 《樊川文集》之中 , 没有这首《清明》 。

到了北宋时期 , 出现了搜集《樊川文集》以外的遗诗而编成的《樊川别集》《樊川续别集》《樊川外集》 。 这些北宋文人编辑的杜牧文集中 , 由于编辑者甄别不严 , 混入了大量李白、王建等人的诗 。 但是 , 《樊川别集》《樊川续别集》《樊川外集》之中 , 也没有这首《清明》 。

这首《清明》在史上第一次出现 , 是在南宋 。 在南宋谢枋得的《重订千家诗》中 , 《清明》不仅赫然在列 , 而且署名杜牧 。

谢枋得如此著录的依据是什么?除了他本人 , 没有人知道

很遗憾之二 , 至今我们也无法确认 , 这首《清明》中的“杏花村”在哪里 。

有人说“杏花村”在山西汾阳 。 此说最大的问题是 , 杜牧一生 , 从未踏足山西 。 这一点 , 我们可以从杜牧自己的著作及晚唐、五代及宋朝的文献之中得出结论 。

还有人指出 , 杜牧写有一首《并州道中》 , 并州就是太原 。 既然杜牧到过太原 , 也很有可能到过距离太原只有一百公里的汾阳 。 可是 , 一来毕竟隔了一百公里 , 杜牧到过汾阳只是假设;二来据杜牧研究权威缪钺先生考证 , 《并州道中》这首诗极有可能也并非杜牧所写 。 有人说“杏花村”在安徽贵池 , 因为杜牧曾经担任过池州刺史 。 此说最大的问题是 , 其依据均为明清时期的地方志 。 目前 , 引用最早的依据 , 是明朝嘉靖二十四年(公元1545年)的《池州府志》 , 距离杜牧已有七百年;引用最多的依据 , 是清朝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的《江南通志》 , 距离杜牧更是接近千年 。 未见于正史 , 只见于杜牧身后几百上千年之久的地方志 , 恐难取信 。

有人说“杏花村”在湖北黄冈 , 因为杜牧曾经担任过黄州刺史 。 湖北黄冈有“杏花村”的依据之一:南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引《复斋漫录》:“无逸尝于黄州关山杏花村馆驿题《江城子》词 。 ”这其中的“无逸” , 是指北宋著名文学家谢无逸 。 这条记录表明 , 谢无逸曾经到过黄州一个名叫“杏花村”的驿站 , 并且写了一首《江城子》 。

湖北黄冈有“杏花村”的依据之二:北宋年间 , 黄冈属县麻城县歧亭镇确有“杏花村” , 而且是苏东坡好友陈慥陈季常的隐居地 。 苏轼在《歧亭五首》的序中说:“元丰三年正月 ,

余始谪黄州 , 至歧亭二十五里山上 , 有白马青盖来迎者 , 则余故人陈慥也 , 为留五日赋诗一篇而去 。 ……凡余在黄四年 , 三往见季常 , 而季常七来见余 , 盖相从百余日也 。 ”

苏东坡在黄州的这个好朋友陈慥 , 如果大家不熟 , 那么他的老婆柳月娥 , 女性读者们肯定很熟 。 对 , 柳月娥发出的吼声 , 一直就有一个让如今广大女性艳羡的专有名称——“河东狮吼” 。

到了清朝 , 名臣于成龙在陈慥的墓侧修建宋贤祠 , 在《建宋贤祠引》中写道:“由来人以地传者十一二 , 地以人传者十八九……迨东坡一过杏花村 , 坐萧然环堵中 , 依依有故人情 。 ”

比较起来 , 黄冈“杏花村”的依据相对靠谱一些 。

我个人的结论是:如果这首《清明》诗确系杜牧所作 , 其中的“杏花村” , 最大可能是泛指“杏花深处的村庄”;如系实指 , 最大的可能就是指湖北黄冈的“杏花村” 。


赠书啦~教育小新带你读藏在清明里的古诗词

赠书啦~教育小新带你读藏在清明里的古诗词// //

清明时节雨纷纷 , 路上行人欲断魂

三节融合成清明

清明节 , 是二十四节气之一 , 也是中国的传统节日 , 是我们中国人最重要的祭祀节日 , 是我们中国人祭祖、扫墓、上坟的日子 。

“清明”一词作为节气 , 最早见诸我国古籍 , 是在《逸周书》中 。 《逸周书·周月解》载:“应春三月中气 , 惊蛰、春分、清明 。 ”《逸周书·时训解》又载:“清明之日 , 萍始生 。 ”

《淮南子》载:“春分后十五日 , 斗指乙 , 则清明风至 。 ”《国语》解释说:“时有八风 , 历独指清明风为三月节 , 此风属巽故也 , 万物齐乎巽 , 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 。 ”“春分后十五日 , 斗指丁 , 为清明 , 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 , 盖时当气清景明 , 万物皆显 , 因此得名” 。

《岁时百问》则说“万物生长此时 , 皆清洁而明净 。 故谓之清明” 。 简言之 , “清明”二字 , 就是“清洁而明净” , 也就是“天清地明” 。

在二十四节气之中 , 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 , 只有清明 。 我们知道 , “节气”是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 , “节日”则是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或纪念意义的日子 。 两者虽只一字之差 , 但区别还是很大的 。

史料表明 , 在唐朝之前 , “清明”一直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而存在着 , 起着指导农业生产的作用;就是在杜牧写下《清明》的唐朝 , “清明”才与上巳节、寒食节三者融合 , 从而形成了一个全新的清明节日 。

上巳节、寒食节、清明节三者融合 , 首先是节日时间的融合 。 我们知道 , 三个节日的时间相近 。 但是 , 清明节气每年的日期是固定的;上巳节则在三月的第一个巳日 , 不好记;寒食节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日 , 也不好记 。 要成为全国大众都喜闻乐见的大型节日 , 日子必须固定而且唯一 , 这样才好记 , 这样才好每年过一下 。 于是 , 清明节用自己每年日期的固定性 , 统一了上巳节和寒食节的节日时间 。

上巳节、寒食节、清明节三者融合 , 其次是节日风俗的融合 。 从今天我们清明节的节日风俗来看 , 清明节基本上融合了上巳节、寒食节这两个节日的风俗 。 上巳节的节日风俗 , 是“临水祓禊”“踏青春游”“饮酒宴乐” , 而寒食节的节日风俗 , 则是“禁火冷食”“春游宴乐”“扫墓祭祖” 。

当然 , “禁火冷食”“临水祓禊”这两个风俗 , 我们今天已不大讲究 。 但是 , 清明节吸收了上巳节和寒食节的主要风俗 , 并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节日风俗 。 这样三个节日的融合 , 可以简单列个公式来说明:清明节日=上巳节日(踏青宴饮)+寒食节日(扫墓祭祖)+清明节气(固定日期) 。

所以 , 到了杜牧所在的唐朝 , 清明节气不再是一个反映气候变化的时序标记 , 不再是一个指导农事活动的经验坐标 , 而是正式成为一个节日 。 《唐会要》记载 , 在唐朝大历十二年(公元777年)二月十五日 , 朝廷颁布敕令:“自今以后 , 寒食同清明 。 ”这是官方明文规定 , 寒食与清明必须融合了 。 在唐诗中 , 也可以找到大量上巳、寒食、清明三者互相融合的证据 。


赠书啦~教育小新带你读藏在清明里的古诗词

赠书啦~教育小新带你读藏在清明里的古诗词// //

上巳与寒食 , 两两融合 。 沈佺期有《和上巳连寒食有怀京洛》;孟浩然有“卜洛成周地 , 浮杯上巳筵 。 斗鸡寒食下 , 走马射堂前” 。

上巳与清明 , 两两融合 。 独孤良弼有《上巳接清明游宴》:“上巳欢初罢 , 清明赏又追 。 ”

寒食与清明 , 两两融合 。 元稹这首《使东川·清明日》有“常年寒食好风轻……今日清明汉江上”;白居易有《寒食野望吟》:“乌啼鹊噪昏乔木 , 清明寒食谁家哭 。 ”

最后来一个上巳、寒食、清明三者融合的例子 。 王维有《寒食城东即事》:“少年分日作遨游 , 不用清明兼上巳 。 ”

五代时期王仁裕的《开元天宝遗事》记载了清明节时唐朝长安人出游的场景:“长安士女游春野步 , 遇名花则设席藉草 , 以红裙递相插挂 , 以为宴幄 。 ”唐人陈鸿祖写的《贾昌传》也记载:“清明节 , 士开宴集于曲江亭 。 既撤馔 , 则移乐泛舟 , 又有灯阁打球之会 。 ”

宋人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记录 , 北宋都城开封是这样过清明节的:“清明节 , 寻常京师以冬至后一百五日为大 。 寒食前一日谓之‘炊熟’……寒食第三节 , 即清明日矣 。 凡新坟皆用此日拜扫 。 ”

唐宋以降 , 上巳节、寒食节、清明节就完全合一了 。 或者换句话说 , 清明节吃掉了上巳节、寒食节 , 后面两个节日完全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消失了 。 今天我们中的很多人 , 已不知上巳节、寒食节为何物了 , 就只过清明节了 。

春城无处不飞花 , 寒食东风御柳斜

被清明“吃掉”的寒食节

寒食节 , 是指冬至后的第一百零五日 , 一般是在清明节前的一两日 。 所以 , 寒食节又称为“百五节”“一百五”“禁烟节”“冷节”“熟食节” 。

据陆翎《邺中记》记载:“邺俗 , 冬一百五日为介之推断火冷食三日 。 ”宗懔《荆楚岁时记》也记载:“去冬节一百五日 , 即有疾风甚雨 , 谓之寒食 , 禁火三日 。 ”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寒食第三日即清明节矣” 。

寒食节的起源 , 有多种说法 。 正如陆翎《邺中记》的记载 , 民间认为 , 寒食节起源于对介子推的纪念 。 最早把介子推与寒食节联系在一起的是东汉桓谭 。 他在《新论》中谈道:“太原郡民以隆冬不火食五日 , 虽有疾病缓急 , 犹不敢犯 , 为介子推故也 。 ”

介子推是晋国公子重耳出逃时的功臣 。 等到公子重耳变身为晋文公时 , 介子推不愿受赏 , 进入绵山隐居 。 晋文公在前往寻访之际 , 因急于见面 , 遂下令三面放火烧山 , 想把介子推逼出山来 。 不料 , 介子推淡泊名利 , 宁死不屈 , 抱树而死 。 晋文公在大错铸成之后 , 愧疚之余 , 改绵山为介山 , 并立庙祭祀 。 民间传说 , 寒食节即由此而产生 。

寒湿习俗一

“禁火冷食”

事实上 , 寒食节的起源 , 比介子推还要早——起源于我国先秦时期的“改火”习俗 。 所谓“改火” , 就是因为古人相信:如果不灭掉长时间使用的旧火、重新生新火 , 仍然用旧火来烹煮食物 , 可能会引发瘟疫等恶疾 。 因此 , “《周书·月令》有更火之文 。 春取榆柳之火 , 夏取枣杏之火 , 季夏取桑柘之火 , 秋取柞楢之火 , 冬取槐檀之火 。 一年之中 , 钻火各异木 , 故曰改火也” 。

在《论语·阳货篇》中 , 孔子和他的弟子宰我之间 , 围绕丧礼应服几年的问题展开争论 。 宰我在说到“钻燧改火”时 , 是把这件事当作日常生活习俗来举例的 , 可见“改火”早在孔子的时代就已经存在了 。 因为寒食节“改火冷食” 易伤肠胃 , 历史上的皇帝还曾出于爱民的考虑 , 对民间的寒食节采取过禁止措施 。

传承到隋唐时期 , 也是这样 。 唐朝李涪在《刊误》中记录最详细:《论语》曰:“钻燧改火 。 ”春榆、夏枣、秋柞、冬槐 , 则是四时皆改其火 。 自秦汉以降 , 渐至简易 。 唯以春是一岁之首 , 止一钻燧 。 而适当改火之时 , 是为寒食节之后 。 既曰就新 , 即去其旧 。 今人持新火者曰勿与旧火相见 , 即其事也 。

从以上文字中可以看出 , 我国的先民们 , 在每一年的四季 , 都要按照“春榆、夏枣、秋柞、冬槐”的原则 , 选用不同的木材 , 钻木取火 。 到了唐代诗人韩翃所处的时代 , “改火”就没有搞得那么复杂了 , 规定一年只在寒食清明之时“改火”一次即可 。 在改旧火为新火时 , 要举行隆重的仪式 , 并用冷食代替日常饮食充饥 , 由此产生了寒食节冷食的习俗 。

寒食禁火这种特殊的风俗造就了独特的饮食习惯 。 古代的寒食食品主要包括寒食粥、寒食饼、寒食面、寒食浆、青精饭及饧 , 供品有面燕、蛇盘、枣饼、细稞 , 饮料则有春酒、新茶、泉水等 。 《荆楚岁时记》:“禁火三日 , 造饧大麦粥 。 ”唐人冯贽《云仙杂记》:“洛阳人家寒食节装万花舆 , 煮杨花粥 。 ”宋朝《金门岁节录》:“洛阳人家 , 寒食节食桃花粥 。 ”古代寒食粥种类繁多 , 较常食用的有杨花粥、梅花粥、杏酪、冬凌、桃花粥、干粥、大麦粥等 。

所以 , “禁火冷食” , 是寒食节的第一个节日风俗 。

寒湿习俗二

“春游宴乐”

“春游宴乐” , 是寒食节的第二个节日风俗 。 寒食节处于春暖花开的大好季节 。 从古至今 , 人们都在这个节日前后 , 奔向野外 , 投入自然的怀抱 , 使得寒食节春游、踏青成为习俗 。

据《论语》载 , 孔子问及弟子曾晳的志向 , 曾晳答:“暮春者 , 春服既成 , 冠者五六人 , 童子六七人 , 浴乎沂 , 风乎舞雩 , 咏而归 。 ”曾晳的回答说明 , 暮春时节春游、踏青 , 是从上古就开始存在的习俗 。

唐朝寒食节春游更是兴盛 。 唐诗中留下了很多记载春游的诗句 , 如元稹在《使东川·清明日》中说“常年寒食好风轻 , 触处相随取次行” , 记录了他在寒食节和好友白居易等人一起到长安曲江池春游的情景 。 其中一个“常”字 , 更透露出了当时人们在寒食节春游已是常态 。

张籍留下的《寒食内宴二首》一诗显示 , 唐朝寒食节时 , 朝廷或官员也会在这一天举行宴会 。 而且 , 这天的节日宴会是吃冷食 , 类似于我们今天的“冷餐会” , 宴会上还有玩杂技、打马球等娱乐活动:“千官尽醉犹教坐 , 百戏皆呈未放休” 。 这样的宴会往往深夜方才结束 , 打破了当时的宵禁规定“共喜拜恩侵夜出 , 金吾不敢问行由” 。

大约从南北朝时期开始 , 寒食节的节日风俗 , 开始从肃穆性的仪式 , 转向娱乐性的活动 , 主要有蹴鞠、荡秋千、镂鸡子、斗鸡等 。 这些寒食节娱乐活动 , 在唐诗中也有记录 。 白居易《和春深》:“何处春深好 , 春深寒食家 。 玲珑镂鸡子 , 宛转彩球花 。 碧草追游骑 , 红尘拜扫车 。 秋千细腰女 , 摇曳逐风斜 。 ”王维《寒食城东即事》:“蹴鞠屡过飞鸟上 , 秋千竞出垂杨里 。 ”

唐朝寒食节 , 斗鸡成风 。 唐太宗李世民还是秦王时 , 府中斗鸡 , 手下文人杜淹凑趣 , 写了一篇《咏寒食斗鸡应秦王教》:“寒食东郊道 , 扬鞲竞出笼 。 花冠初照日 , 芥羽正生风 。 顾敌知心勇 , 先鸣觉气雄 。 长翘频扫阵 , 利爪屡通中 。 飞毛遍绿野 , 洒血渍芳丛 。 虽然百战胜 , 会自不论功 。 ”大大地得了个彩头 。

同样是为斗鸡写文作诗 , “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就大大地触了霉头 。 乾封年间 , 沛王李贤与英王李哲斗鸡 , 时为沛王府修撰的王勃 , 也是为了凑趣 , 戏作《檄英王鸡》一文 , 帮沛王讨伐英王的斗鸡 , 不料被唐高宗李治认为是挑拨自己儿子之间的感情 , 唐高宗一怒之下 , 把王勃逐出了京城 。

寒湿习俗三

“扫墓祭祖”

“扫墓祭祖” , 是寒食节的第三个节日风俗 。

从唐朝起 , 兴起于民间的寒食节扫墓祭祖、祭奠先人 , 已成习俗 , 并且得到了官方的认可 。 永徽二年(公元651年) , 唐高宗李治首先带头 , 于清明寒食时“上食如献陵” 。 唐玄宗李隆基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四月二十四日的敕旨 , 更是把这一习俗的来龙去脉 , 说得清清楚楚 。

寒食上墓 , 礼经无文 。 近世相传 , 浸以成俗 。 士庶有不合庙享 , 何以用展孝思?宜许上墓 , 用拜埽礼 , 於茔南门外奠祭撤馔讫 , 泣辞 , 食余于他所 , 不得作乐 。 仍编入礼典 , 永为常式 。

官方不仅承认 , 还专门放了假 , 让大家有时间去扫墓祭祖 。 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二月十一日敕:“寒食、清明 , 四日为假 。 ”大历十三年(公元778年)二月十五日敕:“自今已后 , 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 。 ”贞元六年(公元790年)三月九日敕:“寒食清明 , 宜准元日节 , 前后各给三日 。 ”假期给得越来越长了 。

白居易在《寒食野望吟》中写道:“乌啼鹊噪昏乔木 , 清明寒食谁家哭 。 风吹旷野纸钱飞 , 古墓垒垒春草绿 。 棠梨花映白杨树 , 尽是死生离别处 。 冥冥重泉哭不闻 , 萧萧暮雨人归去 。 ”这首诗揭示了唐人在寒食节 , 在墓前祭扫、撒纸钱、哭泣落泪的场景 , 为我们留下了唐人寒食节“扫墓祭祖”习俗的绝好记录 。


赠书啦~教育小新带你读藏在清明里的古诗词

赠书啦~教育小新带你读藏在清明里的古诗词// //

可是 , 时至今日 , “春游宴乐”也好 , “扫墓祭祖”也好 , 这些习俗依然存在;“禁火冷食”和寒食节却消失了 。 寒食节消失的原因 , 众说纷纭 , 人类学、文化学、历史学各有解释 。

仅从历史上看 , 寒食节曾经有过因政府禁令而短期消失的记录 。 曹操就曾专门下令 , 禁止老百姓过寒食节 。 要知道 , 在寒食节到来的早春时节 , 在我国北方 , 气候还是比较寒冷的 。 在寒冷的气候中 , 如果整天只吃冰冷的食物 , 极易引起消化不良、身体不适 , 在古代卫生、健康条件都不太好的情况下 , 甚至可能会引发生命危险 。 曹操作为一国的统治者 , 必须关心自己国家的长治久安 , 而因为区区一个节日就导致老百姓频频病倒甚至减员的国家 , 显然是不能长治久安的 , 也是不符合曹操的利益的 。

当然 , 曹操的禁令被此后晋朝的统治者取消了 。 寒食节在曹操之后 , 仍在传承 。 所以 , 历史上的政府禁令 , 并非寒食节消失的真正原因 。

我的解释则很简单 , 寒食节消失的重要原因 , 就是它的节日时间不好记 。 寒食节的时间 , 为冬至后的第一百零五日 。 距离冬至长达三个月以上 , 而且还不是第一百日的整数 , 这可是一个相当考验记忆力的日子 。 在老百姓的实际生活中 , 记不住或者记错了 , 应该也是可以原谅的常态 。

再加上 , 与寒食节间隔只有一两天的时间 , 就是清明节 。 长此以往 , 老百姓自然更容易记住由二十四节气而来的、有着自己固定日子的清明节 , 并将自己所熟悉的寒食节的节日风俗 , 并入了清明节的节日风俗之中 。 一言以蔽之 , 寒食节被清明节“吃”了 。

朝来新火起新烟 , 湖色春光净客船

清明诗词知多少

除了杜牧的《清明》 , 还有哪些描写清明时节的诗词?教育小新先来抛砖引玉 。

清明夜

白居易 唐

好风胧月清明夜 , 碧砌红轩刺史家 。

独绕回廊行复歇 , 遥听弦管暗看花 。

清明即事

孟浩然 唐

帝里重清明 , 人心自愁思 。

车声上路合 , 柳色东城翠 。

花落草齐生 , 莺飞蝶双戏 。

空堂坐相忆 , 酌茗聊代醉 。

清明

黄庭坚 宋

佳节清明桃李笑 , 野田荒冢只生愁 。

雷惊天地龙蛇蛰 , 雨足郊原草木柔 。

人乞祭余骄妾妇 , 士甘焚死不公侯 。

贤愚千载知谁是 , 满眼蓬蒿共一丘 。

郊行即事

程颢 宋

芳原绿野恣行时 , 春入遥山碧四围 。

兴逐乱红穿柳巷 , 困临流水坐苔矶 。

莫辞盏酒十分醉 , 只恐风花一片飞 。

况是清明好天气 , 不妨游衍莫忘归 。

破阵子·春景

晏殊

燕子来时新社 , 梨花落后清明 。 池上碧苔三四点 , 叶底黄鹂一两声 , 日长飞絮轻 。

巧笑东邻女伴 , 采桑径里逢迎 。 疑怪昨宵春梦好 , 元是今朝斗草赢 , 笑从双脸生 。

本文授权摘自《藏在节日了的古诗词》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章雪峰 著 , 2019年3月出版 , 摘录有删减

别忘了留言回复我们呦~

文章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藏在节日里的古诗词》

本期编辑:杨文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