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家温泉明珠——遵化福泉宫

皇家温泉明珠——遵化福泉宫

王景山


皇家温泉明珠——遵化福泉宫

皇家温泉明珠——遵化福泉宫// //

遵化福泉宫大门


皇家温泉明珠——遵化福泉宫

皇家温泉明珠——遵化福泉宫// //

“天下温泉 , 最著骊山、最洁香溪、最热遵化” 。 根据明代《景物志》里的这一记载 , 河北遵化之温泉 , 因其泉水四季沸腾如汤(热度达68℃) , 故名“汤泉” , 所在地亦得名汤泉满族乡 。

遵化汤泉自唐代开始 , 就成了历代皇家洗浴之地 。 唐太宗李世民曾于此地洗浴疗疾 , 赐建“福泉寺” , 设立“福泉公馆” 。 至辽萧太后冬日出巡狩猎经常到此 , 并修建了“梳妆楼” 。 继至明武宗皇帝行猎驻扎这里 , 建“观音殿”赐名“福泉庵”;明朝蓟镇总兵戚继光在此修建“流杯亭”和温泉总池 , 并立“六棱石幢”刻记当时汤泉胜景 。 到了清朝定鼎北京后 , 这里更成为满清王朝入关后发现的第一处温泉 , 顺治、康熙两帝都对汤泉进行了开发 , 留下了许多建筑遗产和美妙传说 , 加之汤泉富含14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及矿物质 , 遂有“京东第一泉”的美誉 。


皇家温泉明珠——遵化福泉宫

皇家温泉明珠——遵化福泉宫// //

室外温泉泳池


皇家温泉明珠——遵化福泉宫

皇家温泉明珠——遵化福泉宫// //


皇家温泉明珠——遵化福泉宫

皇家温泉明珠——遵化福泉宫// //

大小不一的室外泡池


皇家温泉明珠——遵化福泉宫

皇家温泉明珠——遵化福泉宫// //


皇家温泉明珠——遵化福泉宫

皇家温泉明珠——遵化福泉宫// //

客房内泡池

正值“春和景明”时节 , 我再次来到距京城以东150公里的河北省遵化市汤泉满族乡汤泉村 , 登高远望 , 在整个12.4平方公里的汤泉旅游度假区内 , 福泉宫温泉度假村以其最优质的设施和服务 , 堪为皇家温泉之明珠熠熠生辉 , 夺人眼目 。


皇家温泉明珠——遵化福泉宫

皇家温泉明珠——遵化福泉宫// //


皇家温泉明珠——遵化福泉宫

皇家温泉明珠——遵化福泉宫// //

福泉宫景色

2011年建成迎客的福泉宫温泉度假村 , 北靠长城遗址1.5公里 , 西距世界文化遗产清东陵8公里 。 度假村公寓每套房间里都有独立的泡池 , 室外则有温泉泳池和大小不一的泡池 , 初春杏花桃花玉兰争先竞艳 , 夏初满山栗花香染醉人 , 秋季果实累累 , 隆冬临窗赏雪 , 汤泉美景 , 静谧怡情 。 此外 , 福泉宫周围美食诱人 , 南行2公里就是北方设施最佳、品质最优的艳伶草莓采摘园;更有近邻马兰峪镇的满族八大碗、传承皇家手工技艺的当今以蟠龙公司为龙头的金银器等等 。


皇家温泉明珠——遵化福泉宫

皇家温泉明珠——遵化福泉宫// //

这是复制的碑文 , 原碑已残被保护起来 。

福泉宫的温泉在历史上极富盛名 , 尤其在清朝时作为皇家专属御用温泉 , 孝庄文皇后几次到此养身沐浴 , 康熙、乾隆更是每逢到东陵朝拜 , 都驻跸汤泉温泉行宫 。 据清光绪年间所修纂《遵化通志》卷十记载 , 福泉寺行宫“圣祖屡临幸焉 , 有(康熙)十九年九月御题《温泉行》镌碑泉北” 。 该诗如下:

温泉行

(清)玄烨

温泉泉水沸且清 , 仙源遥自丹沙生 。

沐日浴月泛灵液 , 微波细浪流琮弹 。

初经石窦漾暄溜 , 烈势直与炎曦争 。

潆洄碧涧落花驻 , 掩映翠献霜林明 。

汀曰溪转入栏槛 , 甓以文石何澄泓 。

方壶圆峤时自暖 , 紫芝朱草冬常荣 。

殿启披香溢石髓 , 盘低承露浮金茎 。

冲泓太和蓄元气 , 炎德利物功难名 。

氤氲沆瀣结紫露 , 缥缈云霞边赤城 。

高秋九月天爽飒 , 鸾旗凤节纷相迎 。

慈宁雕辇度阊阖 , 绛霄账殿开蓬瀛 。

神泉淑景供游赏 , 流金澈玉堪怡情 。

时巡岂必瑶圃远 , 对此心意皆和平 。

华清秀岭杳寂寞 , 鲸鱼凫雁徒纵横 。

曷若兹泉独标异 , 万年胜迹环神京 。

岁时来往护仙跸 , 点笔为赋温泉行 。


皇家温泉明珠——遵化福泉宫

皇家温泉明珠——遵化福泉宫// //


皇家温泉明珠——遵化福泉宫

皇家温泉明珠——遵化福泉宫// //

福泉宫内的百福墙


皇家温泉明珠——遵化福泉宫

皇家温泉明珠——遵化福泉宫// //

与福泉宫近在咫尺的艳伶草莓采摘园

福泉宫一角

据福泉宫的投资和管理负责人马鸿鸣先生介绍 , 为开发这一历史上的皇家温泉胜地 , 由北京金融街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建设 , 总投资100亿元的主要在遵化市汤泉乡及上关湖景区约26平方公里范围、打造国际知名的古温泉旅游度假区已经启动 。 其中 , 启动区“金融街·古泉小镇”占地约3平方公里 , 届时建成年游客不低于100万人的高档旅游温泉度假区 , 而福泉宫正处于其核心区 , 称其皇家温泉明珠 , 不为过矣!

注:作者王景山系美术评论家、作家、高级采访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