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古代史上规模最大的阅兵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这是古代史上规模最大的阅兵

20万军士 , 浩浩荡荡 , 旌旗连亘五十余里 , 集聚在长安城外的骊山脚下 , 这是大唐帝国先天二年(713年) , 十月十三日 , 刚刚即位为大唐天子仅仅一年两个月的唐玄宗李隆基 , 这位年仅28岁的帝国接班人 , 要在这里 , 举行一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帝国大阅兵 。

国之大事 , 在祀与戎 。

对于一个古代帝国君王来说 , 用兵与祭祀 , 都是国之要务 , 而阅兵 , 更是体现帝国威严的大事 , 来不得马虎 。

然而 , 唐玄宗的这场空前绝后的大阅兵 , 却是临时组织 , 因为就在刚刚三个月前 , 这位年轻的大唐皇帝 , 才通过另外一场政变 , 杀死了试图篡政谋反的太平公主 , 从而终于在登基一年后 , 才得以掌握帝国的全面大权 , 从而终结了自公元705年一代女皇武则天去世以来 , 唐朝政局持续达8年之久的动荡局面 。

眼下 , 大唐帝国即将迎来一个新的盛世 , 而唐玄宗李隆基 , 要用这场仓促组织的大阅兵 , 来显示自己的江山一统和帝王威严 。

阅兵:夺权后的立威

而大唐的乱局 , 要从八年前的那场神龙政变说起 。

公元705年 , 神龙元年正月 , 宰相张柬之发动政变(神龙政变) , 逼迫李隆基的祖母、一代女皇武则天退位 , 最终唐中宗李显复位;然而五年后的景龙四年(710年)六月 , 唐中宗李显却被他的妻子韦皇后和女儿安乐公主毒杀 , 在此危急形势下 , 临淄王李隆基一跃而起 , 率领军士们 , 在他的曾祖父李世民曾经发动政变的长安城玄武门外 , 再次发动政变(唐隆政变) , 斩杀了韦后、安乐公主以及上官婉儿 , 随后支持自己的父亲、唐睿宗李旦再次复位 。

帝国风雨飘摇 , 眼看着似乎安宁在即 , 然而软弱的唐睿宗 , 却将政权与支持自己政变的妹妹太平公主、儿子临淄王李隆基进行了共享 , 而作为武则天的女儿 , 太平公主则一度试图废掉太子李隆基 , 在这种复杂诡异的政治形势下 , 不愿再纠缠下去的唐睿宗李旦 , 就跟他那性格暗弱的老爹、唐高宗李治一样 , 竟然甩手不干了 。


这是古代史上规模最大的阅兵

这是古代史上规模最大的阅兵// //

▲唐玄宗年轻时意气风发 。

延和元年(712年)八月三日 , 唐睿宗正式让位给了儿子李隆基 , 自己则退位为太上皇 。 然而新登基的唐玄宗李隆基却尴尬地发现 , 父亲仍然每五天就在太极殿坐朝 , 而三品以上官员的人事任免权和重大国政 , 仍然掌握在太上皇手里;而唐玄宗作为当朝天子 , 只能自称为“予” , “朕”这个称呼 , 则还保留在他老爸太上皇那里 。

而太平公主更是阴谋发动政变推翻刚刚即位、根基不稳的唐玄宗 , 在当时的七位宰相中 , 竟然有四位是太平公主的人 , 眼看着情势危急 , 先天二年(713年 , 这时唐玄宗仍未改年号)七月 , 当得到宰相魏知古密报太平公主即将发动政变的消息后 , 唐玄宗提前一天动手 , 最终将太平公主一党扫网打尽 , 并从他父亲太上皇唐睿宗那里 , 夺得了帝国的完整权力(史称先天政变 , 感兴趣的读者 , 可以看最爱君的往期文章《八年四次政变 , 这些唐朝女人都是狠角色》)

历经八年三场政变(705年神龙政变;710年唐隆政变;713年先天政变) , 在登基11个月后 , 唐玄宗李隆基才终于在一系列惊心动魄的宫廷斗争中 , 真正夺权立足 , 所以眼下 , 他要用一场前无古人的大阅兵 , 来昭示自己作为大唐帝国天子的威严 , 让那些曾经心怀贰心和忠心跟随他的臣子们 , 看看这个大唐皇帝的赫赫龙威 。

杀人:王朝风向的转变

阅兵 , 一定是有目的的 。

作为崇尚武功出身的唐王后裔 , 李隆基身上 , 也涌动着关陇集团的军事血脉 , 《资治通鉴》记载 , 先天政变后三个月 , 先天二年十月十三日 , 李隆基穿着盔甲戎服 , 亲自擂动战鼓 , 指挥军队进退出入 。

作为大唐帝国和眼下这支20万受阅部队的最高统帅 , 27岁就登基、28岁终于掌握帝国最高权力的李隆基 , 在阅兵里干的第一件大事 , 就是要杀人立威 。

而他要杀的 , 是跟随他一起发动政变、支持他夺权的功臣: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郭元振 , 以及给事中、知礼仪事唐绍 。 李隆基要杀他们的罪名 , 是:“兵部尚书郭元振治军无方 , 军容不整 , 队伍散乱;给事中、知礼仪事唐绍 , 制军礼不严 , 严重渎职 。 ”

军容不整 , 队伍散乱?本来 , 这位大唐帝国天子真正掌权的时间也就才三个月 , 而临时发起的这场高达20万人的大阅兵 , 更是仓促起意 , 队伍不齐整也在所难免 , 但眼下 , 李隆基要用这个作为借口 , 杀杀人 。


这是古代史上规模最大的阅兵

这是古代史上规模最大的阅兵// //

▲李隆基通过阅兵 , 以求立威、树权 。

郭元振 , 是李隆基的大功臣 。 就在这场阅兵三个月前的先天政变中 , 唐睿宗李旦闻变登上城楼避难 , 正是郭元振率兵前往“护驾”稳住了唐睿宗 , 最终使得李隆基得以诛杀了太平公主一党、政变成功 , 而眼下 , 作为唐玄宗夺权的大功臣 , 郭元振还没缓过神来 , 李隆基就要杀他了 , 这让他实在感觉莫名其妙、惊慌失措 , 而大唐的其他近臣们 , 也是不明不白 , 急忙跪地向唐玄宗苦苦哀求豁免郭元振 。

转眼间 , 大唐才子、无辜的唐绍便人头落地 , 但这边厢 , 唐玄宗却照着臣子们的意思 , 豁免了郭元振 , 改而将他流放到偏僻的新州(今广东新兴县);对于李隆基来说 , 政变已经成功 , 那些协助他浴血厮杀的手下 , 已经不是他的所需了 , 眼下他需要的 , 是能帮助他治理天下的能臣 , 所以 , 他要真杀一个唐绍 , 假杀一个郭元振 , 来给自己的帝王生涯 , 作一个立威的开始 , 和用人转型的标杆 。

是的 , 杀人立威、震慑朝野、巩固皇权、用人转型 , 正是从这场阅兵开始 。

择相:帝国盛世的开始

阅兵结束后 , 唐玄宗发布了《骊山讲武赏慰将士诏》 , 李隆基在阅兵的结束典礼上发表感言说:“圣人以兴 , 乱人以废 , 皆兵之由也 。 故文事必有武备 , 耀德在于现兵 。 ”在讲话中他说 , 尽管近年来接连水旱 , 但他在斩杀韦后一党后仍然坚持阅兵 , 是因为要“以振国威 , 用蒐军实” 。

唐玄宗自然知道 , 这些有的 , 只是冠冕堂皇的话 。 而真正的原因 , 要看他的举动 。

阅兵第二天 , 李隆基就在渭水之滨打猎 , 随后召见姚崇 , 说:朕很久没见你了 , 你跟着宰相们一起走吧 。

但姚崇却落在后面 , 对此唐玄宗觉得奇怪 , 便说 , 你干嘛不跟着?

姚崇却说:臣是小官 , 不应该跟宰相们同列 。

唐玄宗对此的回答是:郭元振的位置 , 现在是你的了 , 你就是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 , 跟宰相们一起同列 。


这是古代史上规模最大的阅兵

这是古代史上规模最大的阅兵// //

▲姚崇的任命 , 揭开了开元盛世的序幕 。

当时已经62岁的姚崇 , 此前就曾经在武则天时期当过宰相 , 吏治得方、才干过人 。 转眼间 , 唐玄宗就将在阅兵典礼上褫夺的郭元振的职务 , 转授给了姚崇 , 可要知道 , 郭元振是唐玄宗夺权的大功臣 , 而姚崇对于唐玄宗的政变并未参与 , 也没有什么大功劳于李隆基 。

但在唐玄宗看来 , 姚崇是个人才 , 阅兵只是立威 , 而大唐帝国要长治久兴 , 帝王的权术只能用一时 , 而不能用一世 。

所以 , 唐玄宗要通过对姚崇的任命 , 来向帝国的子民们宣告 , 不管有功无功 , 只要能帮助治理大唐 , 就将获得天子的任命和崇信 , 这颇有点千金买马骨的意味 , 但大唐的振兴 , 也将由此开启 。

此后 , 宋璟、张说、宇文融、韩休、张九龄、裴耀卿等一系列能臣相继被任命为宰相 , 中国古代社会上的巅峰之治:“开元盛世” , 也从这次阅兵后 , 逐渐拉开帷幕 。

一个帝国的巅峰盛世 , 开始了 。

逃难:安史之乱后的仓惶

只是唐玄宗没想到的是 , 42年后的公元755年 , 那个叫安禄山的藩镇将领 , 却从帝国的东北方向起兵叛乱 , 仓惶之间他逃难四川 , 年轻时的威严 , 已变成了慌不择路 , 而他最心爱的女人杨玉环 , 也在逃难路上 , 被愤怒的军士们迫令绞杀;一直到两年后的757年 , 被迫从皇帝变成了太上皇的李隆基 , 才得以从成都返回长安城中 。

当初 , 那个28岁就阅兵20万人的大唐皇帝 , 眼下却只沦落到 , 只有600禁军将士 , 护卫他从成都归来了 , 而在儿子、唐肃宗李亨的授意下 , 他的600禁军将士也被统统缴械 , 改由新皇帝派出的三千精锐骑兵“护驾”入京 。


这是古代史上规模最大的阅兵

这是古代史上规模最大的阅兵// //

▲唐玄宗从当年的威武君王 , 沦落成失意的太上皇 。

三年后的大唐上元元年(760年) , 他被宦官李辅国率领500禁军“拔刀拦道” , 被迫从兴庆宫迁往太极宫软禁 , 对此李隆基被吓得差点从马上摔落下来;此后 , 他的亲信高力士被流放到巫州 , 近卫陈玄礼也被迫离开 , 原来服侍他的宫女也全部被换掉 , 改成了由唐肃宗派去的宫女“伺候” 。

那个当初威严无比、亲着铠甲、擂鼓阅兵的意气风发的大唐皇帝 , 俨然沦落成跟阶下囚差不多了 , 他心中烦闷、郁郁不乐 , 大唐宝应元年(762年)四月 , 已经78岁(虚岁)的唐玄宗 , 以所谓“辟谷”修炼(不食五谷)的方式 , 绝食而死 , 崩于太极宫神龙殿 , 同月 , 他的儿子、唐肃宗李亨也得病去世 , 随后 , 李隆基的孙子、唐代宗李豫(初名李俶)继位 。

一年后的763年 , 安史之乱结束 , 而从公元713年的那场阅兵算起 , 大唐帝国的荣光 , 何其之短、何其之速也 。

一切终归 , 化成了尘与土 。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最爱历史” , 关注后发送消息“最爱粉” , 免费获取101本经典电子书 , 读懂中国史不再求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