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镛:诸体兼擅和书体关系

王镛 诸体兼擅和书体关系


王镛:诸体兼擅和书体关系

王镛:诸体兼擅和书体关系// //

五体兼擅的问题 , 许多书家更多地是在关注其形式上的差别 , 没有探明内在的笔法、体势的贯通性 , 这也是五体兼擅难度体现的另一方面 , 赵子昂的“用笔千古不易” , 各种书体内在有很紧密的联系 , 特别在用笔上 。

用笔变化其实都是很表面化的东西 。 比如隶书的蚕头雁尾 , 是隶书变为一种规范化书体的时候人们赋予它后期的一种特点 。

我们现在看隶书的整个发展过程 , 这个东西实际上是很表面的现象 。 其实它内在的普通点画跟篆书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 。 如果不写篆书就学习隶书 , 就容易写得很俗 。

做到“诸体兼擅”是很难的 。 把一种书体创作好跟 “五体兼擅”是有内在关联的 。 从甲骨文开始 , 中国书法几千年间的前后演变都是有关联的 。

每一种书体最基本的笔法包括构成都有关联 , 如果都局限在某一种书体里 , 眼界不会太宽 。 在眼界不宽的情况下 , 要想提高、突破 , 这本身也会产生很多问题 , 而且非常困难 。

但是 , 多关注、多研究一下其他书体肯定比专注一两种书体更有裨益 。 在一种书体上既深入传统 , 又有新意、有个性 , 这已经很难了 。 再对其他各种书体分别下功夫 , 再把它们统一融合成一种比较统一的风格 , 这确实很难 , 能做到的确实不多 。


王镛:诸体兼擅和书体关系

王镛:诸体兼擅和书体关系// //

魏启后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写楷书不懂草书的话 , 楷书是不可能真正写得好的 。 ”但是我认为这句话值得商榷 。 把楷书当作草书、行书的基础 , 是有问题的 。

以前的观念认为先出现楷书 , 后出现行书、草书 , 这本身是不对的 , 草书的出现是很早的 。 我们现在看西汉的草书已经比较成熟了 。

从书法史上看 , 楷书是最后形成的一种书体 , 它是把草书、行书规范化的一种结果 。 所以把楷书当作基础 , 从书法史的角度看当然是本末倒置了 。

但是 , 魏启后说的“不写草书 , 楷书也写不好” , 从另外的角度说有﹂些道理 。 楷书往往容易写成过于规范、死板、了无生气的东西 , 跟印刷体差不多 , 这样的楷书就没有艺术性可言了 。

但是楷书生动的东西从哪来呢 , .可能几种书体里草书是最生动、活泼的 。 从这点来说 , 魏启后先生的话是有道理的 。


王镛:诸体兼擅和书体关系

王镛:诸体兼擅和书体关系// //

晋、唐、宋 , 包括元、明这几个朝代 , 他们的隶书基本上都是脱离了篆书的隶书 , 隶书那种根本的特征反而少了 , 表面的夸张多了 , 我认为这是书法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个误区 , 变成了一种外在的东西 。

再比如 , 篆书和草书表面上离得好像很远 , 但像八大山人那样的草书 , 就属于充分地运用篆书的线条 , 基本上没有两头起笔收笔的修饰 , 而是自始至终基本上处于一种相对等粗细的篆书的那种线条在游走 , 并且草书使转的弧线本身也具备这些特征 。

因此说八大山人是绝顶聪明的 , 草书是最动态的一种书体 , 但反过来跟篆书衔接融合以后 , 给人的感觉又特别静 , 这非常非常高妙 。 因此 , 不同书体之间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 。


王镛:诸体兼擅和书体关系

王镛:诸体兼擅和书体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