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祭“火神”:一场如火如荼的歌舞盛宴
立夏祭“火神”:一场如火如荼的歌舞盛宴// //
立夏祭“火神”:一场如火如荼的歌舞盛宴// //
立夏祭“火神”:一场如火如荼的歌舞盛宴// //
今年5月6日 , 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夏” 。 《礼记·月令》云:“立 , 建始也 。 ”“夏” , 除了指夏季 , 还有“大”的意思 。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夏 , 假也 , 物至此时皆假大也 。 ”
所以“立夏”有两重含义:一是时令上的概念 , 表示从即日起进入夏天 , 夏季从这天正式开始 。 二是物候概念 , 表示万物经过春季的萌生阶段后 , 进入下一个快速增长的阶段 。
对于现代人来讲 , 立夏只是一个“小节” , 不像立春、清明、冬至等那么重要 , 甚至可以忽略过去 。 但对于古人来讲 , 立夏是“四时八节”中的重大节日 。 在这一天 , 要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 , 而且三公九卿等重要臣僚不得缺席 , 因为主祭者是天子 。
什么祭祀那么重要?祭天吗?不是 。 祭地吗?不是 。 祭祖吗?也不是 。 在古代 , 王者所祭 , 必须是有功德于民的神圣之人 。 夏天属火 , 因而立夏祭祀的对象 , 也是与火有关的人物 。
传说中与火有关的三位祖先
传说中与火有关的“大神”有三个 。 远古时期的燧人氏 , 最早发明钻木取火 , 使人们告别了茹毛饮血的原始生活 , 在中国素有“火祖”之名 。 后来神农氏“作火” , 进一步更新了火种的保留和使用方法 , 史称“以火德王天下” , 被奉为“炎帝” 。 黄帝时 , 设“六相”分管天、地、春、夏、秋、冬之事 , 其中夏官即“火正” , 为掌火之官 。 帝喾高辛氏时 , 重黎为火正 , 因重黎掌火有功 , “能光融天下” , 帝喾又命其名为“祝融” 。 这三个大神中的炎帝和祝融 , 就是立夏日要祭祀的“火神” 。
古人为什么要选择立夏这天祭祀炎帝和祝融?原来 , 在古代有“迎时气”的习俗 , 每年的“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日 , 都要在郊外举行隆重的“迎时气”仪式 , 称之为“迎春”“迎夏”“迎秋”“迎冬” , 并祭祀与春、夏、秋、冬有关的历史人物 , 以示感恩和纪念 。 炎帝和祝融在火的运用方面居功至伟 , 祝融又是夏官 , 故在“迎夏”时一并祭祀他们 。
“迎夏”和祭祀“火神”的活动 , 先秦时期已有 。 据《礼记·月令》记载 , 在立夏前三天 , 太史官要向天子报告立夏节气的到来 , 因为天子要提前三天进行斋戒 。 到了立夏这一天 , “天子亲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夏于南郊” 。 在汉代 , “迎夏”仪式更为隆重:“立夏之日 , (皇帝)迎夏于南郊 , 祭赤帝祝融 。 ”且安排大型的歌舞表演 , 用载歌载舞的方式迎接夏天的到来和告祭“火神” 。 这场“迎夏”歌舞表演 , 连同其他“迎春”“迎秋”“迎冬”三场表演 , 正是我国二十四节气文化的精华所在 。
如火如荼的歌舞
综合各方面的资料 , 古代迎夏“歌舞告祭”的形式和内容大致如下:
主色调:车骑服饰皆赤 。 《吕氏春秋·孟夏纪》云:“(天子)乘朱辂 , 驾赤骝 , 载赤旂 , 衣赤衣 , 服赤玉 。 ”群臣及表演者皆衣赤 , 整个场面是一片火红色 。 之所以用红色 , 是因“夏色赤” , 即夏天的代表色为红色 。 选择红色为主色 , 是顺应时色 。
歌名:《朱明》 。 《史记·乐书》云:“春歌《青阳》 , 夏歌《朱明》 , 秋歌《西暤》 , 冬歌《玄冥》 。 ”“朱明”既代表“火神” , 又象征夏天 。
歌词:“朱明盛长 , 敷与万物 。 桐生茂豫 , 靡有所诎 。 敷华就实 , 既阜既昌 。 登成甫田 , 百鬼迪尝 。 广大建祀 , 肃雍不忘 。 神若宥之 , 传世无疆 。 ”
作词:一说司马相如 , 一说邹子乐 , 后者的可能性大 。
作曲:李延年
《史记·乐书》称:“至今上(汉武帝)即位 , 作十九章 , 令侍中李廷年次序其声 , 拜为协律都尉 。 ”“十九章”指乐府歌曲《郊祀歌》 , 《朱明》是《郊祀歌》其中一章 。
歌唱者:70童男童女
舞蹈名:《云翘》
舞蹈者:32男 , 32女 , 共64人 , 列队而舞 , 纵横都是8人 , 名为“八佾舞” 。 “八佾舞”是我国古代最高规格的祭祀舞蹈 , 只有天子可用 。 孔子曾对季氏“八佾舞于庭”表示愤慨:“是可忍也 , 孰不可忍也!”
此外 , 有关史籍还记载了歌舞表演所用的音律、乐器、道具等 。 倘若音乐歌舞界人士能将其整理还原 , 将是一件恢复古代歌舞文化的盛事 。
(广州日报全媒体采访人员 钟葵)
- 别不信,最早把牡丹叫“国花”竟然是她!
- 本命年不顺利,要挂红“辟邪”,为何人们这么认为?
- 历史上诸葛亮究竟是否有过“七擒七纵孟获”?
- 秦朝那个信奉“老鼠哲学”的人,后来怎么样了?—鼠年说鼠(8)
- 中国最“富”两大隐形家族,后代沉寂多年,如今改变了大半中国
- 返京者深夜有家难回:“硬核防疫,以人为本”,为何这并不矛盾?
- 古代名画里的“女主角”,每个都是一段历史
- 河北的省级博物馆为何叫“河北博物院”,而不是“河北省博物馆”
- 历代皇帝为何自称“朕”?恍然大悟!
- 《出师表》成为千古“至文”,历来为忠良义上推崇和传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