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赫博,想到DS为何艰难?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又见赫博 , 想到DS为何艰难?

如果说DS在中国没有影响并不客观 , 至少在一线市场还是受到了不俗的评价 , 认为是最有腔调的法系车 , 有文化优势和品牌魅力 。 而其艰难是营销乏力 , 还是思维障碍?看来不可简而论之 , 但DS的前途在中国那时肯定的 , 摆在赫博面前的严峻则是:不进则退 , 被无选择 。


又见赫博,想到DS为何艰难?

又见赫博 , 想到DS为何艰难?// //

又见赫博 , 想到DS为何艰难?

撰文/颜光明

再次见到赫博至少有四年之久 。 这位法国人留给我的印象是个车迷的印象 。 每次去巴黎 , 路过希尔顿酒店门口就会想到他 。 记得五年前DS5加长版在罗浮宫发布时 , 中国媒体就下榻在这家酒店 。 时任长安标致雪铁龙DS营销总经理的他 , 为了尽地主之谊 , 还特地开来他珍藏多年的DS老爷车来到酒店门口 , 邀请媒体朋友一起体验这款车的感觉 。 赫博的友好和热情感动了在场的媒体 。

这是个很有故事的人 。 因为喜欢DS跳槽来到这家公司 , 做起了卖车的行当 , 也是因为迷恋这个品牌 , 兄弟俩拼凑(合资)买了一辆二手的DS 。 这种匪夷所思的举动 , 说明法国人对于汽车的痴迷有时的确有点不可理解 , 但他们的执念往往是单纯而可爱的 , 也正因为此 , 就有了像巴黎-达喀尔拉力赛的诞生 , 也就有像索菲-玛索这样的影星对于DS的钟情 。

结识赫博士是在一次上海举办的当代艺术双年展上 。 地点是在原世博会浦西老厂里 。 作为赞助商 , 赫博说 , “DS是为艺术而生的车 。 ”他向我介绍门口的一件大型装饰艺术品就是DS——站起来就是一颗高两层楼的大树 , 卧地收拢起来就是完整的一辆DS车 。 这在当时是一件非常稀罕的艺术品 , 被媒体争相报道 , 代表了当代艺术的最高水平 。 当人们在震惊中锁定DS时不禁回味和咀嚼起来——原来汽车还能变幻出如此智能的艺术?

赫博对此展的重视和传播效应是有感觉的 。 对于一个法国人来说 , 艺术是生活中最常态而又敏感的细节 , 似乎就是空气和阳光 。 把生活细节艺术化 , 在法国也就成了一种日常的随意之举 , 透露出不少个体的“生儿不凡” , 天生与众不同的渴望 。 所以 , 艺术 , 作为文化表现之一 , 并不是人们想象的奢侈或高不可攀 , 其实在生活中触手可及 , 问题是要有一份闲心和兴趣 。


又见赫博,想到DS为何艰难?

又见赫博 , 想到DS为何艰难?// //

让我感兴趣的是 , 对于这件艺术品为何是出自美国人之手?赫博说 , DS从诞生起就是件艺术品 , 赢得了设计界和艺术界的亲睐 , 谁都想借此进行二度创作 , 成为新的艺术品类 。 因为DS所提供的想象空间已经超出了设计范畴 , 为艺术魔幻化提供了可能 。

在巴黎可以满大街地看到DS , 它就像移动的艺术 , 将巴黎生动起来 。 人们喜欢这款车 , 理由很简单 , 它代表了巴黎人的生活态度 , 把高贵融入生活 , 在装点生活的同时雌雄同体 , 不分彼此的高度自由 。 有人称之为浪漫 , 人性之上的分享 。 其实 , 这是一种抽象的物化 , 有现实的差异 , 但其中的高贵就是把隐藏在咖啡馆里的优雅 , 书店里的宁静 , 塞纳河上的琴声 , 香舍丽大街的倩影化作了市井的日常 。

尽管欧洲人都十分欣赏DS , 就连德国人也十分欣赏 , 意大利人引以为时尚 , 但在中国并没有受到追捧 , 却沦为小众的孤芳自赏 , 在不菲亚特500的后尘 。 这对法国人可是不小的打击 , 他们百思不得其解 , 难道他们的设计不如ABB?还是品牌还不够高贵?有人说 , DS在中国的问题是把猪肉价买成白菜价 。 如果说德国车的傲慢是技术 , 那么法国车的傲慢是文化 。 结果是 , 技术是硬通货 , 而文化可以忽视 。 这样 , DS的亏吃大了 。 即便是在品牌和产品上穷尽努力 , 还是抵不上销量的拖累 。 这种尴尬直到赫博离任时也没有扭转 , 以至于波及到人事变动的频繁 , 加剧了车企对外的不确定因素 。

近年来 , 我一直关注DS这个品牌 。 在京沪两大车展上 , DS参展的重视程度一直始终如一 , 表现积极而有品相 , 其高贵的姿态从未降低 , 那种坚持十分可贵 , 可以说是把“贵族精神”(精致饰品)传递最到位的厂商 , 不因展台小而不为 , 始终把奢侈的细节不吝示人(手工演示)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 即便是在广州和成都车展上也不将就 , 保持纯正格调 , 丝毫不掉价 。 这种国际化的高标准受人尊重(总有亮点和看点) 。

我从不认为DS在中国的遇冷仅仅是营销的问题 , 也不是个案 , 而是个文化问题 。 相对于某些豪车品牌的粗鄙 , DS的豪华并不是所谓的硬件 , 而是理念和意识上的认知 。 从7万多的车主调查中可以大致看出 , 这是一群年轻 , 有眼界 , 懂品位的生活者 , 虽小众 , 但前卫 , 却代表了新文化消费中颇有价值的部分 , 这才是当下真正的“异行者” 。


又见赫博,想到DS为何艰难?

又见赫博 , 想到DS为何艰难?// //

对于这种现象的分析和引导 , 无论是市场的观察者 , 还是厂家本身 , 都无不把目光聚焦在销量上 , 却无视语境和接受度 , 更不去研究人群和体验的反响 , 这正是我们梳理豪车价值输出得失值得关注的问题 。 事实上 , 当下所谓买得好的豪车未必纯正 , 也并非真正的豪华 , 而是过于物质化的糊里花哨 , 或是迎合需求的拙劣伪饰 , 失去了对村姑与女郎的辨识度 , 大有“直把杭州当汴州”的迷失 。

有趣的是 , 此次与赫博见面 , 他已升任DS全球销售与市场高级副总裁 。 显然 , 在他和他的高管眼里 , 中国是DS的重要市场 , 也是战略高地 。 他们现在焦急的是销量和风口 。 在此次上海车展上把我请去“交流” , 见面就抛出了这两个棘手的问题 。 我也不客气地回答 , 这两个问题恰巧证明了你们对中国了解还是表象 , 在观念上还没有“合资” , 至今都还没有从“本土化”上思考问题 。 他们问我有何建议 , 我说不敢 , 但从媒体观察的角度来看 , 指出DS要从卖车思维上摆脱出来 , 坚持品牌营销 , 做好客户的满意度材是当务之急(车展上抛出信任计划的落地方案) 。 当然 , 渠道不畅看来是DS的硬伤 , 而把机会放在新能源汽车的风口上似乎有点好高骛远(发布“高级定制的新能源汽车”及矩阵等) , 尚难接地气 。

我的直率赫博似乎听进了 , 但他的高管和上司未必听懂 。 但赫博的认真还像从前那样专注 , 通过翻译一再追问 。 我能理解赫博的着急 , 他知道中国市场对DS意味着什么 。 我说 , DS什么也不缺 , 缺的是服务 , 关键是经销商 , 渠道为王始终是汽车营销的王道 。 如果说DS在中国没有影响并不客观 , 至少在一线市场还是受到了不俗的评价 , 认为是最有腔调的法系车 , 有文化优势和品牌魅力 。 而其艰难是营销乏力 , 还是思维障碍?看来不可简而论之 , 但DS的前途在中国那时肯定的 , 摆在赫博面前的严峻则是:不进则退 , 被无选择 。

2019年4月17日采访于上海车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