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泰遗留珍贵的惠民德政碑记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长泰遗留珍贵的惠民德政碑记


长泰遗留珍贵的惠民德政碑记

长泰遗留珍贵的惠民德政碑记// //

邑侯赵老爷施义塚碑记


长泰遗留珍贵的惠民德政碑记

长泰遗留珍贵的惠民德政碑记// //

李侯惠民盐政碑记


长泰遗留珍贵的惠民德政碑记

长泰遗留珍贵的惠民德政碑记// //

邑侯父母方老爷爱民去思碑


长泰遗留珍贵的惠民德政碑记

长泰遗留珍贵的惠民德政碑记// //

龙泰两邑爱民父母贠侯禄位碑记


长泰遗留珍贵的惠民德政碑记

长泰遗留珍贵的惠民德政碑记// //

大尹洪公爱民父母碑

长泰自南唐保大十三年(955年)置县以后 , 设立县署 , 县署行政长官在历代有不同的称呼 , 为县令、达鲁花赤(蒙人)、县尹(汉人)、知县等 。 一些行政长官在任职期间 , 恪尽职守 , 不顾个人私利 , 使百姓减轻负担 , 摆脱贫困 , 为百姓过上欢乐祥和、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而保驾护航 , 付出了诸多努力 , 呕心沥血 , 有的甚至死于任上 , 付出了宝贵的生命 。 如明正德年间 , 知县赵佩两袖清风 , 连告老回乡的路费都凑不齐 , 却两次在五里亭婉拒百姓自发赠送用作路费的银两;嘉靖年间 , 知县肖廷宣关注百姓的安危 , 组织全县军民坚决抗击倭寇入侵长泰;清顺治九年(1652年) , 知县傅永吉组织军民抵御郑成功率军进泰抗清 , 身先士卒 , 亲自上城墙督战 , 不幸被炮弹击中 , 捐躯报国 。 他们乐善奉公、为国为民的高尚情操 , 为后人树起一座座不可磨灭的丰碑 。

在明嘉靖、清乾隆等版本的《长泰县志》中 , 均设有名宦、德政、乡贤等章节 , 对心唯社稷、兴利除弊、勤政爱民的清官廉吏进行颂扬 , 除了在史籍记载外 , 更有老百姓自发将他们的惠民德政功绩刻在石碑上 , 让他们的高风亮节 , 垂范后世 , 影响一个又一个继任者 , 也让后人去追思、感恩背后动人的故事 。 金杯银杯不如百姓的口碑 , 他们的遗泽犹存 , 影响深远 。 现通过介绍该县明、清两代遗留珍贵的、较有代表性的惠民德政石碑记 , 来展现清官廉吏胸怀坦荡、废寝忘食、一心为民 , 不愧为百姓“父母官”的光辉形象 。

一、大尹刘公爱民父母碑

2018年10月 , 在长泰县城的城南路道路施工改造中发现 。 刘公即刘铎 , 明成化年间任长泰知县 , 任职期间 , 心系百姓 , 劳苦功高 。 据清乾隆版《长泰县志·名宦》记载:“刘铎 , 字振文 , 浙江丽水人 。 成化八年(1472年) , 由国子生知本县 。 廉明练达 , 政尚宽厚 , 劝课农桑 , 留心学校 , 疏治陂塘 , 坛庙、廓舍 , 无不修葺 。 每月朔望 , 则封神祷誓 , 不为蠹政害民之事 , 而心事如青天白日 。 历任九载 , 始终一节 , 刑清讼简 , 事集民安 , 民畏其威 , 亦怀其惠 。 及去 , 民立碑思之 。 ”在他离任时 , 百姓自发为其立“大尹刘公爱民父母碑” 。 后来不知何故碑记被掩埋于土中 , 如今又重见天日 。

二、大尹洪公爱民父母碑

位于长泰县武安镇珠坂村五里亭 , 碑记始立于明代 , 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 , 由洪氏三十二世裔孙洪兆麟重修 。 大尹洪公即洪福 , 浙江省寿昌县人 , 监生 , 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 , 始任长泰知县 。 惜《长泰县志》仅记载有“去思碑”在五里亭 , 而没有记载他的详细事迹 。

三、两邑管公生祠碑记

位于长泰县武安镇珠坂村五里亭 。 管橘 , 江南南陵人 , 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 , 由进士任长泰知县 , “先革诸无名陋规 , 饬胥曹 , 均赋役 , 平狱讼 , 衙斋惟饮水 , 堂上若履冰 。 至于临百姓 , 则如亲冬日;接士子 , 则如坐春风 。 未几 , 公摄龙溪邑 , 他如免麻户 , 疏陂渠 , 恤赔器 , 皆公善政 , 难更仆数也 。 ”任期满后 , 升大理寺评事 。 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 , 长泰、龙溪两邑的百姓捐资为其建生祠于五里亭 , 并立“两邑管公生祠碑记” , 让两县的父老乡亲世世代代加以奉祀 。 在其去世后 , 还入祀长泰的名宦祠 , 享庙祀 。 今遗留的这通生祠碑记 , 是其无负朝廷 , 尽心尽责 , 事事替黎民百姓着想 , 以拯民艰为己任等感人事迹的生动体现 。

四、李侯惠民盐政碑记

位于长泰县政府大院内 , 李侯即李大则 , 举人 , 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 , 始任长泰知县 。 碑记立于崇祯十四年 , 由两广总督戴燿的孙子戴金撰文 , 记载知县李大则为长泰百姓申请酌减盐税政策 , 得到漳州府许可豁免 。 长泰酌减盐税 , 减轻了百姓沉重的税收负担 , 全城百姓同欢共庆 。 使盐真正成为日常食物的调味品 , 成为滋润人民心田的盐 , 李大则为百姓减负的恩惠泽及全县 , 百姓有了更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 随后 , 李大则因政绩显著 , 擢升知州而去 。

五、邑侯父母方老爷爱民去思碑、方父母惠民石碑记

这二通碑记均立于清康熙六年(1667年) , 邑侯父母方老爷爱民去思碑 , 最初就立于五里亭 , 后因飓风大作亭毁而碑坏 。 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 , 溪邑职员洪兆麟顺修 , 七甲里班姚旋政立 。 方父母惠民石碑记 , 由顺治十八年(1661年)长泰籍进士杨梦枝撰文 , 最初立于长泰县衙内 , 2007年迁至五里亭 。 如今 , 这二通碑记相得益彰 , 都在五里亭向游客展示 。

方镇 , 浙江金华人 , 于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至康熙五年(1666年)任长泰知县 , 曾于顺治十六年重修五里亭 。 因政绩显著 , 后升户部主事 , 离任时 , 百姓有感于他的恩德 , 为其立“邑侯父母方老爷爱民去思碑”“方父母惠民石碑记” , 以示纪念 。

六、邑侯赵老爷施义塚碑记

石碑记立于清康熙八年(1669年) , 原位于长泰县古农农场黎明作业区枫树行自然村 , 现收藏于该县博物馆 。 碑文清晰可见 , 阴刻三竖行楷书 , 右刻“山西高平县乡进士” , 中刻“邑侯赵老爷施义塚碑记” , 左刻落款“康熙捌年正月 日立”字样 。

邑侯赵老爷即长泰县知县赵象乾 , 称呼“赵老爷”是百姓对赵象乾的一种敬畏和赞誉 , 籍贯山西省高平县 , 乡进士是举人的别称 , 实际上不是进士 , 是对他的一种尊称 。 清康熙六年(1667年) , 赵象乾始任长泰知县 , 是方镇的下一任 , 在三年短暂的任职期间 , 勤政为民 , 减轻百姓的徭役负担 , 重视教育 , 设义学 , 聘请教师教育贫困子弟 , 每月还亲自为学生讲课 。 他爱民如子 , 关心百姓疾苦 , 认为百姓的事再小也是大事 。 康熙八年年初 , 他捐献出微薄的俸禄在枫树行买一座小山包设义塚 , 作为收埋无主尸骸的墓地 。 恩泽及于死者 , 给人恩惠极大 , 也解决穷苦百姓的后顾之忧 。

七、龙泰两邑爱民父母贠侯禄位碑记

位于长泰县武安镇珠坂村五里亭 。 贠侯即贠养纯 , 辽宁盖平人 , 由生员教习 , 曾任龙溪县知县 。 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 , 始任长泰知县 , 曾倡建明伦堂、修义学 。 康熙二十一年倡修五里亭 , 立可垅兵房 。 后升沅州守 。 在长泰任职期间 , 经历了康熙十七年郑经率军进长泰抗清 , 他积极组织防御 , 致力于战后重建 , 百废倶举 , 为长泰的教育事业、社会安定作出一定的贡献 。 离任后 , 龙溪、长泰两县的百姓感念贠知县的恩德 , 特在五里亭为其建贠公祠 , 并在祠内的龛位供奉“龙泰两邑爱民父母贠侯禄位”的神牌位 , 加以祭祀 。 今贠公祠已废 。

长泰遗留的明、清两代惠民德政碑记 , 除了上述外 , 还有袁爷断便民汲井功德碑(明天启二年)、易父母修筑东关堤碑记(清康熙四十三年)、侯公弊行石禁记(清康熙五十年)、太老爷陈明断轮水碑记(清乾隆二十年)等 , 均已历尽沧桑 , 大多仍保存完好 , 弥足珍贵 , 虽然有的仅有简短的一行字 , 却言简意赅 , 都足以使后人从“爱民”“便民”“惠民”“义”“功德”“世德”等字 , 去思“父母”政绩 , 寓意深远 , 与史料的记载相辅相成 , 不仅是曾经来长泰任职的父母官在短暂的任内 , 体恤百姓、情暖民心、政绩显著的重要实物见证 , 而且也淳朴地表达了百姓对爱民父母官世德的怀念 。 正应了京剧《岸柳摇曳》的一句唱词:“为官一点爱民意 , 百姓报你三春晖!” (本文源自《闽南日报》 郑阿忠 文/图)

版权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 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 , 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公众号联系 , 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 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