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帝托孤背后的残酷真相:刘备心机之深超乎你的想象!

白帝城托孤一事 , 历来被很多人盛赞为刘备有尧舜之心 。 然而 , 通过对史料的梳理 , 可以看见 , 事情并不是那么简单 , 刘备的心机有多深 , 可能是你难心想象的!

事实上 , 在蜀汉建国前后的十多年中 , 刘备虽常赋予诸葛亮以重任 , 但与此同时 , 也通过提升一系列的人事制衡和制度安排 , 分解孔明的权力 。 而“白帝托孤”时“君可自取”之语 , 用意更是在地防止孔明大权独揽 , 以维护蜀汉政权的延续 。 读懂了白帝托孤背后的惊人真相 , 你才会明白为什么说刘备才是真正的老江湖!

入蜀前孔明被关羽、张飞牵制

荆州时期 , 孔明作为刘备阵营的代表 , 促成了孙刘联盟 , 并积极谋划了“隆中对”与占据荆州的战略 , 应是刘备阵营中的核心谋臣 。 不过其军师中郎将的职位虽重 , 但在关羽、张飞等人均获重用的背景下 , 也就显得并不突出 。


白帝托孤背后的残酷真相:刘备心机之深超乎你的想象!

白帝托孤背后的残酷真相:刘备心机之深超乎你的想象!// //

入蜀后刘备更倚重庞统法正而非孔明

刘备稍定荆州诸郡后 , 在鲁肃、诸葛亮的举荐下 , 荆州士人庞统亦被纳入刘备集团 , 与亮同任军师中郎将之职 , 但不久后庞统就阵亡于攻雒战役 , 协助刘备入川的三大功臣只剩法正一人 。 在此情况下 , 进取成都后 , 诸葛亮方与法正并佐刘备 。

二人各为“股肱”与“谋主” , 其具体职权亦各有侧重:法正“外统都畿 , 内为谋主” , 一方面是刘备集团在统治核心的最高长官 , 另一方面又是刘备的高级幕僚;而诸葛亮则常在刘备外出之时坐镇成都 。 按蜀郡太守之治所在成都 , 应属法正辖区 , 并不需诸葛亮亲为镇守 。 有意思的是 , 刘备进取汉中之时 , 却是法正以“谋主”的身份“从行” , 而诸葛亮所承担的是其在荆州时期就担任过的后勤守备事务 。

诸葛亮虽身居要位 , 但在刘备夺取汉中的后续战略中并未直接发挥作用 。 而法正则在定军山关键之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 帮助刘备大破夏侯渊军 , 进而占有汉中 。 可见益州时期 , 诸葛亮发挥的作用较之荆州时期更为局限 。

相反 , 刘备对庞统、法正等人的倚重程度显然更为深重 。 刘备称帝后 , 在昔日功臣大多身故 , 刘备旧部几乎无人可用的尴尬境地时 , 诸葛亮以其政治才干、资历功勋与见信程度 , 才顺理成章地成为蜀汉集团臣僚首脑的不二人选 。


白帝托孤背后的残酷真相:刘备心机之深超乎你的想象!

白帝托孤背后的残酷真相:刘备心机之深超乎你的想象!// //

刘备伐吴是一大政治赌注

刘备称帝后 , 孔明为相 , 一跃而为“一人之下 , 万人之上” 。 但是诸葛亮的权力过大 , 不仅对刘备的皇权构成威胁 , 在蜀汉内部各支势力并存的复杂的政治形势下 , 也不利于官僚队伍的团结 。 所以 , 刘备亦须借外部势力反制诸葛亮 , 从而创造稳定的政治环境 。 因此白帝托孤时 , 诸葛亮+李严的辅政体系 , 应是刘备称汉中王时就有的谋划 , 其目的就是为了限制诸葛亮一家独大 , 防止其威胁到刘氏自身的皇权统治 。

此后 , 刘备伐吴之举也绝非为关羽报仇那么简单 。 根据他一贯的用人风格可知 , 其对诸葛亮一家独大的局面显然不会满意 。 结合自己年岁已高的现状 , 更联想到董卓、曹操强臣秉政 , 视弱主如提线木偶的历史教训 , 刘备必须要对诸葛亮加以限制 。 因而伐吴恐为刘备晚年的一大政治赌注 。

随刘备伐吴的臣僚将领涵盖了蜀汉内部不同势力集团 , 但这批人员又多为年轻后进之士 。 刘备此举 , 一方面是出于无奈 , 昔日亲信将领逐渐凋零 , 而蜀汉人才相对曹魏又稀缺 , 因此无人可用;但另一方面 , 如果伐吴成功 , 那么这批参战者则可成为具有资历的新派功臣 , 刘备亦可借此平衡蜀汉内部 , 以防止权臣政治在蜀汉再现 。 然而夷陵之战以失利告终 , 不仅对刘备打击巨大 , 也阻碍了这一政治目的实现 。


白帝托孤背后的残酷真相:刘备心机之深超乎你的想象!

白帝托孤背后的残酷真相:刘备心机之深超乎你的想象!// //

刘备才是真正的老江湖

尽管刘备在制度安排上 , 试图以诸葛亮、李严互相制衡的安排 , 对新即位的少主刘禅构成保护 , 但是以刘备丰富的政治经验 , 其应当认识到这套体系存在着不稳定性 。

首先 , 诸葛亮虽有李严掣肘 , 但毕竟是德高望重 , 且权力日益增加的重臣 , 李严未必有能力对其保持制衡;其次 , 李严对于蜀汉政权的忠诚度也值得怀疑 , 刘备死后 , 李严确有在江州图谋扩大实力的事实 。 所以 , 仅仅依靠制度 , 并不能保证刘禅的统治 。

在此局面下 , 刘备所谓“君可自取”的托孤之语 , 则从政治伦理层面 , 将潜在的可能扼杀于摇篮之中 。

一方面 ,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为刘备规划的政治目的是“兴复汉室” , 这也是刘备集团一直坚持的政治旗号 , 刘备称帝 , 以国号为汉 , 则将这一旗号以自立为帝的方式进一步实践 。 换言之 , 继统于汉室是蜀汉政权具有合法化的唯一保障 。 因此对于蜀汉臣僚士人 , 刘家天下的观念恐难以颠覆 。 所以 , 刘备虽曰“君可自取” , 实际也是提醒孔明不要背叛这一“初心” 。

从另一方面看 , 将“君可自取”的嘱托施加于诸葛亮而非李严 , 则确保了荆襄旧部在蜀汉内部的政治地位 , 使得其他势力集团无法轻易获得颠覆政权的口实 。

再者 , 除却蜀汉内部派系的复杂性 , 诸葛亮面对的外部压力也十分巨大 , 如此时称帝造成政治动荡 , 魏、吴或将乘势干预 , 则蜀汉必有亡国之险 。 作为富有智谋的政治家 , 诸葛亮对此也应有清楚的认识 。 不过此后诸葛亮还是不可避免地与李严发生冲突 , 并在政治暗战中占得上风 , 不仅废黜李严 , 也牢牢掌握了军政大权 , 成为实际意义上的权臣 。

当然 , 诸葛亮也并未效法曹氏去改变蜀汉“刘家天下”的正统 , 并鞠躬尽瘁于北伐事业 , 最终成为千古忠臣的典范 。 因此从长远看 , 刘备白帝托孤之语 , 终究还是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刘禅时代蜀汉的政权稳定 , 也巩固了刘禅的皇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