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原县西郊出土神秘“松塔”,关于它的制造之谜至今也没有揭开

在固原县一座古墓中 , 曾经出土了一件非常奇特的塔形物品 , 这叫物品质地轻盈且手感细腻 , 让人有种爱不释手的感觉 。 它究竟是什么呢?又是如何被制造出来的?如果您想知道 , 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固原县西郊出土神秘“松塔”,关于它的制造之谜至今也没有揭开

固原县西郊出土神秘“松塔” , 关于它的制造之谜至今也没有揭开// //

(本文所有图片 , 全部来自网络 , 感谢原作者 , 如侵犯您的权利 , 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 。 图片与内容无关 , 请勿对号入座)

1973年 , 宁夏固原县西郊正在进行着紧张的施工 , 就在工人们用铁铲挖土的时候 , 一个工人偶然听见锹头传来了“叮”的一声 , 似乎是碰到了硬物 。 他赶紧蹲下来扒开浮土 , 发现了一块平整的大石头 , 随即几个工友合力把大石头搬来 , 结果却令他们大吃一惊 。


固原县西郊出土神秘“松塔”,关于它的制造之谜至今也没有揭开

固原县西郊出土神秘“松塔” , 关于它的制造之谜至今也没有揭开// //

石头下面居然有一个大黑洞 , 几个人马上意识到自己可能挖到了古墓 , 随即便联系考古部门 , 让其前来对此进行调查 。 考古专家赶来后 , 对该墓进行了保护性的发掘 , 并根据墓葬的形制推断出年代为东汉时期 。 虽然这座墓被盗 , 但还是出土了一些价值不低的文物 , 包括各种金银器、玉器、漆器、丝织品、以及碎瓷片等等 。

在墓中 , 专家们还发现了一个特殊的物件 , 此物高6.2厘米 , 直径3厘米 , 整体呈黑色松塔状 , 甚至鳞片都清晰可见 , 触感油腻光滑 , 让人不明白它究竟是干什么的 。


固原县西郊出土神秘“松塔”,关于它的制造之谜至今也没有揭开

固原县西郊出土神秘“松塔” , 关于它的制造之谜至今也没有揭开// //

专家们将其小心翼翼的取出 , 并将其放在文物保护箱中 , 运到了实验室 。 一开始 , 没人能说清它究竟是什么物品 , 直到一位老专家在仔细观察后 , 发现它的质地与墨块极为相似 。

猜测是不靠谱的 , 想要断定该物质的成份 , 必须要进行科学的检验 。 于是专家们取了少量的样品进行化验 , 结果发现样品中的元素多为碳单质 , 同时验证了老专家认为它是墨块的说法 。 也就是说 , 该松塔形墨是1800年前东汉时期的古墨 。


固原县西郊出土神秘“松塔”,关于它的制造之谜至今也没有揭开

固原县西郊出土神秘“松塔” , 关于它的制造之谜至今也没有揭开// //

墨是中国古代书写与绘画所用到的墨锭 , 其原料多为炭黑、松烟、胶等 , 古人借助砚台 , 用墨块沾水研磨的方式 , 就可以得到用毛笔书写的墨汁 。

墨的起源非常古老 , 从商代的甲骨文开始 , 就已经有墨的影子存在 。 早期的墨还不是以墨块形式出现的 , 而是以墨丸的形式存在 , 古人想要书写文字 , 就必须用两块砚石将墨丸研磨均匀 , 然后加水调成墨汁 。


固原县西郊出土神秘“松塔”,关于它的制造之谜至今也没有揭开

固原县西郊出土神秘“松塔” , 关于它的制造之谜至今也没有揭开// //

关于墨碇的记载 , 最早出现于东汉应劭的《汉官仪》中 , 这也是后世块状手持墨的雏形 , 该松塔形墨正是手持墨的一种 。 在几千年的发展中 , 墨一直伴随着文人作出锦绣文章 , 为古代读书人必不可少之物 。

在传统的制墨工艺中 , 必须要在原材料中加入适量的胶和灰 , 经过压模后 , 才能让墨呈现块状 。 大多数传统手艺制成的墨块 , 都有一个共同缺点 , 这就是难以保存 。


固原县西郊出土神秘“松塔”,关于它的制造之谜至今也没有揭开

固原县西郊出土神秘“松塔” , 关于它的制造之谜至今也没有揭开// //

因为墨的粘结质是胶 , 胶的老化程度 , 决定了墨碇的寿命 。 故此 , 墨碇除了怕光、怕冷、怕热外 , 墨块还最忌潮湿的环境 。 一旦墨块处于潮湿环境 , 胶就会加速衰老 , 以至于墨碇就会出现变形以及掉渣的状况 , 严重影响使用效果 。

可是这块松塔形墨却不同 , 它处于又冷又湿的墓中1800多年 , 居然毫无掉色或掉渣的痕迹 , 可谓是神奇之至 。 专家们还特意对其进行了化验 , 想了解墨块中用了哪种成型的粘合剂?然而各种科学检测手段用尽后 , 却依然无法破解粘合剂的奥秘 。


固原县西郊出土神秘“松塔”,关于它的制造之谜至今也没有揭开

固原县西郊出土神秘“松塔” , 关于它的制造之谜至今也没有揭开// //

古墨能保存至今的神奇现象确实令人惊奇 , 可现代科学也是无法破解粘合剂的谜团——莫非这块松塔墨中 , 没有用到粘合剂?没有粘合剂他又是如何成型的 。 这也成了众多专家一个莫大的遗憾 。 不过小编还是相信 , 随着科技发展的逐渐进步 , 松塔形墨粘合剂之谜一定会被揭开 。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 , 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常山赵子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