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省部级官员临终还有巨额债务未还 安葬费用都是幕僚凑的

郑重/ 文


这位省部级官员临终还有巨额债务未还 安葬费用都是幕僚凑的

这位省部级官员临终还有巨额债务未还 安葬费用都是幕僚凑的// //

丁宝桢像

6月10日 , 济南一建筑公司挖掘时发现丁宝桢墓的消息 , 让这位晚清名臣再次走进了人们的视野 。

对于丁宝桢 , 人们印象里最深的应该是诛杀宠宦安德海 。 与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封疆大吏比起来 , 先后任山东巡抚、四川总督的丁宝桢算不上出彩 。 不过 , 了解了他的所作所为 , 你会发现他是一位更值得敬重的人 。

穷的时常到当铺当东西

做了10多年巡抚、总督的他临终时居然还欠了十几万两白银 , 这在“三年清知府 , 十万雪花银”的满清时代简直是天方夜谭 , 以至恭亲王奕?听说丁宝桢穷的揭不开锅时 , 还一时难以信服 。

事实上丁宝桢确实是穷 , 而且即使是在“天府之国”四川任总督的十年里 , 穷的时常让人去当铺当东西 。

据说 , 每逢青黄不接之时 , 丁宝桢就会捡一箱旧衣服 , 命手下人送到当铺里 , 当二百两银子 。 旧衣服自然是不值钱的 , 但是加盖一方总督府的印章就不同了 , 久而久之 , 当铺里也形成规矩 , 只要是总督丁宝桢的手下前来当东西 , 说多少 , 给多少 , 从不管里面箱子里面装的是什么 。

他就是个开支很大的清官 , 缺了钱 , 宁可借 , 也不收 。 死后 , 连归葬山东的钱都没有 , 还是僚属凑分子 , 才能成行 。

光绪十二年(1886) , 66岁的丁宝桢去世 , 在去世前写给朝廷的遗折里 , 他说出了自己对局势的一些看法 , 同时还说自己欠同事还有同乡一大笔钱 , 而自己如今快要死了 , 还不成了 , 希望光绪能够帮他还了 。 他提到 , “所借之银 , 今生难以奉还 , 有待来生含环以报 。 ”

光绪看到这份奏折的时候相当的感动 , 还下旨说钱由朝廷来出 。 光绪大肆夸奖了丁宝桢 , 且在他死后还赐给他文诚的谥号 。


这位省部级官员临终还有巨额债务未还 安葬费用都是幕僚凑的

这位省部级官员临终还有巨额债务未还 安葬费用都是幕僚凑的// //

他的钱都去哪了?

难道晚清官员的俸禄很低么?不是 。

按照清代惯例 , 总督除了有微薄的俸禄之外 , 还有一项数额巨大的养廉银 , 四川总督尽管比不了直隶、两江 , 但是每年十万两的养廉银该是不会少的 。 而且 , 朝廷有定制 , 四川总督有夔州关的公费每年一万二千两 , 川盐局的公费每年三万两 , 说是公费 , 其实都是总督私人掌管的钱 , 进了口袋谁也不会追究 。

每个月这么多的收入 , 丁宝桢为什么还这么穷呢?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 是他把自己收入的大部分都去办地方公益事业去了 , 只留下每月不足一千两的银子作为生活开销 。 要知道 , 总督府中养了很多募宾以及办事人员 , 光是这些人的工资就得花去一大半 , 而且他还要时常帮衬亲人朋友 , 这样一来 , 每个月的的日子就过的窘迫了 。

丁宝桢写给长子丁体常的家书中 , 曾经重点提到为官之道的祖训: “至做官,只是以爱民养民为第一要事,即所谓报国者亦不外此 。 盖民为国本,培养民气即是培养国脉 。 缘民心乐,民气和,则不作乱,而国家于以平康,此即所以报国也 。 尔以后务时时体察此言,立心照办,不使一事不可对民,一念不可对民 。 凡有害民者,必尽力除之;有利于民者,必实心谋之 。 我自尽其心,而百姓已爱戴不忘,甚可感也!”

丁宝桢实际也是这么做的 。

民为国本,丁宝桢在四川施政中,特别注意培养民气 。

修复都江故堤,还民田数十万亩,裁撤夫马局,民困大苏 。 又如在四川所推行的官运商销盐务改革中,他有意为肩挑小贩开辟生计 。 每斤川盐,本钱大约合15至16文钱,川省抽厘税后,合法贩盐的本钱大约在16至21文之间 。 肩挑小贩只要把私盐运到楚省,至少可以卖47文钱,就算被湖北缉私官员查到,每斤最多再抽厘税15文钱,一挑80斤还有的赚,起码不至于赔本 。

后人对丁宝桢的评价是 , 为官生涯中 , 勇于担当、清廉刚正 , 一生致力于报国爱民 。

任山东巡抚期间 , 两治黄河水患、创办山东首家官办工业企业山东机器制造局、成立尚志书院和山东首家官书局;任四川总督十年间 , 改革盐政、整饬吏治、修理都江堰水利工程、兴办洋务抵御外侮 , 政绩卓著、造福桑梓、深得民心 。

他的几个儿子都很争气 , 有一个儿子丁体常 , 后来官至广东布政使 , 官声也很清廉 。

“国之宝桢”


这位省部级官员临终还有巨额债务未还 安葬费用都是幕僚凑的

这位省部级官员临终还有巨额债务未还 安葬费用都是幕僚凑的// //

慈禧亲笔

?

“国之宝桢”这四个字 , 是慈禧的亲笔墨宝 。

安德海是慈禧的宠宦 , 被丁宝桢未曾请示就给杀了 , 按理慈禧应该是很恼火的 。

能让慈禧做出这样的评价 , 足见不论在什么朝代 , 当一个清官还是很有力量的 。

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四月,丁宝桢于成都川督任上病逝 。

光绪帝下旨“追赠太子太保(从一品),入祀贤良祠,照总督例“赐恤,任内一切处分悉以开复 。 ”又“寻赐祭葬,予谥文诚” 。

丁宝桢讣闻传到山东,山东父老联名具奏朝廷,请求将他的灵柩运回山东安葬 。

朝廷下旨:“准葬山东,予山东、四川、贵州建祠 。 ”体常等遵父之遗命,不可扰民,由水路扶丧 。

次年秋,灵柩回归济南 。 士绅百姓“郊野祭吊,军民悼哭” 。

史料记载 , 安葬于历城的丁家林地,元配谌夫人墓的东侧(现济南历城区全福立交桥东) 。

丁宝桢五世孙丁健先生现在就居住在济南 。 据当地媒体报道 , 文革”后期 , 丁健才知晓自己的家族及后代延续情况 , 也知道其先祖丁宝桢墓地的位置 。

丁健介绍说 , 1953年丁宝桢墓还曾经被盗过 , 当时公安机关也抓捕并处理了盗墓贼 。 1958年人民公社大跃进时代 , 当时生产合作社的大队打机井 , 这处墓地被夷为平地 , 墓地从此掩埋在地下 , 地表没有任何痕迹 。 上世纪90年代 , 丁健去现场勘察过还曾测量并确定过具体经纬度 。 2004年还曾拍摄过他寻找和确定丁宝桢墓地所在地的纪录片 。 近些年 , 祖籍贵州老家有后人或者同乡来吊唁之时 , 丁健只能带他们去看不到墓地的这处所在地 。

“高祖身上那种舍得钱、舍得官、舍得命的‘舍得’精神是我们后人应该学的 。 ”丁健说 , 如今丁宝桢墓再次重建天日 , 他和堂侄丁峻都希望先祖墓地能有妥当的善后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