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银元 两个红薯 五双草鞋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一块银元 两个红薯 五双草鞋


一块银元 两个红薯 五双草鞋

一块银元 两个红薯 五双草鞋// //

在江西于都 ,

最动人的记忆

留在1934年秋天的于都河畔 。

那年 ,

8万多中央红军

踏上浮桥开始远征 ,

“十万百姓泪汪汪” 。

6月12日 , 采访人员又来到长征渡口 。 当年的浮桥早已没了踪影 , 30多座桥梁如长虹一般装点着这条滚滚大河 。 85年时光 , 没有磨蚀人们的记忆 。 于都河对岸尽管已高楼林立 , 坦途相连 , 但红军故事还在传颂 , 红军似乎从未走远 。

一块银元

在于都县城 , 我们见到了红军后人伍春林 , 他拿出一块瓶盖大小的银元告诉采访人员:“这是我爸爸从长征路上带回来的 。 ”


一块银元 两个红薯 五双草鞋

一块银元 两个红薯 五双草鞋// //

用于包扎伍生亭伤口的银元 。 本报采访人员 乔申颖 摄

伍春林从小记得父亲伍生亭右胳膊上有两个弹孔的伤疤 。 直到自己当兵转业再回到父亲身边 , 他才知道了这两个伤疤的来历 。

伍生亭1932年参加红军 , 当时只有16岁 。 1934年长征出发时 , 他是红一军团警通连战士 。 1935年3月 , 在贵州桐梓一带 , 部队强渡土城河 , 往赤水方向前进 。 有一天 , 副班长带领伍生亭和一位小战士到前线给一师送信 。 他们带着回信在返程路上与小股敌人相遇 , 打了一仗后撤出战斗 。 走了不远 , 碰上了正在行军的红一军团政委聂荣臻 。 聂荣臻发现他手臂受伤 , 赶紧让人给他包扎 。

伍生亭脱下衣服才发现右上臂被子弹打穿 , 还在流血 。 聂荣臻心疼地说:“打起仗来连受伤都不知道 , 真是个"小鬼"!”他双手举着伍生亭的手臂检查之后 , 让警卫员取来两块银元 , 把两个弹孔夹住 , 才包扎起来 。 当时没有条件打石膏 , 而银元可以起到消炎和固定的作用 。

“这两块银元保住了我爸爸的手臂 。 ”伍春林说 , 父亲受伤后很快被送到卫生队 。 第五天 , 聂荣臻来看望伤病员 , 又见到了伍生亭 。 医生说 , 因为发炎可能要截去右臂 。 伍生亭在不远处听到这句话 , 哭着大喊:“不能锯掉我的手臂!”聂荣臻回过头安慰了他 , 又对医生说:“能不能多想些办法 , 尽量不锯呢?”

伍生亭一直记得聂荣臻说的话:“我们现在确实很苦 , 但是我们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年轻战士缺肢断腿 。 要想方设法 , 能多挽救一只手、一条腿 , 就是多取得一份胜利!”

伍生亭最终保住了手臂 , 也留下两个弹孔的伤疤 。 只可惜在行军中丢失了一块银元 , 余下的这块 , 他一直珍藏着 。 如今 , 伍生亭老人离世已经30年 , 但银元一直被伍春林兄妹6人珍藏着 。

抚摸着这块银元 , 伍春林仿佛又摸着父亲手臂上那两个弹孔 。 “这是一块宝贵的银元 。 ”伍春林说 。

两个红薯

“别了 , 于都河!”

简单5个字包含了红军长征离别时那份依依不舍 。 杨成武将军在回忆长征的著作中 , 第一部分标题就是这句深情的话 。 四五十年后回忆那个场景 , 将军念念不忘的是房东大娘送给他的“两个热气腾腾的红薯” 。

“大娘把用一块小白布包着的东西递给我 。 我接过它 , 打开一看 , 是2个热气腾腾的红薯 。 我手里拿着红薯 , 眼睛湿润了”……

“为什么这2个红薯让将军记了那么多年?”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副馆长张小平提到这个细节 , 总要向人们发问 。 他说:“不了解当年的情况 , 就难以理解这2个红薯意味着什么 。 ”

当年 , 从于都出发的红军有8万多人 。 红军司令部命令是 , 每个人要带够4天口粮 。 “就算按照每人每天一斤口粮计算 , 这也要带走30多万斤粮食 。 ”张小平说 , 这几乎是当年于都所有的粮食产量 。 为了让红军多带些干粮走 , 苏区人民几乎把家里所有的粮食都拿出来了 。

“粮食送给了红军 , 农民吃什么?”张小平说 , “只有粗粮 , 最多的就是红薯 。 ”

房东大娘把红薯也拿了出来 , 送给了红军 。 这就是老百姓对红军的那份真挚感情!

杨成武将军在著作中这样形容当时的感受——“此刻 , 我难以用语言表达我的感激之情 , 捧着红薯 , 又深情地叫了一声"大娘"!”

五双草鞋

张小平叮嘱我们记下一个名字:丁张发 。

张小平说 , 见到这位老人时 , 她已经80多岁 。 老人就住在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园附近 , 常常到院子里来散步 。 2006年的一天 , 张小平和老人闲聊 , 引出一段尘封的记忆 。

1934年 , 丁张发只有10岁 。 她只记得爸爸前几年就去当红军了 , 妈妈准备了一些干粮 , 还专门打了5双草鞋 , 带着10岁的女儿沿河去找亲人 , 走了好几天也没有找到 。 他们回家之后 , 遇到了一个和丁张发父亲同去当红军的人 , 才得知父亲在兴国的一场战役中牺牲了 。


一块银元 两个红薯 五双草鞋

一块银元 两个红薯 五双草鞋// //

“她们母女回到家里哭了一个晚上 。 ”张小平说 , 老人记得 , 第三天早上 , 妈妈又带着她出门了 。 她们带着给父亲准备的干粮和那5双草鞋 , 又来到于都河边 , 把干粮和草鞋都送给了正在行军的红军 。

“这些年 , 我走访过一两百名红军和红军家属 。 ”张小平说 , 这个故事让他十分难忘 。 “苏区该有多少这样动人的故事啊!”采访人员和张小平发出同样的感叹 。

一个名字

在于都县利村 , 我们来到红军后人郭扬辉家 。 他的家有一支梭镖 , 是父亲郭庭桢留下的 。 在郭家宽敞的客厅里 , 郭扬辉老人接待了我们 。 郭庭桢1929年参加红军 , 1934年随军长征 , 后来在攻打腊子口的战役中受伤 , 回到村里 。

我们见到了那把从苏区传下来的梭镖头 , 更被郭扬辉的名字所吸引 。 他说 , 原来父辈给自己取名“郭扬富生” 。 父亲后来在乡里工作 , 他从小就看到人们尊重父亲 。 上了小学 , 知道父亲参加过长征而倍感自豪 , 就把名字改为“扬辉” 。 “意思就是要发扬我父亲的光辉 。 ”他说 , 父亲知道他改了这个名字 , 什么也没有说 。

如今70岁的郭扬辉告诉我们 , 长征精神需要继续发扬 , 一代一代传下去 。

在于都 , 人们对于长征精神的传承有着深刻地理解 。 伍春林说 , “我从不去宣扬父亲的业绩 。 ”他的理解是 , 父亲的光荣和功劳都是属于他们那一辈人的 。 我们要凭自己的能力干好本职工作 , 凭本事吃饭 , 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 “我们都是红军的后代 , 走好我们自己的长征路 , 就是对先辈最好的报答 。 ”他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