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书明:一枚浓缩历史、民意的银花钱


李书明:一枚浓缩历史、民意的银花钱

李书明:一枚浓缩历史、民意的银花钱// //

一枚浓缩历史、民意的银花钱

李书明

2019年5月某期“花钱世界微拍”曾拍出一枚中华民国合背银质花钱 , 花落同好之手 。 因我特别喜欢 , 遂加价入藏 。

该钱径16mm , 厚1.2mm , 重1.7g 。 两面均楷书“中華民囻”四字 , 通体精雕 , 珍珠地张 , 小巧精致 。

该钱国字写作“囻” , 民字为“出头民” 。 “囻”字象征国家由专制走向民主 , “国家的主权属于人民” , 反映当时的民主共和社会思潮;“出头民”意为:人民当家做主 , 终于出头 。


李书明:一枚浓缩历史、民意的银花钱

李书明:一枚浓缩历史、民意的银花钱// //


李书明:一枚浓缩历史、民意的银花钱

李书明:一枚浓缩历史、民意的银花钱// //

这是一枚浓缩历史、民意的花钱!

中华民国简称民国 , 是孙中山于1905年8月20日 , 在日本东京成立同盟会时正式和公开提出来的 。 孟子曰 :“民为贵 , 社稷次之 , 君为轻!”对于国家 , 人民是最重要的国家主体 。

1912年元旦 , 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明确表示:“民国者 , 民之国也 。 为民而设 , 由民而治者也 。 ”这是孟子“民为贵”思想提出二千多年以来的真正推行 。

在这背景下 , “国”字和“民”字被国民托寄了特殊的内涵 , 以“囻”和“出头民”的书写形式体现在这样一枚花钱上 。

据统计 , 国字的写法有40余种 , 其中主要的有六种:國、囯、囻、圀、囶、国(依出现时间排序) 。

國:通用繁体国字 , “囗”中从“或” 。 “或”即用“戈”保卫“口”(城) 。

囯:后汉时出现了简化的“囯”字 , “囗”中从“王” , 有“普天之下莫非王”之意 。 “囯”字在太平天国时通用 。

囻:有资料称 , 魏晋六朝时代 , 在镜铭刻文里出现“囗”里从“民”的“囻”字 , 可能有“国以民为本”之意 , 反映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思想 , 与“囯”字形成强烈的对比 。 辽代蔚州金河寺僧人释行均在《龙龛手鉴》里 , 列有“國”字的五个俗写 , 其中就包括有囻、圀、囯三字 。 民国肇立时 , “囻”字再度被唤醒 。

圀:为唐代武则天当政时所造字 。

囶:来源不明 , 也有说武则天所造 。

国:宋元时出现了简化的“国”字 , “囗”中从“玉” , 表示我国地大物博 , 宝藏丰富 , 但并不常用 , 以草书为主 。 1956年 , 汉字简化方案审定委员会通过郭沫若提议 , 为了既便于书写 , 又有“祖国美好如玉”的意思 , 特将“國”简化为“国” , 作为当下通用简体国字 。

“囻”字写法在民国成立之初即使用 。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所藏“中华民国克复南京”宣传单上 , 中华民国四字中 , 民为“出头民”、国为“囻” , 而且从“大总统孙文”、“副总统黎元洪”和“大元帅黄兴”这样的称谓 , 笔者从逻辑上判断 , 这张传单最应该的时间是1912年1月3日至1月9日之间 。 当然 , 实际时间可能有出入 , 但最宽泛的时间应该是1912年1月3日至2月15日的一个半月左右的时间(考证线索节点附后) 。


李书明:一枚浓缩历史、民意的银花钱

李书明:一枚浓缩历史、民意的银花钱// //

“中华民国克复南京”宣传单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藏)

“囻”字体现在行用钱币上极其罕见 。 2012年 , 福建造币厂(另说为“马尾兵工厂”)曾铸造“中华元宝民国纪念币”二角银币 , 该币文“国”字口内从民作“囻” 。 因其背面英文出现多处错误 , 仅予试铸 , 没有大量发行 , 目前存世极罕 。 这是行用钱币中呼应“囻”字写法的个例 。


李书明:一枚浓缩历史、民意的银花钱

李书明:一枚浓缩历史、民意的银花钱// //

图摘自《中国银币图录》(2010年新版)

其他所见有: 山东银行发行的民国元年济南通用银元票 , 镇江通用银号民国元年十月发行的镇江通用银行纸币和太原山西银行兑换券都有“囻”字的应用 。

看来 , “囻”字这种写法在民国元年(1912年)较为盛行 , 突出了人民对国家的重要性以及人民在国家中的地位上升 。 这也是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先生倡导的“三民主义皆以民为基础 , 民本思想是立国思想之根本”的体现和呼应 。

但是 , 由于“囻”字偏冷 , 而且“民囻”二字聚一起不太舒顺 , 既有“民国” , 何需“囻”字?两相重叠 , 确实别扭 。 再加上“國”字人们长期习惯使用 , 没有强制很难更改 。 所以 , “囻”字在民国初年尽管有人一度有意识地加以使用 , 但最终并未能流行应用起来 。

至于“出头民”的写法 , 早在清末已经暗流涌动 。 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1905年创刊于东京 , 当时题写刊名的“民”字即为“出头民” 。 而这个“出头民”写法 , 持续时间比“囻”字要长久 , 一直在民国多数时期的诸多实物(包括银元、铜元、报刊杂志等等)都能见到它的痕迹 , 当然“出头民”写法在银元、铜元上的呈现也主要在民国元年 , 如个别开国纪念币 。


李书明:一枚浓缩历史、民意的银花钱

李书明:一枚浓缩历史、民意的银花钱// //

《民报》创刊号报首

汉字承载着图画、智慧 , 体现着人文和时代精神 , 小小一枚银质花钱 , 是中华民族转折点的见证 , 能够衍射出民国初年那段历史、民情 , 俯视它、回味它 , 顿感时空交换 , 融到了百余年前......

附:

1911年12月2日 , 江浙联军攻克南京;

1911年12月4日 , 各省留沪代表举行会议 , 决定以南京为临时政府所在地 , 公举黄兴为大元帅 , 黎元洪为副元帅 , 由大元帅组织中央临时政府;

1911年12月17日 , 各省代表会改举黎元洪为大元帅 , 黄兴为副元帅并代大元帅职权;

1911年12月25日 , 孙文从法国乘船抵达上海;

1911年12月29日 , 孙文被17省代表选举为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 , 孙文在南京宣布就职 , 组成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1912年1月3日 , 黎元洪当选中华民国临时副总统;

1912年1月9日 , 陆军部成立 , 黄兴任陆军总长;

1912年2月12日 , 袁世凯逼清帝逊位 , 隆裕下诏袁世凯组建中华民国;

1912年2月13日 , 孙文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 , 4月1日正式解职;

1912年2月15日 , 南京参议院正式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 3月10日在北京就职 。

本文已经获得作者授权乐艺会发布

文中钱币为作者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