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被杀宣告隋朝灭亡?不!且看后隋风云十二年
传统意义上认为 , 隋朝自618年隋炀帝被杀后就结束了 , 记录隋末历史的各类史料 , 也一般以隋炀帝的遭遇为主线 。
实际上 , 除了炀帝之外 , 杨氏皇族还陆续有三、四个后人被立为隋帝 , 直到630年才彻底宣告结束 。 从他们身上各自引出的历史大事 , 共同构成了隋末风云变幻的时代大势 。
隋炀帝被杀宣告隋朝灭亡?不!且看后隋风云十二年// //
关键词:李渊起兵、傀儡皇帝、挟天子以令诸侯
第一位接续隋炀帝皇统的 , 是代王杨侑(隋恭帝) 。 杨侑(605-619年) , 隋炀帝嫡长孙 , 元德太子杨昭之子 。
炀帝有三个儿子 , 分别是太子杨昭、齐王杨暕、赵王杨杲 。 三个儿子之中 , 以杨昭最为贤良有德 , 被朝野誉为最合适的接班人 。
可惜的是 , 大业二年(606年)七月杨昭不幸病逝 , 年仅22岁 。 炀帝对长子的早亡痛心疾首 , 转而把感情倾注到了几位嫡孙身上 。
当年八月 , 1岁多的嫡长孙杨侑被封为陈王 , 后来又徙封为代王 。
炀帝虽然为政暴虐 , 但对子孙们的认识却相当到位 。 次子齐王杨暕德行不足 , 是以虽然储位空缺 , 却迟迟不立为太子 。
大业九年(613年)隋炀帝第二次东征高句丽 , 京师长安需要宗室子弟镇守 , 炀帝也没有选择轻浮薄德的齐王杨暕 , 而以时年8岁的孙子、代王杨侑为京师留守 , 以老成持重的刑部尚书卫文升辅佐之 。
大业十二年(616年) , 炀帝南幸江都郡 , 又把代王留在长安镇守 。 按照以往惯例 , 皇帝出巡 , 留下来监国的非太子莫属 。
频繁的留守任务 , 一度令人联想 , 炀帝是否已决定进行隔代传位 。
隋炀帝即位的第八个年头 , 以知世郎王薄起义于长白山为标志 , 轰轰烈烈的隋末农民大起义揭开了大幕 。
613年又经杨玄感叛乱的搅扰 , 大隋朝江山已成土崩瓦解之势 , 自塞外至岭南 , 从关西到江南 , 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军蔓延全国 , 隋炀帝被隔绝于江南 , 无法返回中原 。
大业十三年(617年)五月 , 天下群雄都已看出隋朝已难以为继 , 太原留守、唐国公李渊趁势起兵反隋 , 参与到群雄逐鹿的大潮之中 。
隋朝因为防备突厥 , 把河东方向的精兵都集中在太原 , 故而李渊起兵无人能敌 , 除了刘武周、屈突通稍稍制造了些麻烦 , 其余全无阻力 , 李渊没费什么劲便攻入关中、占据长安 。
代王杨侑成为李渊的囊中之物 。
当时天下大势 , 李密率瓦岗军横行于中原 , 王世充王世充占有东都、号令豫西南诸郡县 , 幽燕有窦建德、罗艺 , 陇西有薛举 , 荆湘岭南有萧铣 , 江淮有杜伏威、辅公祏(读音同石) , 赣闽有林士弘 , 隋炀帝孤悬于江都一郡 , 已成万民唾弃的独夫 。
李渊审时度势 , 果断地于大业十三年(613年)七月 , 拥立代王杨侑为帝 , 改元义宁 , 硬生生把炀帝顶成太上皇 。
隋炀帝被杀宣告隋朝灭亡?不!且看后隋风云十二年// //
李渊集团中高士鹰扬、虎臣济济 , 在当时的众多起义者中居于顶级段位 , 被这样一个要实力有实力、要手段有手段的集团裹挟 , 义宁帝杨侑的命运可想而知 。
12岁的杨侑得以苟活下来 , 当了个随声附和小傀儡 。 李渊以杨侑的名义 , 册封自己为假黄钺、使持节、大都督内外诸军事、尚书令、大丞相、唐王 , 军国大事无论大小 , 全部由大丞相处置 。
义宁二年(618年)四月 , 宇文化及在江都发动政变 , 杀死隋炀帝及随行的大部分隋朝宗室、外戚 , 率骁果军北上 。
隋炀帝一死 , 隋朝皇统的号召力事实上已经丧失 , 李渊再抱着一个傀儡 , 既不方便又没什么作用 , 便于政变的次月 , 逼迫杨侑逊位 , 唐王李渊即帝位于太极宫 , 建国号大唐 , 改元武德 。
义宁政权前后享国不到一年 , 杨侑被封为酅(读音同西)国公 , 于次年五月被毒死家中 。
杨侑死后被谥为隋恭帝 , 因为他是炀帝的嫡长孙 , 从法统上说最为正宗 , 又系李渊尊立的 , 故而唐朝人修《旧唐书》时将杨侑视为隋朝最后一位皇帝 。
关键词:王世充、瓦岗军、被架空的皇泰主、愿不生帝王尊贵之家
越王杨侗(604-619) , 元德太子庶子 。 大业二年沾了死去的父亲的光 , 被封为越王 。
大业九年、十二年两度担任东都留守 。 东都洛阳是隋朝的副都 , 是关东的政治中心 , 作为东都的最高负责人 , 杨侗实际上是隋炀帝的政治代表 。
大业九年杨玄感之乱时 , 东都洛阳被乱军围攻 , 杨侗与樊子盖协力防守 , 击退了叛军 。
大业十三年 , 瓦岗军兴起于河南 , 李密、翟让率军进攻东都洛阳 。 杨侗与留守官段达、元文都等人商议 , 认为瓦岗军不过是一群饥饿的流民 , 只要以重兵攻击 , 他们便会像其他乱军一样星落云散 。
在这个愚蠢而狂妄的想法指导下 , 洛阳草率地派出2.5万军队出洛阳迎击瓦岗军 。
洛阳军民也一致认为饥民不足畏 , 高官显贵们纷纷派子弟从军参战 , 企图捞取战功 。 就连国子监的学生们也屁颠屁颠地跑来参战 , 仿佛洛阳城外种着一片人头 , 等着他们弯腰收割一样 。
隋将刘长恭、房崱(读音同则)统军出战 , 结果在仓城(在今河南巩义)被李密击败 , 刘长恭狼狈逃回洛阳 , 士卒死伤过半 。
这一战大长瓦岗军士气 , 李密在仓城筑洛口城 , 获得了隋朝屯积在洛口仓的大量粮食 。 稍后又派军队袭击洛阳外城 , 毁坏了上春门 , 杨侗被迫将外城居民全部迁于宫城 。
据《资治通鉴》记载 , 当时洛阳守军尚有20余万 , 但这个说法无疑有相当大的水分 , 其中可能包含大量役夫 , 真正的战兵不多 , 所以仓城之战隋军才派出2万多人 。
面对瓦岗军日益严重的威胁 , 杨侗尽全力确保洛阳城外兴洛仓的安全 , 派遣3路军队共1.5万人 , 分别据守丰都市、上春门和邙山 , 筑起9座大营 , 以防备李密 。
瓦岗军随即倾全力争夺兴洛仓 , 洛阳留守官段达亲率7万兵出战 , 被瓦岗军打的毫无还手之力 , 兴洛仓易手 。
李密随即在仓外开挖堑壕加强防备 , 全靠城外粮仓接济的洛阳城陷入绝境 。 越王杨侗遣使到江都求救 , 炀帝遣江都郡守王世充率江淮兵1万余人入洛增援 。
隋炀帝被杀宣告隋朝灭亡?不!且看后隋风云十二年// //
越王杨侗会合诸路援军共10万余人 , 以王世充为总节度官 , 与李密隔洛河对峙 。
王世充在江淮起家 , 起初与诸路起义军作战也是意气风发、逮谁灭谁 , 不料到洛阳之后连败三阵 , 被李密打的坚壁不敢出战 。
杨侗又派洛阳守城兵力7万人增援王世充 , 王世充整军再战 , 一度从洛阳反推回巩县仓城附近 , 结果因为诸军序列杂乱 , 指挥不统一 , 渡洛河进攻时出现严重失误 , 被李密抓住机会反击 , 隋军大败 , 损失5万余人 , 王世充退回含嘉城(洛阳城外据点) , 闭城再也不敢出战 。
李密则追击至洛阳城外围 , 占领了洛阳东北角坚固的小城金镛城 , 洛阳城诸门紧闭 , 吓得不敢派一兵一卒出城反击 。
屡屡被人围殴、但总能逃出生天的的杨侗 , 这次似乎真的绝望了 。
爷爷困在江都杳无音信 , 诸路大军被李密打的叫爸爸 。 那位被誉为起义军杀手的王世充似乎和其他败将一样 , 不久之后便要淹没于农民起义军的汪洋大海之中 。
然而命运就是如此奇怪 , 就在杨侗行将绝望之际 , 事情出现了转机 。
宇文化及弑炀帝后 , 带领骁果军精锐北上 , 声称要返回关中 。 骁果军是当年隋朝东征高句丽的主力军 , 战斗力相当强悍 。
这支军队由江都北上彭城(今徐州)后 , 对称霸中原的瓦岗军造成了严重威胁 , 瓦岗军重要的后方基地黎阳被宇文化及攻下 。
李密不得不从洛阳前线抽调主力去应付宇文化及 , 双方对峙于黄河两岸 , 大战一触即发 。
洛阳的留守官员们得知炀帝已死 , 随即拥立越王杨侗为帝 , 改元为皇泰 , 杨侗因此被称为皇泰主 。 留守官员段达、王世充、元文都等七人执掌朝政 , 人称七贵 。
皇泰小朝廷面对新的形势 , 想出了一招驱虎吞狼之计 。
杨侗下旨拜李密为太尉、魏国公 , 命令他消灭宇文化及 , 为隋炀帝报仇 。
李密表面上接受皇泰主的命令 , 暂时稳住西部战线 , 调头以主要兵力进攻宇文化及 。 后来李密虽然胜了宇文化及 , 但主力部队也死伤惨重 , 等他回过头来再打洛阳时 , 形势已发生重大逆转 。
王世充与李密势同水火 , 不愿与李密讲和 , 和元文都等贵臣意见严重不和 。
元文都策划发动政变杀死掌握兵权的王世充 , 王世充先发制人 , 发兵围攻皇泰主的皇宫 , 杀死元文都等杨侗嫡系人物 , 并以自己的亲信士兵进入皇宫担任宿卫警戒 , 从而彻底控制了洛阳的大政 , 皇泰主的所有权力被剥夺干净 。
隋炀帝被杀宣告隋朝灭亡?不!且看后隋风云十二年// //
王世充又抓紧时间恢复军力 , 乘李密元气大伤之机 , 与其大战于邙山 , 李密屡胜而骄 , 可惜实力已是今非昔比 , 一仗过后李密被打的溃不成军 。
李密惨败之后无法立足 , 跑到长安投降了唐朝 。
王世充从世声名大振 , 渐渐有自立之心 。
当时关中的唐朝已成为洛阳最大的敌人 , 李渊也已废杨侑自立 , 隋朝的旗号不再有什么号召力 。 皇泰二年(619年)四月 , 王世充便废皇泰主杨侗 , 矫诏隋主禅位 , 即位为大郑国皇帝 。
杨侗降封为潞国公 , 王世充遣人赐以毒酒 , 杨侗悲泣说:“从今以去 , 愿不生帝王尊贵之家 。 ”(《北史》卷71《隋宗室诸王传》)
言毕饮下毒酒 , 不料药力不够 , 一时半会儿死不了 , 旁边的人便将其勒死 。 杨侗死后也被追谥为恭帝 , 但正史中一般未予承认 。
关键词:江都宫变、遗腹子、东突厥
在长安、洛阳两个恭帝之外 , 塞外还有一位后隋皇帝杨政道 。 杨政道是齐王杨暕的遗腹子、炀帝的孙子 。
大业十四年(618年)宇文化及弑炀帝时 , 将炀帝满门儿孙全部杀光 , 见齐王妃子还怀着孕 , 也要把她杀死以绝后患 。
炀帝的萧皇后苦苦向宇文化及哀求 , 这才免于一死 。
宇文化及率军北上 , 萧皇后和杨政道的母亲也被裹挟于军中 。
宇文化及在黎阳郡被瓦岗军击败 , 又在聊城被窦建德击败生俘 。 杨政道大概在此期间降生 , 真可谓生而艰难 。
隋炀帝被杀宣告隋朝灭亡?不!且看后隋风云十二年// //
窦建德俘获萧皇后等人并未下毒手 , 大概孤儿寡妇的没什么危险 , 没必要枉担一个杀降的罪名 。
后来突厥听说萧皇后和炀帝遗孙尚在人间 , 便遣使搬请祖孙二人到突厥去 。
窦建德当时正与唐朝为敌 , 不想也不敢得罪强大的突厥 , 便礼送萧皇后和杨政道入突厥 。 当时主政于漠北的是东突厥处罗可汗 , 处罗可汗对萧皇后祖孙十分尊重 。
为何这位处罗可汗这么热心呢?原来他的父亲启民可汗与隋朝另有一段渊源 。
隋文帝开皇年间 , 处罗之父启民可汗号为突利可汗 , 原本只是突厥北方一个小部落的首领 , 突厥的共主是都蓝可汗 。 隋文帝采取分而治之的策略 , 扶植势力弱小的突利部 , 用以制衡强盛的都蓝可汗 。
隋文帝一方面屡屡发兵打击都蓝 , 一方面把占领的土地划给突利可汗 , 还把一位宗室女义成公主嫁给突利 。
突利可汗十分感激 , 上表陈奏说:“大隋圣人莫缘可汗 , 怜养百姓 , 如天无不覆也 , 如地无不载也 。 ……千万世长与大隋典羊马也 。 ”
处罗可汗因此对隋朝颇怀好感 。 杨政道入突厥后 , 处罗可汗于唐武德三年(620年)立其为隋王 , 这就是所谓的后隋 。
当时因为中原大乱 , 大批汉人军民逃入突厥避难 , 处罗把南朝汉人全都划归后隋所有 , 在萧皇后的主持下 , 后隋继续奉行隋朝正朔 , 按照隋朝原有官制设立百官 。
为了避免尴尬 , 处罗允准后隋定都于定襄城(今内蒙古和林格尔) , 以示独立之意 。 后隋极盛时 , 有部众近万人 。
因为其地与中原互不相接 , 处罗又对其毫无敌意 , 故而得以安然存在 。
处罗可汗又想南下攻取并州(今山西太原附近) , 好让杨政道正儿八经地居住在自家土地上 , 诸臣劝阻 , 处罗说:“我父失国 , 赖隋得立 , 此恩不可忘!"结果还未出兵处罗就病死了 , 这件事便没了下文 。
如果觉得处罗非常讲义气 , 那就错了 。 处罗这一系列行为 , 其实是突厥对唐政策的一种体现 。
李渊自太原起兵后 , 突厥就一直在北方小动作不断 , 时不时地派兵骚扰 , 或是唆使刘武周等人进攻河东 。
突厥事实上对中原一直怀有侵掠之意 。 立隋室遗孤为王 , 包括攻打并州给杨政道居住 , 都是突厥为南下中原找的借口 。
处罗死后 , 比较嚣张的颉利可汗上位了 。
这位可汗对南朝一贯不太友好 , 对唐朝用兵也往往不加遮掩 , 本来就只是个幌子的后隋政权 , 重要性难免就下降了许多 , 成了个真正的摆设 。
但萧皇后祖孙也因此在塞外优游岁月 , 与世无争地过了10年安定的生活 。 从这个角度讲 , 杨政道实在是隋朝皇室后代中最幸福的一位了 。
到了唐贞观四年(630年) , 唐太宗派名将李靖、李世勣等率兵消灭了东突厥 , 萧皇后和杨政道都被俘送至长安 。
此时隋朝已经灭亡十几年 , 唐太宗对前隋宗室也不再有什么戒心 , 他大方地封杨政道为员外散骑侍郎(没有职权的闲散官员) , 萧皇后则闲居于长安 , 直到贞观二十一年(647年) , 萧皇后以81岁高龄辞世 。
杨政道后来官做到尚衣奉御 , 为皇帝管理御用衣冠 , 是个品级不大、毫无职权的虚职 。
唐朝这样对待杨政道 , 也算得优容了 。 唐高宗永徽初年(650年) , 一生颠沛流离的杨政道病逝于长安 , 享年32岁 。
隋炀帝之后的傀儡皇帝 , 还有一位秦王杨浩 。 他是炀帝弟弟秦王杨俊的儿子 , 江都变乱中侥幸未死 , 一度被宇文化及立为天子 , 但旋及被废杀 , 事迹全无可叙 , 就不再多说了 。
- 胡惟庸被杀之后,大将蓝玉又被杀,明朝文武功臣诛杀殆尽
- 自称筑基后期修士被杀附身到我身上,醒来我便精通一手针灸神技
-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夏淑琴:一家7人被杀 望日方承认历史
- 王亚樵杀蒋救胡,因老蒋的一个低头动作而宣告失败
- 离奇的蝴蝶效应:窦太后情夫被杀,牵出凶手,导致罗马帝国灭亡
- 此人能力远不及隋炀帝,却过的比他还奢侈,纯靠运气开创一代盛世
- 隋朝二世而亡,不能全怪?隋炀帝?杨广,隋文帝至少负一半责任
- 关羽出兵北伐被杀,刘备猇亭失利,都是输在战役部署?
- 演义中宇文成都?杀死隋炀帝后气数已尽,遭遇瓦岗寨李密强烈阻击
- 隋炀帝?的末日,临死之前那几天他是怎么度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