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你了解唯才是举的九品中正制的弊端

曹操提出的唯才是举是一个非常急功近利的一种人才选拔政策 。 曹操提出这个唯才是举的口号之后 , 就对整个官员的选拔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 这个改革到他的儿子曹丕称帝的时候 , 就变成了一个国家制度 , 这个制度在我们的教科书 上把它叫做九品中正制 。 九品中正制改变了以前这个人才的评价 , 改变了以前完全由组织部门垄断的情况 , 要广泛地听取方方面面的意见 , 这就是改革的一个新的地方 。 听方方面面的意见又是根据什么来的呢?


带你了解唯才是举的九品中正制的弊端

带你了解唯才是举的九品中正制的弊端// //

我们又要往前说 , 说到汉朝的人才推举制度 , 那就是察举制 。 汉朝推行的是察举制 , 这个制度是按照政区 , 由政区的主要官员向朝廷去推荐人才 , 推荐四种人才 , 分别是:孝廉 , 茂才 , 察廉 , 光禄四行 。 通过一个选拔的机制 , 把这些人才选上来 。 朝廷也可以通过特设的科目来选拔人 , 这些科目不管是正常的四科还是察举 , 都有一个共同点 , 那就是考察一个人的品行 , 这是重中之重 。 我们可以从这四科的名称就可以看出 , 孝廉要的是孝和廉 , 察廉要的也是廉 , 这都是一个品行的考察 。 光禄四行分别考察一个人四个方面 , 敦厚 , 谦让 , 有行 , 质朴 , 这四条都是对人的品德的考察 。 所以汉朝选拔官员非常重视这个人的品德 , 因为他认为一个人都做不好 , 那做官就更糟糕了 , 那是祸国殃民的事情 。

考察一个人的品德 , 什么标准呢?儒家的标准 , 仁义礼智信 。 所以汉朝这一套人才选拔的机制维持下来到了东汉 。 东汉我们知道 , 政治腐败了 , 可是汉朝是一个非常强调儒家文化的时代 , 腐败一出现就不得了 。 很多正直的人都出来抨击 , 掀起了一股巨大的社会舆论 , 对官场是衣蛾很大的压力 , 而且民间对政治的谈论就直接对某个人 , 对这个官 , 我们称为月旦评 。 说一个官员品行不好 , 一被月旦评抨击了 , 他在官场就很难发展 。


带你了解唯才是举的九品中正制的弊端

带你了解唯才是举的九品中正制的弊端// //

曹操年轻的时候也是一个非常激昂的年轻人 , 也想要改革 , 所以也去迎合社会的风气 , 也找名士来评他 , 他找了当时最有名的名士许邵 。 可是徐邵看不上他 , 一是徐邵看不起曹操这个 , 二是看不起曹操的家世 。 可是曹操赖着不走 , 非要人家评 , 最后硬是抓到了许邵的一个什么把柄 , 许邵不得不给他做了一个评语“军清平之奸贼 , 乱世之英雄 。 ”这个评语明显不是一个好的评语 , 但是曹操很高兴 , 他求的就是要求得到许邵的评语 。 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到东汉这个时候这种人物点评蔚然成风 。

后来曹操自己掌权了 , 他就想把这个舆论的评价导进到人才选拔的机制里面来 。 这样子就需要除了官方评价以外 , 还有一个组织部门之外的一个评价 。 曹操想了一个办法 , 在中央到地方的州 , 分别设了大小中正这个官 , 中正官负责点评当地的人才 。 中正官不属于组织部门管 , 属于司徒府管 。 我们从表面上看曹操似乎对舆论有了一个妥协 , 实际上他比一般人更精 , 他把这个舆论接管过来了 , 只不过这个中正官是选当地的名士 。 这样子在不知不觉中就把民间的舆论的评价掌控过来 。

曹操自以为得计 , 其实事情往往聪明反被聪明误 。 这是第一个变化 , 第二个变化它把这个人对人的评价可以细分 , 更加精确 , 可以量化 。 所以它把人封成三大类 , 上中下三类 , 每一类里面再分出三个品级来 , 也再分上中下三个等级 。 所以每个人可以分到第一等是上上 , 第二等上中 , 上下 , 第二类里面中上 , 中中 , 中下 , 第三类下上 , 下中 , 下下 。 这就是九品 , 把人分成九品 。 九品和中正官结合 , 我们就称它为九品中正制 。 对人的点评得到的这个品 , 我们把它称为乡品 。


带你了解唯才是举的九品中正制的弊端

带你了解唯才是举的九品中正制的弊端// //

这两点就是曹操在选官制度上的一个重要的改革 , 就是在组织部门之外开辟了一个官方控制的人才评价机制 , 这既是大小中正的评价 。 大小中正点评一个人物 , 评那些方面呢?第一是家世背景 , 第二是品德 , 第三是才能 。 这三等分别评出来以后得出一个总分 , 就可以放到这九等里面去 。 得出这个总分就可以知道你适合不适合当官 , 你能当什么样的官 。 这就是一个新的评价机制 。 也就是说乡品成了以后官品的一个基础 。

曹操父子就是用这一套机制来选拔人 , 和汉代的察举制相比 , 导入了一个才能的评价 。 这就是曹操提出来的唯才是举 。 但是实行之后效果怎么样呢?

根据这个制度的设计 , 你要点评好人物 , 你首先就必须是一个乡品很高的人 , 很德高望重的人才能当中正官 。 可是地方上能够获得乡品很高的人 , 往往就是地方的名门大族 , 。 这样子点评的权力就落到了名门大族的手中去了 。 这个制度设计上面仿佛是十全十美 , 方方面面都做到了 , 但是实际上它的可操作性怎么样呢?我们一块一块来看 。


带你了解唯才是举的九品中正制的弊端

带你了解唯才是举的九品中正制的弊端// //

先说品德 , 品德是关乎一个人的声誉 , 他如果没有什么伤风败俗的事 , 你能随便说一个人品德不好吗?所以只要没有硬伤 , 品德基本上就能过得去 。 所以它的第一个环节一开始就落了一个空 。 所以看人只是看这个人是不是长得眉清目秀 , 顺眼不顺眼而已 , 但是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特点 , 聪明的往往狂傲 , 驽钝的卡着顺眼 , 善变的又没道德 。 所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 , 就看你怎么挑选 。

这个样子想 , 才能也是要打马虎眼的 。 他还没有当官 , 没有政绩 , 怎么评价他的才能呢?还不就是这一群人里面挑一个顺眼的出来 , 所以第二个环节的才能也很难评 , 实际上还是个空 。 第三个环节 , 家世 , 这个就好办了 。 你想 , 第一品谁该当 , 当然就是皇族 , 宰相 , 第二品就是副宰相 , 第三品就是部长 , 第四品副部长 。 以此类推 , 你敢有意见吗?所以最后就直接成了一个比家世 , 就是拼爹的制度了 。 曹操提出来的唯才是举 , 但是就在他的手里 , 这个湿度变成了一个纯粹按照家世来排次序的制度 , 把人才的通路都给窒息了 。


带你了解唯才是举的九品中正制的弊端

带你了解唯才是举的九品中正制的弊端// //

我们再把曹操的这一套制度仔细地理一理 , 中正一定要用当地人 , 不用当地人就对当地人不熟悉 。 所以说穿了 , 这个制度实际上就是一种推荐制 , 这就是最要命的 , 只要在没有严格的 , 公开的 , 公正的监督下面 , 推荐制就是最大的黑洞 。 曹操提出这个唯才是举又和这反道德结合在一起 , 他的求贤诏中公开提倡反道德 , 这两者一结合 , 这个制度实际上比汉朝的察举制还要坏的多 。

我们举个例子 , 汉朝察举制重在考察人品 , 所以很多人只能在人品上造假 。 你要举孝廉 , 父亲死了 , 我守墓一守就十几二十年 , 这样够孝廉的吧 , 受到表扬了 , 于是举孝廉他就举上来了 。 结果人家一看 , 到当地去调查 , 不对啊 , 他守孝期间竟然在墓道里面生了十几个孩子 。 所以人家就抨击他 , 说他虚伪 。 那他的问题还只是虚伪 , 仔细想想 , 到了曹操时代 , 他不但公开提倡要选拔道德有亏的人 , 那既然品德不重要 , 那就把坏事亮堂堂来做 。 这样一来 , 九品中正制这个人才选拔制度改来改去比不改还坏 , 于是大家群起而攻之 。


带你了解唯才是举的九品中正制的弊端

带你了解唯才是举的九品中正制的弊端// //

关于九品中正制就先写到这里 , 欢迎大家交流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