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维翰讲述:安维峻奏诛李鸿章之内幕

公元1894年12月28日一个静谧的寒夜 。 紫禁城 。

“咚咚咚 , 咚咚咚……”突然 , 鼓声阵作 。 这一阵紧过一阵的擂擂之声 , 击碎了紫禁城的寂静 , 也惊醒了沉睡中的光绪帝……


安维翰讲述:安维峻奏诛李鸿章之内幕

安维翰讲述:安维峻奏诛李鸿章之内幕// //

紫禁城

历史记载下了那一时刻——光绪二十年十二月初二的三更时分 。

击鼓者是一个叫安维峻的陇人 , 时任大清朝都察院福建道御史 。 莫非是他有什么极其重大的事要即刻上奏 , 或是朝廷之外发生什么不祥之事?不然 , 只是六品的安维峻岂能如此之大胆 , 竟敢冒杀头之罪来搅扰圣安?

“他(安维峻)三更击鼓上金殿就是要向光绪皇帝上奏一道请诛杀一人的奏疏!”公元2007年3月的一个清晨 , 安维峻的后嗣——已是耄耋之年的安维翰老人 , 坐在阳光暖暖的家里 , 缓缓地讲起了他的太爷爷安维峻的故事 。


安维翰讲述:安维峻奏诛李鸿章之内幕

安维翰讲述:安维峻奏诛李鸿章之内幕// //

2013年初安维翰在家中

知道他(安维峻)奏请光绪皇帝诛杀的那个人是谁吗?”尽管年过80 , 但是安维翰老人却是耳聪目明 , 精神矍铄 , 思维清晰 。 所以 , 说起他们家族中这位鼎鼎大名的老祖先的事 , 他犹如在讲述一件发生在昨天的事 , 一切都是那样的历历在目 。

“(是)李鸿章!”老人口中重重地吐出了三个字 , 仿佛这每一字有千斤重 。


安维翰讲述:安维峻奏诛李鸿章之内幕

安维翰讲述:安维峻奏诛李鸿章之内幕// //

李鸿章照片

李鸿章 , 在当时是何许人也?掌握军政和外交大权的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真可谓权倾一时啊!那么 , 安维峻——一个六品官员——为何还敢奏疏皇帝诛杀如此要人?安维峻上奏此疏后 , 个人命运又如何——是安还是危?

从爷爷口中听说过太爷爷安维峻的故事 , 并查阅了《清史稿》等诸多历史资料后 , 安维翰老人对自己崇敬的这位先人的故事可以说是了如指掌 , 也就是从他的口中 , 我们看到了那个不为人知的故事背后的真相 。

安维峻其人

(大凡听过评书的人都知道 , 说书人通常在讲一个故事之前 , 总是先说一说故事里的人物 。 所以 , 我们也就先听听关于安维峻其人 。 从秀才——贡生——进士——翰林 , 作为曾受到陕甘总督左宗棠赏识的安维峻 , 简单的8个字就概括出了其人生、仕途轨迹 。 )


安维翰讲述:安维峻奏诛李鸿章之内幕

安维翰讲述:安维峻奏诛李鸿章之内幕// //

安维峻七十岁照片

从血脉上来准确划分的话 , 安维峻是我曾祖父的亲兄弟 , 并且是他们兄弟几个中最小的 。 我们家是甘肃秦安县人 , 是个以耕读传家的大家庭 。

安维峻生于清朝咸丰四年(1854年) 。 据我爷爷讲 , 安维峻自幼就聪敏过人 , 5岁的时候就能识文断字 。 (长)大一些的时候 , 应考时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秀才 。 同治十二年(1873年)他在省城兰州考得“拔贡”(1875年光绪元年经清政府批准建成甘肃举院 。 甘肃举院是生员、贡生、监生、荫生等参加考试考取举人的场所 , 而清光绪前甘肃没有独立的举院 , 是和陕西合闱 , 即两省士子均去设在西安的陕西举院参加乡试 。 清同治十二年即1873年 , 陕甘总督左宗棠奏请甘肃乡试与陕西分闱 , 在省城兰州举行 。 ——采访人员注) 。 第二年 , 在京考中又得了个第一名拔贡 , 之后 , 充刑部七品小京官 。


安维翰讲述:安维峻奏诛李鸿章之内幕

安维翰讲述:安维峻奏诛李鸿章之内幕// //

位于今兰大二院的甘肃举院

补充一点 , 说一说什么是拔贡?贡生分好几种 , 其中一种就是拔贡 , 而拔贡就是指通过考试而成为贡生的 。

光绪十九年(即1893年)安维峻由七品升迁为六品 , 为都察院福建道御史 。

在升迁六品官之前 , 他将主要的精力用于讲学 , 曾经在陕甘书院讲过学 , 其中 , 在兰州的兰山书院也讲过一段时间的学 。 在《甘肃新通志》的编纂中 , 他是任总纂的 。

三更击鼓上奏“请诛疏”

(听说 , 在甘肃一带曾经流传过一个戏 , 戏名叫《晓峰骂殿》 。 其实 , 从戏名上就可以知道了 , 这个戏演的就是“安维峻三更击鼓上金殿的事” , 安维峻的字是晓峰 。 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关于文学作品与现实生活的不同 , 伟大领袖毛泽东早就给出了这样精辟的论断 。 而事实亦如此 , 在《晓峰骂殿》这部戏中 , 衍生并增添了一些情节——如在戏中 , 安维峻是抬着棺材“夜闯”金殿的 。 自然 , 这只是写戏的人为了制造出一种强烈的戏剧冲突而刻意添加的东西 , 真实故事中是没有的!)

安维峻在六品御史的官位上也只坐了14个月 , 怎么这么“短命”呢?都是因为那道“请诛”的奏疏的原故 。

客观地讲 , 安维峻一生最值得一提的 , 也是最著名的东西 , 就是包括《请诛李鸿章疏》在内的四卷《谏垣存稿》 。 《谏垣存稿》收存了安维峻在御史任上的奏疏一共65道 , 其中 , 直接上呈给光绪皇帝的就有63道 。 《请诛李鸿章疏》是最后一道 。


安维翰讲述:安维峻奏诛李鸿章之内幕

安维翰讲述:安维峻奏诛李鸿章之内幕// //

话说回来 , 那么 , 这道奏疏为什么又是在三更时分上呈的呢?

先交代一个背景前提 。 自从中日战争爆发后 , 清廷内部围绕主战与议和展开了激烈的帝后党争 。 我们学过历史的都知道 , 当时 , 光绪帝主战 , 慈禧太后主和 。 安维峻也是主战的 。

应该说 , 1894年12月28日这一天是安维峻一生中不平凡的一天 。 那日他在街上听到京都众人谈论着李鸿章勾结太监李莲英 , 运动慈禧太后明谕光绪皇帝议和说法后 , 忧心如焚 , 更是气愤难忍 , 立即回到公房 , 奋笔急书 , 于二鼓天的时候完成了这一道慷慨悲壮的《请诛李鸿章疏》 。 完成后 , 没有片刻的停留 , 直接就带奏疏奔向金殿……

奏疏惹怒慈禧太后

(据说 , 安维峻的这一道奏疏 , 不但让光绪皇帝睡意全无 , 更让随后就知道了此事的慈禧太后勃然大怒 , 更有甚者说 , 慈禧太后还为此给光绪皇帝拍了桌子 。 那么 , 《谏垣存稿》到底奏了些什么让“老佛爷”如此动怒?不过 , 与后来发生在安维峻身上的事情——在其前往贬官之地的一路上被刺客跟踪追杀的危险相比而言 , 这“太后拍桌子”还真算不上什么大事呀!)

先说句题外话 , 据有关方面的统计数字表明 , 《谏垣存稿》弹劾的大小臣僚 , 从朝廷大臣到地方疆臣督抚、学政、道员总计四十余人 。 其中亲王二人、军机大臣五人、总督四人 , 这些都是当时的当路大臣 。

说句实在话 , 有时候想一想 , 觉得我们的这个太爷爷可真是够胆大包天的啊!在他那种忠君报国的大勇精神的支撑下 , 他的笔下似乎就没有什么不敢写的了 , 竟然连一手遮天的慈禧太后都敢“骂” 。 他的奏疏中首先在历数了李鸿章之罪后 , 又公开斥责慈禧太后及李连英干预朝政之过 。 对此 , 他在奏疏中是这样说的:“皇太后既归政皇上矣 。 若犹遇事牵制 , 将何以上对祖宗 , 下对天下臣民 。 至李莲英是何人斯 , 敢干预朝廷乎?如果属实 , 律以祖宗法制 , 李连英岂复可容?”


安维翰讲述:安维峻奏诛李鸿章之内幕

安维翰讲述:安维峻奏诛李鸿章之内幕// //

安维峻《请诛李鸿章疏》

惹恼慈禧太后那可不就是杀头的罪?但是 , 安维峻没有被杀头 , 只是被贬官到张家口 。 难道是慈禧太后开恩了?不是!这全亏了光绪皇帝了 。 在看到安维峻的奏疏后 , 光绪皇帝知道这要是让太后知道后 , 肯定“饶”不了安维峻 , 而且还会让更多的主战派人士受到牵连 , 牢狱之灾都是小事 , 说不准就要开“杀戒” 。 于是光绪皇帝就以安维峻听凭传闻为借口 , 特事先处分 , “着即革职发往军台效力赎罪” 。

大刀王五当“保镖”

(按安维翰的说法是 , 虽然光绪皇帝的“特事先处分”救了安维峻 , 但是安维峻的命还要算是京师大侠、人称大刀王五给救的 , 如果没有王五一路上充当保护人 , 安维峻的命早就没了 。 所以 , 他说 , 王五才是安维峻真正的救命恩人 。 )


安维翰讲述:安维峻奏诛李鸿章之内幕

安维翰讲述:安维峻奏诛李鸿章之内幕// //

安维峻冒雪出塞图

在安维峻从京都奔往张家口的途中 , 一路上一直有一神秘人“尾随”其后进行暗中保护 , 这个人就是名震京师的大侠王五 。

别说 , 安维峻这一路上还真是不“安全” 。 事实上 , 自他从京师出发的那一刻 , 就被杀手跟上了 , 而且还是两个 。 听我爷爷说 , 就在安维峻一家快到张家口时 , 一天晚上 , 在他们歇脚的旅店里来了两个“生人” , 这两人到了旅店不是登记住宿 , 而是直奔安维峻的房间 。 那两人挑帘进门的那一刻 , 安维峻正在洗脚 。 因为是旅店 , 所以 , 不时有人穿梭来往 , 见此状况 , 那两“生人”旋即就转身离去了 。 不过 , 自那天之后 , 那两位生人再也没有露过面 。 后来 , 安维峻才听说 , 就在两位生人露面后的第二天 , 王五找到他们 , 不知说了什么 , 反正那两个人自此就“消失”了 。 为此 , 安维峻也就平平安安地抵达张家口 。 在这里一呆就是五年 。


安维翰讲述:安维峻奏诛李鸿章之内幕

安维翰讲述:安维峻奏诛李鸿章之内幕// //

大刀王五画像

(作为陇上名人 , 安维峻还有一个美称——陇上铁汉 , 其来由还有一点故事在里面 。 话说就在安维峻遭贬谪就要离开京师的时候 , 其在京的好友纷纷前来为其送行 。 友人中 , 一名叫志伯愚的都护特意亲手刻制了一枚印章相赠安维峻 , 印章上则刻有“陇上铁汉”四个铿锵大字 。 自此 , 陇上铁汉称誉不胫而走 。 在此 , 需闲缀几句絮语 , 所谓历史归历史 , 故事归故事 。 无论是安维峻 , 还是李鸿章、慈禧太后、李莲英等等 , 究其功过是非 , 应该是历史自有公断 。 至于写故事的我们 , 只想告诉更多的甘肃读者 , 不要忘记 , 在我们陇上大地还出过这样一个敢于“以命拼一疏”的忠勇人士 , 因他而骄傲的时候 , 更应以他为榜样 , 学习他的勇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