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特万之战:中华文化之契丹辽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的“激情碰撞”

导语:卡特万之战 , 又称卡特万战役 。 是公元1141年辽国皇族耶律大石 , 率领以契丹族为主力的中国北方各民族联军 , 同以塞尔柱帝国为首的西域穆斯林联军 , 在撒马尔罕(中亚历史名城 , 今属乌兹别克斯坦)以北的卡特万草原发生的大规模决战 。 此战是中亚史上的著名战役 , 耶律大石在此战中以少胜多 , 击败10万中亚联军 , 伊斯兰教第一次屈服于一个不信教的政权 。 卡特万之战后 , 塞尔柱帝国的势力退出河中地区 , 耶律大石建立的西辽帝国成为中亚霸主 。 卡特万之战 , 使西辽确立了在中亚穆斯林世界的统治 , 声名威震亚欧 。

中亚原霸主塞尔柱帝国的兴亡

在耶律大石带领契丹人西迁 , 建立西辽帝国以前 , 公元11-12世纪的中亚地区是由塞尔柱帝国统治的 。 塞尔柱帝国(1037—1194年)是11世纪塞尔柱突厥人在中、西亚地区建立的伊斯兰帝国 , 也称之为塞尔柱王朝 。 国人皆信奉伊斯兰教 。 帝国极盛时领土包括今伊朗、伊拉克、高加索、小亚细亚大部及叙利亚(包括巴勒斯坦)等地 。


卡特万之战:中华文化之契丹辽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的“激情碰撞”

卡特万之战:中华文化之契丹辽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的“激情碰撞”// //

塞尔柱帝国疆域

塞尔柱人原属于突厥乌古斯部落联盟(乌古斯叶护国)四大部族的一支 , 最开始是在中亚北部的大草原地区聚居 , 以其酋长塞尔柱克的名字命名 。

1040年 , 羽翼丰满的乌古斯人起而反抗伽兹尼王朝 , 并最终击败加兹尼王朝 , 建立了强大的塞尔柱帝国 。 紧接着 , 强大的塞尔柱骑兵一举征服了阿拉伯帝国统治下的波斯 。

1055年 , 塞尔柱的孙子图各鲁保(图格里勒·贝格)率领突厥人攻占阿拉伯帝国首都巴格达 , 虽然阿拉伯的哈里发(伊斯兰阿拉伯政权对元首的称谓)仍为伊斯兰教最高领袖 , 出现了阿拉伯帝国与塞尔柱帝国并存的局面 , 但大权却掌握在塞尔柱人手中 。 哈里发被迫封图各鲁保为苏丹 , 尊称为“东方和西方之王” 。


卡特万之战:中华文化之契丹辽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的“激情碰撞”

卡特万之战:中华文化之契丹辽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的“激情碰撞”// //

东方和西方之王

占领巴格达之后 , 塞尔柱人继续向小亚细亚、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红海东岸扩张 。 到11世纪末达于极盛 。 疆域东起印度兴都库什山 , 西达地中海 , 成为当时西亚和中亚地区的大帝国 。 到11、12世纪之交 , 塞尔柱帝国开始瓦解 。 十三世纪初 , 花剌子模人征服中亚和波斯大部 , 塞尔柱帝国解体 。

卡特万之战发生前的历史背景

就在塞尔柱逐渐衰弱、花剌子模日益强盛的时候 , 从遥远的东方来了一群新的征服者 , 他们是被金朝所灭的辽朝的残余势力 。 这帮征服者的首领叫做耶律大石 , 他是辽朝的宗室贵族(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八代孙) , 同时他还是一位汉化程度很深的契丹人 , 中过进士 , 还任过翰林 , 精通契丹文、汉文 。 且精于骑射 。


卡特万之战:中华文化之契丹辽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的“激情碰撞”

卡特万之战:中华文化之契丹辽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的“激情碰撞”// //

耶律大石

1124年(辽朝灭亡前一年) , 对辽天祚帝未能保卫领土深为不满的耶律大石脱离辽国 , 在漠北自立为王 , 辽国灭亡以后 , 率部西迁 , 1132年 , 耶律大石在叶密立(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额敏县)称“菊儿汗” , 西辽国正式建立 。

耶律大石及其部众大多都是不信教或者信奉佛教的 , 要在清一色伊斯兰世界里站稳脚跟是相当困难的 。 而此时作为中、西亚地区的霸主塞尔柱帝国 , 还控制着中亚的许多国家 , 如西喀喇汗王朝 , 花剌子模、哥疾宁王朝等 , 都是其附庸 。 耶律大石要想在西域稳固西辽的统治 , 就必须击败这些国家 , 因此 , 和塞尔柱王朝发生冲突就成为必然 。

公元1137年 , 在进攻金朝受挫 , 复国无望后的耶律大石决定向西发展 , 他率领西辽军进入费尔干纳盆地 , 与前来抵抗的西喀喇汗国军队会战于忽毡(今塔吉克斯坦列宁纳巴德) , 西喀喇汗国战败 , 可汗马赫穆德逃回撒马尔罕 , 耶律大石停止进兵 。 而西喀喇国可汗马赫穆德将战争失败的责任推卸给葛逻禄(突厥游牧部落)人 , 于是双方结怨 。


卡特万之战:中华文化之契丹辽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的“激情碰撞”

卡特万之战:中华文化之契丹辽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的“激情碰撞”// //

葛逻禄(突厥游牧部落)人

1141年春 , 西喀喇汗国与葛逻禄人爆发冲突 , 马赫穆德求援于塞尔柱帝国的苏丹桑扎儿(马赫穆德的舅舅) , 桑扎儿于是动员伊斯兰诸国参战 , 呼吁抵抗异教徒 , 保卫穆斯林 , 得到诸国响应 。 于是呼罗珊、西吉斯坦、伽色尼、马赞德兰、古尔等国的国王们带兵加入了塞尔柱帝国的联军 , 穆斯林大军接近10万人 。

1141年7月 , 桑扎儿率领穆斯林联军渡过阿姆河 , 进入中亚河中地区(中亚锡尔河和阿姆河流域以及泽拉夫尚河流域 , 包括今乌兹别克斯坦全境和哈萨克斯坦西南部) , 向葛逻禄人进攻 , 葛逻禄人急忙派使者向西辽耶律大石求救 。

耶律大石于是写信为葛罗禄人求情 , 而骄狂的桑扎儿并不接受调解 , 并且回信要耶律大石信奉伊斯兰教 , 并威胁他:若不改宗教 , 将率大军将尔消灭 。 为了显示自己军队的强大 , 桑扎儿在信中夸张的说:“他们甚至能用弓箭把头发射断 。 ”


卡特万之战:中华文化之契丹辽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的“激情碰撞”

卡特万之战:中华文化之契丹辽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的“激情碰撞”// //

穆斯林联军

耶律大石见到信后 , 命令手下抓住使者 , 再递给他一根针 , 要他扎断自己的一根胡须 , 使者无论如何做不到 。 耶律大石就说:“你用针尚且无法扎断自己的胡须 , 你的同伙安能用箭射断头发?”于是 , 耶律大石集结军队(他的军队里有突厥人、契丹人、汉人) , 准备迎战 。

大战爆发 , 霸主易位

公元1141年9月9日 , 两军在在撒马尔罕以北的卡特万草原遭遇 。

关于这场战争 , 《辽史》记载:“两军相望二里许 。 (耶律大石)谕将士曰:‘彼军虽多而无谋 , 攻之 , 则首尾不救 , 我师必胜 。 ’遣六院司大王萧斡里剌、招讨副使耶律松山等将兵二千五攻其右 , 枢密副使萧剌阿不、招讨副使耶律术薛等将兵二千五攻其左 , 自以众攻其中 。 三军俱进 , 忽儿珊大败 , 僵尸数十里 。 ”


卡特万之战:中华文化之契丹辽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的“激情碰撞”

卡特万之战:中华文化之契丹辽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的“激情碰撞”// //

桀骜不驯的契丹人

战前 , 耶律大石把军队分为左中右三军 , 大石自领中军 , 而对面的穆斯林联军同样的分为左中右三军 , 左翼由西吉斯坦国王指挥 , 右翼则由桑扎儿手下大将库吉马指挥 , 桑扎儿自领中军 。 史料中关于西辽军的具体人数没有记载 , 《辽史》中仅记载其左右两翼各为2500人 , 其中军人数不详 , 另外还有数目不详的葛逻禄人作为辅助性部队 。 但是参考左右翼人数 , 其总的军队人数应该是少于穆斯林联军的 。

虽然敌强我弱 , 然而久经战阵的耶律大石并没有慌张 , 反而鼓励将士们说:“你别看他们人多 , 都是有勇无谋的乌合之众 , 咱们现在冲杀过去 , 他们必然首尾不能兼顾 , 我军必胜 。 ”

于是 , 战争的结果果真如耶律大石所说 , 在西辽军队的勇猛冲杀下 , 穆斯林联军大败 , “僵尸数十里 。 ”联军死亡人数达30000人 。


卡特万之战:中华文化之契丹辽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的“激情碰撞”

卡特万之战:中华文化之契丹辽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的“激情碰撞”// //

联军惨败

据阿拉伯史家伊本.阿西尔记载:“两军大战 , 回教徒之军大败 , 桑扎儿只身而遁 。 其妻阿儿思兰汗之女也 , 为敌所擒 。 其他酋长将领被擒者甚多” 。 参战的许多高级权贵人物甚至是桑扎儿的妻子(喀喇汗王朝的公主 , 阿儿思兰汗之女)都被俘虏 。 最终桑扎儿和马赫穆德放弃了河中地区 , 逃亡呾蜜[dá mì](西域古国名 , 位于今天的乌兹别克斯坦南部地区) 。

卡特万之战的影响

卡特万之战的影响是巨大的 , 其对中亚历史的发展以及中西方文化的交流都具有积极地推动作用 , 主要地影响有以下几点:

一、西辽威震亚欧 , 确立了中亚霸主的地位

此次会战使契丹之名威震西域 , 扬名亚欧大陆 , “契丹”一词成为中、西亚地区人民对中国的专用名称 。 而此战过后 , 西辽帝国在中亚地区的统治也彻底稳固 , 确立了其在中亚地区的霸主地位 。

战前 , 耶律大石已经占领了东喀喇汗国、高昌回鹘等地 , 但也仅仅是在中亚地区有了落地的地方 。 战后 , 曾是中亚霸主的塞尔柱王朝一蹶不振 , 势力日渐衰落 。 在击败塞尔柱人以后 , 西辽随即对花剌子模也发起了进攻 , 很多花剌子模人惨遭屠戮 , 财产被劫掠 。 花剌子模的首领阿即思不得不向西辽纳贡称臣 , 每年向西辽缴纳三万金第纳尔(一种金币) , 实物税还在其外 。 而西喀喇汗国以及布哈拉等国也相继成为西辽的藩属 。


卡特万之战:中华文化之契丹辽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的“激情碰撞”

卡特万之战:中华文化之契丹辽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的“激情碰撞”// //

金第纳尔

至此 , 西辽完全征服了中亚各国 。 其疆域东接西夏及蒙古的克烈、乃蛮二部 , 北到叶密立和巴尔喀什湖 。 西面以阿姆河为界 , 南面则包括了和田地区 。 其疆域远远超过了四个世纪前的唐朝安西都护府的实际控制线 。


卡特万之战:中华文化之契丹辽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的“激情碰撞”

卡特万之战:中华文化之契丹辽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的“激情碰撞”// //

威震中亚的西辽帝国

从此 , 西辽开始威冠中亚 , 而“葛尔汗”耶律大石则成为“统治突厥斯坦和河中的所有各国和地区 , 拥有大量军队武装 , 人民的伟大君主” , 完全确立了其在中亚地区的统治 。

二、出现了“长老王.约翰”的传说

以耶律大石为首的西辽军队在伊斯兰教的东方大败塞尔柱突厥桑扎儿汗的穆斯林联军 , 消息传到了正在同穆斯林(也是塞尔柱突厥人)争夺圣城耶路撒冷的十字军耳中 。 当时十字军在地中海沿岸所占的领土正在被夺回 , 听到这个消息的十字军备受鼓舞 , 并幻想东西方联合起来夹攻穆斯林 。


卡特万之战:中华文化之契丹辽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的“激情碰撞”

卡特万之战:中华文化之契丹辽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的“激情碰撞”// //

十字军东征

而且在当时的欧洲还盛传在亚洲有一位信奉基督教的长老王.约翰击败了穆斯林 , 并准备西征帮助十字军 , 从而引出了具有传奇色彩、长传不衰的“长老王.约翰”的传说 , 在中世纪的欧洲产生了长远的影响 。 连教皇亚历山大三世也于1177年写信给他 , 请求帮助十字军 。 甚至西欧的葡萄牙在15世纪开辟新航路时 , 其目的之一就是和传说中的“长老王.约翰”王国结盟 。

三、促进了中亚地区宗教、文化的交流及变革

卡特万之战后 , 作为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契丹辽文化 , 在耶律大石及其继承者的强有力政权的支持和倡导下 , 开始主动地、大规模地、有组织有系统地西传 。 包括国家组织形式、经济技术、建筑艺术 , 以及语言文字、文学作品、服饰等 。 开始全方位、多层次的在中亚地区落地生根 , 发扬光大 。

耶律大石不像中世纪的基督教徒和伊斯兰教徒那样 , 在自己的征服地区实行强制性的宗教同化和宗教歧视政策 , 而是继承了辽代“因俗而治”的政策 。 允许不同的文化共同存在和发展 , 允许信仰自由 。 只有作为统治者的契丹族则维持着自己的传统 , 以表示自己是大辽帝国的继承者 。

卡特万之战后 , 耶律大石一改喀喇汗王朝定伊斯兰教为国教 , 视其他教派为异端的政策 , 允许各种宗教在帝国境内自由信仰和传播 。 于是被打压的基督教、佛教、摩尼教、犹太教又活跃起来 。 这也迫使失去独尊地位的伊斯兰教开始变革 。


卡特万之战:中华文化之契丹辽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的“激情碰撞”

卡特万之战:中华文化之契丹辽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的“激情碰撞”// //

穆斯林

伊斯兰教为适应当时的具体情况 , 主动吸收当地突厥人的信仰和宗教仪式 , 简化了自己的仪式 , 用流行的突厥语在当地传教 。 通过“突厥化” , 伊斯兰教又焕发了新的活力 。 而这在伊斯兰教发展和向东传播过程中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 。

结语:卡特万之战是中西方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 , 对推动中西方文化交流产生了积极地推动作用 。 正如法国籍伊朗学者阿里.玛扎海里在《丝绸之路》一书中之处的那样:“在中世纪中期 , 一名多少懂一点汉语的波斯普通商人是怎样把汉语中的修辞、谜语、谚语 , 当然还有中国乐曲从北京带到了君士坦丁堡 。 在中世纪 , 中国文化从东向西缓慢地取代了希腊文化 。 中国文化形成了我们(波斯——引者注)文化的基础 。 ”而事实也是如此 , 卡特万之战后 , 在西辽统治中亚的这段时间里 , 中华文化西传产生了第一个高潮 , 而蒙元时期则是最高潮 , 当然这就是后话了 。

参考文献:

《辽史》

《中亚通史》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我是柚子爱历史 , 关注我 , 带你一起了解更多历史趣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