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让梨酿成的大祸

“融四岁 , 能让梨”的故事相信大家并不陌生 , 自小受到的教育中 , 我们只看到了小孔融谦虚礼让、友爱兄长的一面;只看到了“兄则友 , 弟则恭”的家庭和睦的场景 。 然而真实的孔融是什么样子的呢?

让梨成名

先让我们从最初记载这个故事的《世说新语笺疏》来还原当时的场景 , “孔融 , 字文举 , 鲁国人 , 孔子二十世孙也 。 高祖父尚 , 钜鹿太守 。 父宙 , 泰山都尉 。 ”融别传曰:融四岁 , 与兄食梨 , 辄引小者 。 人问其故 。 答曰:“小儿 , 法当取小者 。 ”

意思是说:孔融 , 字文举 , 东汉时期山东曲阜人 , 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出生世家) 。 高祖父孔尚 , 曾担任钜鹿太守 。 父亲孔宙 , 任泰山都尉一职(世代为官) 。 在孔融四岁那年的某一天 , 恰好是他祖父六十大寿 , 家中来客很多 。 有一盘香梨放在寿台上面 , 父亲叫孔融把它分给兄弟们 , 孔融按照长幼次序来分 , 每个人都分到了一份 , 只留给自己最小的 。 人们问他原因 , 他回答说:“我是最小的 , 按理应该拿最小的梨 , 大梨该给哥哥们 。 ”父亲听后十分惊喜 , 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 孔融说:“因为弟弟比我小 , 所以我也应该让着他 。 ”

宗族的人认为这个孩子十分奇特 , 小小年纪已经如此懂事 , 将来必堪宗族大任 。 因此 , 出生士族世家的孔融 , 小小年纪 , 名声已经响彻整个大汉 , 殊不知祸根却从此时深种 。


孔融:让梨酿成的大祸

孔融:让梨酿成的大祸// //

孔融:大梨都给哥哥们了 , 父亲母亲会夸赞我么?

小时了了

转眼间 , 孔融10岁了 。 这一年他随父亲到达京城洛阳 。 当时 , 名士李膺在洛阳任职 , 如果不是名士或者他的亲戚 , 门人一般不通报 。 孔融想看看李膺是个什么样的人 , 就登门拜访 。 他对门人说: “我是李君的亲戚 。 ” 守门人通报后 , 李膺接见了他 。 李膺问他说:“请问你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呢?” 孔融回答道:“从前我的祖先孔子和你家的祖先老子有师资之尊(孔子曾向老子请教过关于周礼的问题) , 因此 , 我和你也是世交呀!”

当时很多宾客都在场 , 对孔融的回答十分惊奇 。 后来太中大夫陈韪来到李膺府第 , 宾客把这件事告诉他 , 陈韪却不以为然地说:“小时候聪明长大后就不一定聪明 。 ”孔融立即反驳道:“那么您小时候一定很聪明吧 。 ”陈韪无话可说 。 李膺大笑 , 说:“你这么聪明将来肯定能成大器 。 ”

李膺哪里知道自己只猜对了开头 , 并未猜中结尾 。 没想到陈韪一句“小时了了 , 大未必佳”一语成谶 。


孔融:让梨酿成的大祸

孔融:让梨酿成的大祸// //

李膺:唉 , 都怪我看走了眼

一门争义

在孔融16岁的某一天 , 他哥哥孔褒的好友 , 名士张俭 , 因政治斗争 , 被州郡追讨 , 逃到孔褒家里 。 恰巧孔褒不在 , 时孔融年仅十六岁 。 孔融看到张俭窘迫的样子 , 对张俭说:“哥哥虽然在外未归 , 我难道不能作为您的东道主吗?”因此留张俭住在自己家 。

后来事情泄漏 , 孔褒、孔融被逮捕入狱 。 郡县不知他们二人是谁获罪 。 孔融说:“收容匿藏张俭的是我 , 有罪归我 。 ”孔褒说:“张俭来找我 , 不是弟弟的罪过 , 罪在我 , 我心甘情愿 。 ”官吏问他们的母亲 , 母亲说:“年长的人承担家事 , 罪责在我 。 ”一门都争着赴死 , 郡县迟疑不能决断 , 于是向朝廷请示 , 诏书最后定了孔褒的罪 , 孔融因此事而闻名 。

也许孔融对哥哥是真爱 , 但这“爱”却间接害死了哥哥 , 自己反而收获了名气 。


孔融:让梨酿成的大祸

孔融:让梨酿成的大祸// //

孔褒:唉 , 弟弟年幼无知呀!

为官仕途 , 屡怼上级

渐渐成年的孔融慢慢踏上他的仕途 , 开始郡县以礼策命 , 他却置之不理 。 直到31岁 , 做了四代连续位列三公的司徒杨赐掾属 , 一天权臣何进升任大将军 , 孔融被杨赐派去祝贺 , 因门人未及时通报 , 孔融负气离去 , 随后从杨赐那里引罪自责而去 。 这是孔融第一次怼上级 。 这时 , 他自负名气 , 傲娇自大的一面开始慢慢显露 。

之后 , 何进因孔融有盛名 , 不得不对他以礼相待 。 于是孔融又被为征辟大将军掾属 , 升为高第 , 再迁任侍御史 , 再后又因为与上司御史中丞赵舍不和 , 托病归家 。 这是他第二次怼上级 。

不久 , 孔融被征为司空掾属 , 很快又转为虎贲中郎将 。 正逢董卓总览朝政 , 想废掉汉少帝刘辩 , 孔融与董卓争辩 , 言辞激烈 , 意要匡正汉室 。 这是他第三次怼上级 。

随后被董卓下放到暴军猖獗的北海国 , 出任北海相 。 此间因讨伐黄巾军张饶战败 , 而转保朱虚县 。 六年后兼任青州刺史 , 建安元年 , 孔融43岁时 , 袁谭(袁绍的长子)开始攻打北海 , 双方战斗自春至夏 , 战士仅剩数百人 , 流矢像雨一样射来 , 城内已经短兵相接 , 而孔融却仍在凭几读书 , 谈笑自若 。 等到夜晚城陷 , 他才在士兵的掩护下逃奔山东(太行山以东) , 导致自己的妻儿都被袁谭俘虏杀害 。 “让梨”的恶果渐渐长成……

悲惨结局

同一年 , 汉献帝迁都许昌 ,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局势已成 。 孔融出任将作大匠 。 开启了他对上级曹操的最终一怼 。

当时 , 东汉由于法制不立 , 造成豪强横行无忌 。 曹操主张用严刑峻法来惩治豪强 , 提出恢复被汉文帝废除的肉刑 , 孔融却说:赵高挨了刀 , 照样整垮了秦朝;英布刺了面 , 照样犯上作乱 。 忠诚如自戕以劝谏的鬻拳 , 诚信如进献美玉的汴河 , 智慧如大破庞涓的孙膑 , 才情如写作《史记》的司马迁 , 一旦受刑 , 死了也为人耻笑 。 最终朝廷认为孔融的建议很好 , 最终没恢复 。


孔融:让梨酿成的大祸

孔融:让梨酿成的大祸// //

曹操:我忍着 , 先让你再蹦跶一段时间 。

又过了一段时间 , 曹操进攻邺城 , 袁绍家的妇人女子多被掳掠 。 曹操的儿子曹丕私自娶了袁熙的妻子甄氏 。 孔融写信讽刺曹操 , 说:“武王伐纣 , 把妲己赏赐给周公 。 ”曹操不明白 , 后来问孔融这出于何经何典 。 孔融答说:“按现在的事情量一量 , 想当然而已 。 ”


孔融:让梨酿成的大祸

孔融:让梨酿成的大祸// //

曹操:孔融你存心跟我过不去是吧?

偏偏孔融还不自知 , 交了个忘年交 , 名祢衡 。 《后汉书 , 祢衡传》中这样记载:“衡始弱冠 , 而融年不惑 , 遂与为交友 。 ”孔融深爱他的才华 , 把他推荐给曹操 , 于是就有了“祢衡裸舞击鼓”的典故 , 没错 , 是真的在曹操大宴宾客时裸舞 。


孔融:让梨酿成的大祸

孔融:让梨酿成的大祸// //

祢衡:裸舞算什么 , 一副没见过世面的样子

光裸舞还不算 , 还对曹操破口大骂 , 但曹操碍于祢衡虚名 , 不能对他怎样 , 便把祢衡送到了刘表那里 。 渐渐孔融与曹操的关系已势同水火 。


孔融:让梨酿成的大祸

孔融:让梨酿成的大祸// //

曹操:果然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 你孔融是什么样的人就会交什么样的朋友 。

建安十二年(207年) , 曹操北讨乌桓 , 孔融又讥笑他说:“大将军(曹操)远征 , 萧条海外 , 从前肃慎不进贡木苦矢 , 丁零偷盗苏武的牛羊 , 可以一并讨伐啊!”当时 , 饥荒战乱 , 粮食紧缺 , 曹操上表请禁酒 , 以存留更多的粮食 , 孔融多次写信给曹操 , 认为不要禁酒 , 而且言词之中多为傲慢无礼 。


孔融:让梨酿成的大祸

孔融:让梨酿成的大祸// //

曹操:小样你等着 。

随着孔融与曹操之间的矛盾不断升级 , 曹操忍无可忍 , 建安十三年(208) , 孔融56岁那一年 , 授意其幕僚郗虑等人 , 罗织罪名 , 处死了孔融全家 。 就这样 , 孔融不断开启的怼人模式葬送了自己的全家 。

回归少年最初的模样

看到这里大家不免唏嘘 , 为什么幼时如此聪慧的少年 , 长大成人后却志大才疏 , 一事无成?


孔融:让梨酿成的大祸

孔融:让梨酿成的大祸// //

哥哥 , 你吃大梨

先是无知的私藏张俭 , 害死自己的同胞哥哥 。 后又错误的预估战争的形式 , 导致自己的妻儿被掳杀害 , 自己反倒在那里端着一副斯文儒雅之姿 , 凭几读书 , 没有军事才干也就罢了 , 偏偏自己的妻儿也无法照顾好 。

这还不算 , 为官数载 , 我们可以看到在他的履历中 , 没有对哪一个上级是忠诚和由衷认可的 , 不是引罪自责而去 , 就是托病归家 。 要么就是看不清乱世的局势 , 先是怼董卓 , 后又怼曹操 , 最终葬送了自己全家 。 处处彰显着自己的傲视权贵、狂放不羁 , 虽有盛名 , 却自负才气秉性 , 最终一事无成 。

那么是什么让他养成了这样心高气傲、自负才气的秉性呢?我要说是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引导 。

四岁那年的一次让梨 , 纵然谦虚礼让的品德值得我们学习 , 但父母却忽视了让梨背后真正的原因 , 并给予他正确的引导 。 也许幼年的孔融并非甘愿让梨 , 许是忌怕哥哥们 , 也或许是要想引起父母的注意和爱护 。 (现在的孩子也一样 , 他会做出很多小动作 , 来引起你的注意和关心)

不管是怎样 , 最终让梨成功的引起了宗族和父母的注意 , 并对他褒奖有加 , 却没有洞察小孔融让梨的本意 , 并告诉他让梨固然是好的品行 , 父母由衷的为你让大梨给哥哥们的行为感到欣慰 , 但父母更希望你能脚踏实地 , 充实自己的学识和本领才干 , 而不要一味沉浸在别人的夸赞中沾沾自喜 , 并以引起别人的注意和夸赞为做事的动机和本意 。

这样也许就没有了孔融后来:“父之于子 , 当有何亲?论其本意 , 实为情欲发耳 。 子之于母 , 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缻中 , 出则离矣”这样大逆不道 , 引人侧目的言论了;(父与子 , 有什么恩呢?论其本义 , 不过当时情欲发作而已;子与母 , 又有什么爱呢?就像一件东西暂时寄放在瓦罐里 , 倒出来后就什么关系都没有了 。 )也许也就没有了在北海被兵临城下 , 他枉顾妻儿 , 在那里凭几读书的一幕;也许就更不会有他一次次讥讽曹操而导致的诛家之祸了 。

四岁让梨固然成就了一桩美谈 , 但最终酿成葬送了孩子一生的大祸却也足以让父母们引以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