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都江堰治水,四川人还感激他作出的另一贡献


除了都江堰治水,四川人还感激他作出的另一贡献

除了都江堰治水 , 四川人还感激他作出的另一贡献// //

说到李冰 , 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他在成都建造的都江堰 。 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卧在蜀中 , 滋养着川西平原 , 使成都成为“水旱从人 , 不知饥谨”的“天府之国” 。 除了为成都人民解决水患 , 李冰更大的功绩是给成都人民带来了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东西——盐 。


除了都江堰治水,四川人还感激他作出的另一贡献

除了都江堰治水 , 四川人还感激他作出的另一贡献// //

四川人吃什么盐

早在仰韶文化时期 , 古代中国人就学会了用盐 。 传说胶东半岛有人名夙沙氏 , 无意中发现煮干海水后锅内残留的颗粒带有咸味 , 开启了中国人使用盐的历史 。 福建省还出土过公元3000年左右的煮盐器具 。

沿海的地区可以通过煮、晒海水得到海盐 , 那身处内陆地区的四川地区要怎么得到盐呢?中学历史书上说四川人吃井盐 。 那又是谁开发了井盐?井盐在汉代才开始大规模开发 , 在汉代之前的四川人又是吃什么盐呢?

《舆地纪胜》里面记载了一个故事 , 解答了第二个问题 。 很早以前 , 巴蜀之地有一个名叫梅泽的猎人 。 在打猎的路上又渴又累 , 看到一个山洞 , 洞中有泉水 , 就迫不及待地捧起来喝了一口 , 发现这水味咸微苦 。 他索性就地休息 , 生火做饭时无意间发现锅底有结晶 , 食物更美味 , 是四川最早有记录的产盐记录 。 后来人们在这里架锅煮盐 , 将这个盐泉取名“白鹿盐泉” , 山洞称宝源洞 。 因此而形成的盐镇 , 就是现在的宁厂古镇 。

在周朝就开始制盐的宁厂古镇 , 一年大概产量在1.6万吨 , 是四川重要的产盐地 , 有“一泉流白玉 , 万里走黄金”的说法 。

春秋战国时期发现的盐泉主要集中在巴国 , 秦灭巴国时 , 巴东的盐泉被楚国占据 , 造成用盐紧张 。 当时的秦国郡守张若因此多次攻打楚国 , 意图夺回盐泉 。 但即使夺得盐泉 , 产量无法满足需求 , 大量的盐都是从江浙一带的沿海城市溯江内运 。 所以才有“蜀麻吴盐自古通”的说法 。

可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 大部分地方运输全靠肩挑人扛 , 供应量少自然催生了高企的盐价 。 老百姓只能选择岩盐 。 岩盐又叫石盐 , 是带有咸味的矿石 。 一般浸在水中会有咸味析出 , 再煮干水分就能得到岩盐(“有咸石 , 煎之成盐”) 。 现在我们吃的玫瑰盐、黑盐都是这个类型 。


除了都江堰治水,四川人还感激他作出的另一贡献

除了都江堰治水 , 四川人还感激他作出的另一贡献// //

井盐是谁发现的?

解决了井盐之前四川的用盐问题 , 就该解决谁开发了井盐的问题了 。 东晋时期的史学家常璩在其所著《华阳国志》中记载 , “冰又识齐水脉 , 穿广都盐井、诸陂池 。 蜀于是有养生之饶焉 。 ”《水经注》也说“江水东以广都县 , 李冰识察水脉 , 穿凿盐井” 。 这里的“冰”和“李冰” , 都是我们熟知的都江堰的建造者——秦郡守李冰 。

秦昭襄王三十一年李冰驻守巴蜀 , 主持建造了世界级水利工程都江堰 。 在建设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等水利设施的过程中 , 他还很注意疏通岷山和周边的河道 。

有一次 , 他组织乐山青衣江的现场考察 , 看到江水转弯处有一大片石滩 , 阻碍河水通畅 。 又听百姓说这片石滩上时有咸水析出 , 随江水倒灌时流入江边的良田 , 导致禾苗尽毁 , 良田全部化为盐碱地 。

李冰听罢立即着手清理石滩 , 疏通河道 , 河水不再回流倒灌 , 护住了一方良田 。 在乐山青衣江发现盐溉地的事让他陷入思考:此处有盐泉 , 是不是这附近也有盐泉水脉可以利用呢?

受到这事的启发 , 李冰立即着手在成都周边寻找盐泉 。 由于记载较少 , 我们现在已经无法准确得知李冰是怎么发现卤水脉的 , 但根据专家考证 , 我们可以大致推断当时使用的方法 。

因为制盐用的卤水和淡水在地层中不同深度 , 凿井时通常上半程出淡水 , 再向下打到下半程才是卤水 。 所以李冰应用是先找淡水水脉 , 再结合动物行为判断深层是否存在卤水 。 比如民间传说黄蚂蚁多的地方是淡水 , 黑蚂蚁多的地方是咸水;乐山青衣江的盐溉地 , 是野猪、麋、鹿、猿猴等动物周期性会去饮水的地方;或者在兴修水利过程中发现水井中淡水苦涩等等来判断低下卤水的储藏位置 。


除了都江堰治水,四川人还感激他作出的另一贡献

除了都江堰治水 , 四川人还感激他作出的另一贡献// //

根据这些判断方法 , 李冰大概选定了双流县的位置 , 开挖了最早的四川盐井——广都盐井 。

广都盐井 , 全靠人力开挖 , 因而井口大 , 井深浅 , 方便工人作业 。 广都盐井中的代表是陵井 , 先是挖开直径3米多的大口 , 再用挖水井的方法向下挖掘 , 挖到三丈有余(10米左右) , 已经有淡水析出 , 却没有咸味 。

李冰要找的卤水脉络在淡水层之下 , 还需要向深层开挖 。 在水井中再打井 , 难度增加了不止一点点 , 不仅要解决析出淡水的排水问题 , 还要防止井内塌方 。

最后工匠们先想办法排干井内淡水 , 用竹子沿井壁四面锁叠 , 再层层垒到井口 。 又在竹子与井壁之间铺篱笆 , 填粘土 。 相当于现在为防塌方使用钢筋水泥加固的方法 , 整体加固井壁 , 向下又挖了20米左右 , 终于发现卤水 。

陵井作为广都盐井的代表 , 出盐量大 , 开采到1000多年后的唐代时 , 陵井已经达到“纵广三十丈 , 深八十余丈”的规模 , 差不多直径100米 , 深270米左右 , 仍在源源不断为四川人民提供井盐 。

李冰在开凿广都盐井后 , 又发现了蒲江盐井、什邡盐井 , 解决了四川用盐靠吴地供应的历史 。

依靠李冰识察水脉 , 穿凿盐井 , 巴蜀人民终于实现了用盐自足 。 到清朝更是开启了两次大规模的“川盐济楚” , 这就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

作者:陈小二

版权声明:本文由「鱼羊秘史」原创制作 , 并享有版权 。 未经授权 , 不得转载 , 欢迎转发朋友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