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聚奎:单独补授开国上将军衔,长征路上的“第一师长”,手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作为遗产分给子女
文/苏振兰 夏明星
李聚奎:单独补授开国上将军衔 , 长征路上的“第一师长” , 手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作为遗产分给子女// //
1995年6月25日 , 开国上将李聚奎溘然长逝 。 在纪念文章《功高德亦高 楷模昭后人——深切悼念李聚奎同志》中 , 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张震深情地写道:“噩耗传来 , 我们悲痛的心情久久不能平抑 。 李聚奎同志是参加‘平江起义’的老战士中最后离开我们的一位 。 他的一生 , 经历了中国革命的各个重要历史时期 , 经受了战争年代血与火的洗礼和和平建设时期的严峻考验 , 为人民的解放和国家、军队的建设事业创下了不朽的功绩 。 ”
一、李聚奎入选红一军团第一师师长 , 林彪致电中央军委表示感谢
1933年6月 , 按照组建大师大团原则 , 红军总部决定由军团直辖各师 , 原红3军的红7师、红9师合编为红一军团第1师 。 红一军团第1师 , 意味着将成为中央红军的先锋劲旅 , 谁来当一师之长呢?红军总司令朱德、总政委周恩来踌躇难决:红一军团军团长林彪眼光很高 , 一般人他是不会满意的 。 这时 , 彭德怀报来一个人名:李聚奎 。
朱、周一见人名 , 顿时展开愁眉 , 异口同声地说:红1师师长就是此人 。
李聚奎 , 1904 年 12 月 31日出生于湖南安化兰田(今属涟源)西坪村一个农民家庭 , 7岁就开始读书 , 在开国上将中算得上小知识分子 。 1926年9月 , 他参加了国民革命军第8军工兵营(后编入湖南独立第5师) , 在唐生智部任士兵、班长 , 参加了波澜壮阔的北伐战争 。
1928年7月 , 当中国革命处于低潮时期 , 李聚奎在湖南独立第5师1团团长彭德怀等许多共产党人的影响下 , 毅然参加了彭德怀领导的平江起义 。 在他参加的第一次党小组会上 , 就坚定地表示:“我这一辈子跟党是跟定了 , 党让我干什么 , 我就干什么!”从此 , 无论多么艰难困苦 , 他都以自己的行动实践着对党的誓言 。 从红5军班长、排长、中队长(连长)到大队长(营长) , 他一直在彭德怀帐下听令 , 参加了攻打文家市、长沙、演陂桥等战斗 。 1928年 12月 , 在军长彭德怀、党代表滕代远统一指挥下 , 红5军进军井冈山 , 与毛泽东、朱德领导的红4军在宁冈会师 。 初上井冈山 , 朱德给红5军官兵训话:“当红军要有三条 , 一不要钱 , 二不要命 , 三不要家 , 有这三条才能当好红军 。 ”朱德讲话的中心意思 , 是干革命要牺牲个人的一切 , 包括生命在内 , 赤条条枪林弹雨来去无牵挂 。 李聚奎始终牢记着朱德的训话 。
李聚奎:单独补授开国上将军衔 , 长征路上的“第一师长” , 手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作为遗产分给子女// //
1929年1月中旬 , 红4军前委、中共湘赣边特委以及红4军、红5军军委在宁冈柏露村召开联席会议 , 决定红5军和王佐部队留守井冈山 , 担负钳制湘赣敌军的艰巨任务;红4军主力向赣南、闽西进军 , 跳出外线作战 。 李聚奎参加了井冈山保卫战战斗 , 率部与敌激战4昼夜 , 终因兵力众寡悬殊 , 彭德怀决定撤离井冈山 , 转战湘鄂赣 。
1930年1月 , 黄公略任军长、陈毅任政委的红6军成立 , 下辖第1、第2、第3三个纵队 , 李聚奎调任第3纵队纵队长 , 期间“身先士卒 , 冲锋陷阵 , 以袭击、阻击、游击战法打击敌人” , 是黄公略、陈毅的爱将 。
1930年6月 , 红6军归红一军团建制并改称红3军 , 不久下辖各纵队也改称红7师、红8师、红9师 , 李聚奎历任红9师27团团长、红8师师长、红7师师长 , 参加了中央苏区的前三次反“围剿” 。 在多次战斗中 , 身先士卒 , 立下赫赫战功 。
1933年2月 , 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作战正炽 , 在江西宜黄南部的大龙坪 , 李聚奎挟江西金溪西南黄狮渡、浒湾战役大胜之威 , 果断指挥组织全师穿插包抄 , 以伤亡46人的较小代价 , 消灭了敌人一个师部及一个旅3000余人 , 生俘敌师长李明 。 战后 , 红一军团政委聂荣臻高兴地将他抱了起来 , 高呼“红军万岁!”当年8月1日 , 他受到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的表彰 , 荣获二等红星奖章 。 按照规定 , 红星奖章分为三等:一等发给“领导全部或一部革命战争之进展而有特殊功绩的”人员;二等发给“在某一战役当中曾经转移战局而获得伟大胜利的”人员 。 由此可见 , 李聚奎在第四次反“围剿”中“曾经转移战局而获得伟大胜利” 。
……
经朱德、周恩来拍板 , 李聚奎成为红一军团第1师师长 。 命令下来 , 林彪致电中央军委:让李聚奎当1师师长 , 充分反映了军委对红一军团的重视 。
二、李聚奎麾下的第1团屡建战功 , 团长杨得志归功李聚奎:“强将手下无弱兵!”
李聚奎刚刚上任 , 蒋介石即对中央苏区发动第五次“围剿” 。 国共两军重燃战火 , 三甲嶂(又名山岬嶂)阵地防御战让李聚奎名垂军史 , 连国民党将领陈诚都对他刮目相看 。
1934年2月 , 李聚奎指挥红1师第1团(团长杨得志) , 冒雨疾奔福建建宁西北的三甲嶂 , 先敌抢占制高点 , 苦战一昼夜 , 以1个团顶住了敌3个师(陈诚部)在飞机大炮掩护下的猛烈进攻 , 使阵地岿然不动 。 战后 , 红一军团政委聂荣臻为总政治部的《红星报》撰写了《把第1团顽强作战的精神发扬光大起来》的社论 , 号召学习红1团敢打敢拼的战斗作风 。
1934年10月 , 中央红军被迫长征 , 李聚奎被中央军委点将 , 由后卫变为前锋 , 出潇水、战湘江 , 抢渡乌江、攻占遵义城、四渡赤水河 。 他组织部队强渡大渡河 , 为掩护中央和红军主力摆脱险境、打开北上通道建立了奇功 。 其中 , 抢渡乌江、强渡大渡河 , 使他名震全军 。
李聚奎:单独补授开国上将军衔 , 长征路上的“第一师长” , 手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作为遗产分给子女// //
1935年1月 , 中央红军长征到达乌江西岸的时候 , 汹涌澎湃的乌江挡住了去路 , 前有敌军把守 , 后有数十万追兵紧逼 , 当此危急关头 , 李聚奎奉命指挥杨得志的红1团担任突破乌江、为全军开路的任务 。 在既无工兵架桥 , 船只又全被敌人夺走的情况下 , 他命令杨得志用竹排渡江 , 并亲冒矢石 , 组织部队夺占敌阵 , 胜利完成了突破乌江的任务 。
1935 年 5 月 , 红军进至大渡河时 , 蒋介石调集大军围追堵截 , 妄图使红军成为“石达开第二” 。 在全军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 , 李聚奎命令杨得志组织了由17勇士组成的渡河奋勇队 。 17勇士仅凭着一只小船 , 在火力掩护下 , 强渡成功 , 为全军夺占了生死攸关的渡河立足点 。 对红1团在长征中完成中央军委赋予任务所立下的战功 , 毛泽东高度评价:“红1团在这次大转移中是立了功的 , 你们一直走在我的前面 。 ”在总结长征历程时 , 周恩来盛赞:红1团是“天下第一团” 。 对于盛誉 , 杨得志说:“强将手下无弱兵!都是李师长领导有方!”
三、李聚奎率部西征马家军败返 , 毛泽东勉励:“你是虽败犹荣!”
1935年6月 , 红一、四方面军会师 , 为加强两军联系和交流 , 李聚奎先后调任红四方面军红31军、红9军参谋长 , 对张国焘在红四方面军搞分裂活动进行了坚决抵制 。 由于张国焘错误领导 , 红四方面军一度南下 , 损兵折将后再度北上 。 北上途中 , 李聚奎指挥攻占通渭城 , 为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开辟通路 。 1936年 10月 , 中央军委决定由红四方面军执行宁夏战役计划 , 执行建立河西根据地和“打通远方”(指苏联)的任务;11 月中旬 , 中央军委决定 , 渡河部队组成西路军 。 李聚奎率红9军(军长王树声)和红5军、红30军一起西渡黄河 , 遭遇到驻守甘肃、青海的马步青和马步芳以骑兵为主力的“马家军”3万余人和10万“民团”的疯狂围追堵截 。 李聚奎参与指挥红9军攻占甘肃土城、永昌等战斗 , 予敌以重大杀伤 。 这些战斗对配合河东红军的战略行动 , 推动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 起了重要作用 。 值得一提的是 , 在甘肃黎元口反包围战斗中 , 他率部殊死抵抗 , 并协助王树声将官兵带出了绝境 。
1937年1月 , 西路军全军覆没 , 在整个河西走廊 , 骄横凶悍的马家军骑兵撒开了一张张密密实实的大网 , 围追捕杀打散的红军 , 许多同志惨遭杀害 。 李聚奎只剩下孤身一人 , 躲藏在荒无人烟的祁连山 。 作为西路军的高级指挥员 , 他心上就像压了座大山 , 透不过气 。 但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 , 找到党中央 , 东山再起 。 他和老乡换了衣服 , 把空枪拆散 , 把一枚红星奖章藏起来 , 打扮成一个叫花子 。 白天藏匿于山沟、草丛 , 晚上沿着无人处潜行 , 累了就地一滚露宿荒野 , 饿了就着雪水吃口向百姓讨来的干粮 。 就这样 , 在近两个月的逃亡中 , 他带着一只干粮袋、一根讨饭棍、一个指北针 , 行乞千里 , 机智地躲过了敌人的三次搜捕 , 最后终于回到了红军的行列 。 见到毛泽东 , 他欲哭无泪 , 毛泽东大手一摆:“你是虽败犹荣!”
李聚奎:单独补授开国上将军衔 , 长征路上的“第一师长” , 手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作为遗产分给子女// //
◆1938年5月 , 李聚奎(右)、陈再道(左)、宋任穷在河北南宫合影 。
1937年8月 , 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北上抗日 , 李聚奎出任129师386旅参谋长 , 是旅长陈赓的得意助手 。 1938年3月 , 山西境内神头岭一战 , 是刘伯承、陈赓、李聚奎共同追求强势缩节、“以石投卵”的典型战例之一 , 而且 , 设伏地点就是李聚奎提出的 。 战斗中 , 他们以一个营的兵力作钳制部队(辅助集团) , 奇袭日军的重要补给线——邯(郸)长(治)大道上兵站集结地黎城 , 吸引潞城日军越黎城、潞城间的神头岭前来支援;与此同时 , 他们却以三个团的兵力作主攻部队(主要集团) , 在神头岭三面设伏 , 对援敌形成较大数量优势(强势) , 而其中一个营埋伏在废弃工事内 , 距敌行进道路只有25米 , 攻击距离之近出乎想像(缩节) 。 在我军对敌“以石投卵”式的攻击下 , 敌 108师团、16师团各一部共1500人 , 在不意、不备中只支持了两个小时就全部被歼 。 刘伯承、陈赓、李聚奎这一强势缩节、“以石投卵”的歼灭战 , 被侵华日军称之为“支那第一流的游击战术 。 ”
神头岭战斗后 , 日军长驱直进的势头不减 , 很快进占临汾 。 一时间 , 从邯郸到长治及从长治到临汾的公路 , 成为侵华日军为南犯部队提供后方支援的重要交通线 , 运输十分繁忙 。 根据掌握的敌情 , 129师首长决心以主力于东阳关与涉县之间的响堂铺 , 伏击敌往返的运输部队 , 断敌前方补给 。 李聚奎根据师首长指示 , 具体部署本旅任务:3月31日9时许 , 日军辎重部队汽车180辆及其掩护部队进入伏击圈 , 386旅和兄弟部队第769团痛歼日军少佐以下400余人 , 毁敌汽车180辆 , 缴获长短枪130余支、迫击炮4门 , 以及大量军用物资 , 以较小的代价换取了重大的胜利 。
四、坚持岳北 , 围困沁源 , 党中央高度评价:“是太岳抗日根据地的一面旗帜 。 ”
从1938年春到1939年春 , 李聚奎率领所属部队 , 从晋东南到冀南再到鲁西北 , 马不停蹄地奋战在抗日前线 。 1941年春 , 华北敌后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的时期:一方面 , 日寇集中主要兵力疯狂地向我根据地扫荡 , 所使用的兵力一次比一次大 , 所采取的形式不断变化 , 什么“分进合击”“铁壁合围”“梳篦战术”“抉剔扫荡”等等 , 对我根据地实行“三光政策” , 制造“无人区” , 妄图彻底摧毁我太岳抗日根据地;另一方面 , 国民党反动派也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反共高潮 , 勾结日寇进攻我根据地 , 摧毁我抗日民主政府、人民团体 , 杀害我革命干部和革命群众 , 作为他们投降的资本 。 加以连年灾荒 , 粮食欠收 , 抗日根据地的面积日益缩小 。 这时 , 已调任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第1纵队副司令员的李聚奎 , 成为决死队第1纵队司令员兼政委薄一波军事上的好帮手 。 同年8月 , 决死队第1纵队改称太岳纵队兼太岳军区(司令员陈赓 , 政委薄一波)第1旅 , 李聚奎担任旅长兼太岳军区岳北军分区(也称第一军分区)司令员 。 在薄一波领导下 , 他领导岳北军分区军民进行了开辟太岳抗日根据地的斗争 , 组织部队和地方民兵开展游击战争 。
为了克服经济困难 , 减轻人民负担 , 李聚奎领导军分区坚决执行精兵简政的原则 , 把分区机关多余的人员精简下去 , 这样既提高了机关的工作效率 , 充实了连队 , 又减轻了人民的负担 。 他还同军分区政治部刘有光组织部队开展大生产运动 , 号召部队向陕甘宁边区军民学习 , 开荒、种粮、种菜、纺纱织布 。 经过一年努力 , 有的部队的粮食能自给4个月 , 蔬菜充足 , 穿衣问题也得到解决 , 加上进行整风学习 , 调动了大家练兵的积极性 。
李聚奎:单独补授开国上将军衔 , 长征路上的“第一师长” , 手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作为遗产分给子女// //
◆1940年 , 李聚奎(左五)任抗日先遣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时 , 与参谋长王波(左二)等人在山东朝成县杨庄合影 。
1942 年冬 , 日军为建立华北剿共“实验区” , 分14路进攻太岳区 , 侵占岳北军分区中心沁源县城 , 妄图消灭军分区领导机关和主力部队 。 由于李聚奎部署军民进行了彻底的空室清野 , 日军得到的却是空无一人的一座空城 。 敌占沁源后 , 一面分区清剿 , 一面安据点 , 修碉堡 , 筑公路 , 企图长期占领 。 根据太岳军区陈赓、薄一波首长的指示 , 李聚奎首先成立沁源围困指挥部 , 以第38团为主 , 还有第25团、54团、洪赵支队等为骨干 。 结合全县民兵和基干队 , 组成13个游击兵团 , 开展群众性的伏击战、麻雀战、冷枪战、地雷战 , 使敌人一举一动都遭到打击 。 为孤立敌人 , 在军队和县委领导下 , 广泛开展了人民战争 , 实行空室清野 , 埋雷破路 , 把沁源城以及沁源到沁县的公路控制起来 , 使沁源敌人所需一切物资 , 既从内部找不到 , 也无法从外面运入 。 1945年3月 , 我军对沁源城发动最后进攻 , 敌人的衣食、弹药、水源全断了来源 , 陷于绝境 , 最后被迫撤走 。 围困沁源的胜利 , 得到党中央的表扬 , 延安《解放日报》曾为此发表《向沁源军民致敬》的社论 , 称赞参战军民:“模范的沁源 , 坚强不屈的沁源 , 是太岳抗日根据地的一面旗帜 。 ”
五、从参谋岗位到后勤岗位再到石油工业部 , 李聚奎处处留下闪光的足迹
1946年 12月 , 为经营东北 , 李聚奎和一大批军政干部远赴东北 。 1947年初 , 西满军区成立 , 李聚奎担任参谋长 , 协助司令员黄克诚、政委李富春工作 , 率部参加“三下江南 , 四保临江”战役和东北民主联军发起的夏季、秋季攻势作战 , “使西满军区在东北野战军司令员林彪那里挂了号” 。 后来 , 成为共和国大将的黄克诚谈到李聚奎 , 曾经说过:他是位老同志 , 指挥打仗很有一套 , 是个称职的参谋长 。
1948年4月 , 李聚奎担任东北军区后勤部参谋长兼西线后勤司令员、政委 , 在负责中长路以西部队的后勤保障中 , 他依靠地方政府筹集物资、合理组织储运 , 为我军“取之于敌的传统后勤保障 , 转向依赖于组织良好的后勤”打下坚实的基础 。 同年11月 , 东北野战军大举入关 , 李聚奎组织后勤部门运粮运弹 , 为平津战役的后勤保障工作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
李聚奎:单独补授开国上将军衔 , 长征路上的“第一师长” , 手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作为遗产分给子女// //
◆1946年 , 李聚奎(中)与李立三(左)、伍修权(右)合影 。
1949年秋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 李聚奎担任第四野战军司令部副参谋长 。 1950年6月 , 朝鲜战争爆发时 , 他又调任东北军区后勤部部长 , 受命组建东北军区后勤部 , 重点担负战争后方勤务工作 。 针对现代化战争的后勤保障特点 , 他积极调整了后勤组织和运输线的兵站 , 将作战物资沿兵站线梯次储备 , 这些做法得到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的支持 , 保证了作战物资源源不断运往前线 , 为抗美援朝战争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 , 也为我军后勤保障方式向现代化后勤保障方式的转变作了贡献 。 1951年 10月 , 他荣获朝鲜政府颁发的自由独立一级勋章 。
李聚奎:单独补授开国上将军衔 , 长征路上的“第一师长” , 手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作为遗产分给子女// //
◆1951年 , 东北人民政府委员、东北军区后勤部部长李聚奎在抗美援朝支援前线群众动员大会上讲话 。
1952年9月 , 李聚奎出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学院院长 , 筹备和创建我军第一所培养后勤专业干部的学府 , 并提出院校“以教学为中心”的办学思想 , 为我军后勤建设的现代化培养了一大批骨干和专门人才 。
1955年7月 , 我国成立石油工业部 , 周恩来任命李聚奎为部长 。 在石油部工作期间 , 他坚决落实毛泽东亲自面授的用“革命加拼命”的精神抓石油工业的指示 , 在组建部机关的同时 , 带领干部、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奔赴大西北 , 风餐露宿 , 艰苦奋斗 , 创建了克拉玛依油田 , 并先后筹备、组建了松辽石油勘探局、华东石油勘探局和华北石油勘探处等 , 全面加强石油勘探和生产建设工作 , 为中国石油工业在更大规模上展开奠定了良好的工作基础 。
1958年2月 , 李聚奎重回军队工作 , 担任总后勤部政委 。 期间 , 他参与制定军队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方针 。 同年 , 李聚奎被授予上将军衔 , 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 在担任总后勤部政委后期 , 他在参与规划后勤建设蓝图的过程中 , 针对林彪、邱会作一伙在后勤建设上盲目铺摊子、严重铺张浪费的问题 , 针锋相对地强调要认真贯彻勤俭办后勤的方针 。 他主张从实际出发 , 确定后方基地的建设规模 。 坚持节俭的原则 , 严格财务开支 , 同时发展军办工业和农副业生产 , 补助部队供应 。 就在此时 , 他和有野心的林彪产生了分歧 。
李聚奎:单独补授开国上将军衔 , 长征路上的“第一师长” , 手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作为遗产分给子女// //
◆1964年 , 李聚奎陪同贺龙在解放军某部观看军事表演 。
1966年4月 , 他出任高等军事学院院长 , 在我军的军事教育战线上 , 大力强调我军建设科学化、专业化的发展思路 。 “文化大革命”中 , 由于不理会老领导林彪的拉拢 , 邱会作一伙给他强加了种种莫须有的罪名 , 对他进行诬蔑、陷害、非法关押 。
1977年12月 , 李聚奎重新落实工作 , 担任复建的后勤学院政委 。 他认真落实邓小平“要把教育训练提高到战略地位”等指示 , 不顾年事已高 , 深入教学第一线 , 开展教学改革 , 从实战出发 , 从严治校 , 加强对政治工作的领导 , 充分发挥政治思想工作的作用 。 在制定学院教学规划时 , 有的同志提出“一年就要出人才” 。 李聚奎一方面肯定了这种积极性 , 同时在分析了现有师资力量、教学设施设备、人才培养周期等情况后 , 提出了按教学规律办事 , 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加快人才培养步伐的教学规划 , 为早出人才、出优秀合格人才奠定了基础 。
1981 年 7 月 , 身体欠佳的李聚奎从领导岗位退下来 , 担任中央军委顾问 。 期间 , 他积极参与军队建设和国防建设的方针、政策和规划的制定工作 , “不当不顾不问的‘虚名顾问’” 。 在86岁高龄时 , 他仍就军队建设的一些重大问题 , 亲自向中央军委领导直抒己见 , 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对党、对军队高度负责的态度 。 1988年7月 , 一枚沉甸甸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挂在了他的胸前 。
李聚奎逝世后 , 经中央军委批准的新华社电讯有这样的字句:“李聚奎同志在长达70年的革命生涯中 , 受到过毛主席、周总理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直接教诲 , 是一位从农民成长起来的智勇双全的将军 , 是我军优秀的政治工作领导者和后勤工作领导人 。 ”
李聚奎:单独补授开国上将军衔 , 长征路上的“第一师长” , 手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作为遗产分给子女// //
◆1993年 , 参加井冈山斗争的老同志合影 。 前排左起:李聚奎、江华、萧克、曹里怀、欧阳毅 。
李聚奎的一生 , 对党忠心耿耿 , 虽几遇逆境 , 历经坎坷 , 但党性原则很强 , 党叫干什么就干什么 。 红军初创时期 , 他由红5军调往红6军(后称红3军) , 先后在3个师任职;北上途中 , 他由红一方面军调往红四方面军 , 先后在两个军工作;抗战时期 , 他先后在三支抗日部队担任领导;开国前后 , 他由军事工作改做后勤工作 , 先后在三个单位后勤部门任领导职务;为搞石油 , 他由部队去地方 , 又由地方回军队 。 每次工作变动 , 他都自觉地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 顾全大局 , 不讲个人名利得失 , 能上能下 , 愉快地服从党的决定 。
李聚奎长期在军队和地方担任重要领导职务 , 从不居功自傲 。 他清正廉洁 , 节操高尚 , 数十年如一日 。 李聚奎常说 , 有毒的东西不能吃 , 违法的事情不能做 。 在工作岗位上 , 他这样要求自己 , 退居二线后 , 他仍以此不断勉励鞭策自己 。 在他80岁那年 , 他还给自己写下这样一段“座右铭”:“纵然给我再多的权力 , 也不去以权谋私;纵然给我再多的荣誉 , 也不忘记艰苦奋斗;纵然让我再活80岁 , 也不停止革命 。 ”他一生中 , 除了1959年因病到青岛疗养过一次外 , 以后再没有外出疗养 , 许多人对此不理解 , 他却说:“我身体挺好 , 用不着疗养 , 把疗养指标留给其他需要疗养的同志 。 ”
李聚奎对子女的要求也很严格 , 他经常告诫他们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 , 艰苦奋斗 , 做有益于人民的人 。 在子女的上学、就业、晋升、调动等问题上 , 李聚奎也从不说话 , 至今5个子女都在基层工作 。 他在病重期间 , 想到了要为子女留下点什么 , 便抱病抄录了5份《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 作为他的“遗产”分送给子女 , 勉励他们自尊、自强、自立、自律 , 遵纪守法 , 接好革命的班 。
本文为《党史博采》原创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侵权必究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
党史博采微信公众号:dangshibocai
- 科技图鉴 | Apple Pay 为什么要单独绑公交卡?
- 凭什么加拿大可以单独成为一个威士忌产区?
- 张之洞受慈禧单独召见后,为何第二天就升职加薪?
- 【长征书笺】李聚奎:直向着一个坚定的方向
- 长征书笺丨开国上将李聚奎 戎马一生跟党走
- 此战何以名垂军史?解放军一个纵队首次单独歼敌一个师
- 今日纪念:被称为“将圣”的开国上将李聚奎
- 西游记为什么单独为孙悟空设《祸起观音院》一难,如来有何用意?
- 清朝首位出身辛者库的妃子,被康熙单独封妃,死后天子亲自祭奠
- 原创 清朝首位出身辛者库的妃子,被康熙单独封妃,死后天子亲自祭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