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谋善说靠揣审

鬼谷子在本篇首先总结历史经验说:“古之善用兵者,必量天下之权,而揣诸侯之情 。 ”为了便于理解量权、揣情,且举两个案例 。


多谋善说靠揣审

多谋善说靠揣审// //

多谋善说靠揣审

??案例

蹇叔如何为秦穆公揣谋霸业


多谋善说靠揣审

多谋善说靠揣审// //

蹇叔

?秦穆公在礼聘到蹇叔之后,请教如何成就霸业 。 蹇叔首先为他分析秦国的形势:“秦国处在周王朝的最西边,地处偏僻,与西戎北狄等众多少数民族为邻 。 地理位置险要,军力强盛,进可以战,退可以守 。 以往在周王朝的地位,为什么低于众多诸侯?是因为秦国的威望和德惠不及人家 。 没有威望,何以叫人畏惧!没有德惠施之于人,何以叫人怀念!人家既不畏惧你,又不怀念你,你何以成就霸业?”穆公问:“威与德二者,哪个最重要?”蹇叔回答说“德是根本,威是补充 。 有德无威,其国易受外界削弱;有威无德,其人民易生内乱 。 ”穆公又问:“寡人欲布德而立威,该怎么施行?”蹇叔回答说:“秦国百姓与西戎少数民族的风俗混杂,缺乏礼教,不辨贵贱、等级和法度,臣请求为国君先教化百姓,叫他们懂规矩,然后再施刑罚约束 。 教化好了,老百姓就知道尊敬其君上;然后对百姓施以恩惠,对犯法者施以刑罚,老百姓就体会到国君的恩威和对刑罚的惧怕 。 上下之间,如人的手足头目之协同,分离不开 。 若能如此,则秦国如同齐桓公和管仲那样节制国家,所以号令天下而无敌也 。 ”

穆公又问:“诚如先生之言,遂可以霸天下乎?”蹇叔回答说:“还不够 。 凡想称霸天下者,要恪守三条戒律:勿贪,勿忿,勿急 。 贪则多有失败,忿则多有灾难,急则多有失误 。 如果能明辨大小而图谋,何必要贪?如果能权衡彼与己的情况而为之,何必忿怒?如果能斟酌缓急而办事,何必急躁?如果国君能戒此三者,那离霸业的成功就不远了 。 ”

穆公又问:“善哉!你讲得好!请为寡人斟酌今日之事,哪些该急办,哪些可缓办?”蹇叔回答说:“秦立国西戎,这是秦国特有的优势,也是秦国祸福之根本 。 今齐桓公已老,其霸业将衰,当务之急,一是要善抚秦国的老百姓;二是联合西戎诸国,征讨其中不服从者,使之臣服秦国,形成秦国的统一阵线 。 待西戎诸国臣服之后,要息兵休战,专心发展经济,等待机会 。 把齐国这个霸主该做的事,捡起来做好,对诸侯布以德义,收取人心 。 若能如此,国君虽不想称霸,也难以辞脱得了!”

秦穆公采用蹇叔、百里奚的谋略,果然继齐桓公之后,称霸于中原,成为继齐桓公之后的霸主,在历史上成为春秋 五霸之一 。


多谋善说靠揣审

多谋善说靠揣审// //

百里奚

?从这个案例可见,蹇叔设计的称霸战略,是从秦国自身的优势出发,首先“自强、并戎、壮实力”,然后“继齐、布德、霸中原”,稳操胜券 。 足见他对秦国与西戎秦国与中原的关系,做过充分的调查研究,达到了“审量权”的程度,审明审准了当时秦国所处的权力关系;对秦穆公做过充分的研究,达到了“审揣情”的地步,审明审准了秦穆公的愿望、才能、气质,特别是他的贪、忿急 。 如果没有“审量权”和“审揣情”,则不可能设计出如此稳操胜券的战略和策略 。

案例:

诸葛亮如何为刘备揣谋创业战略


多谋善说靠揣审

多谋善说靠揣审// //

诸葛亮

?刘备在依附刘表、走投无路之时,三顾茅庐,诚请诸葛亮出山,辅佐创业 。 诸葛亮未出茅庐,就为之设计了一个创业战略,就是著名的《隆中对》 。 这是一篇战略策划的范文,值得细读和思悟 。

首先指明当时的形势:“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 ”

继而分析各股主要势力的前途及对策:“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为天时,抑亦人谋也 。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 , 此诚不可与争锋 。 ”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 ”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之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 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土思得明君 。 ”

最后针对刘备的情况提出创业战略构想:“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 。 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 ”

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诸葛亮设计的创业战略,是从刘备所处的客观环境和刘备的优势出发的 。 可以概括为两句话:“避实就虚夺取荆、益,鼎立联吴待机破曹 。 ”刘备基本采纳了这个战略,得以迅速壮大,形成了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局面 。 可惜刘、关、张三兄弟还欠缺战略家胸怀,后因小不忍而乱了大谋,未能完全遵循联吴抗曹战略 。 屡屡与吴国对抗,以致关云长“大意失荆州”,刘备被“火烧连营七百里” 。 刘备死后,继承人又是扶不起来的阿斗,未能等到曹营发生变故,蜀国就衰败了,以致霸业未成,汉室未兴 。 从《隆中对》不难看出,诸葛亮对曹操、孙权、刘表、刘璋、张鲁等,均做过深入的调查,均与各地的名士做过研究,其详细程度,仅从益州地图就可窥见般 。 可以说,全篇句句都是“审量权”的结果 。 若无深入的调查研究,熟思个中利害,无论有多大天才,也得不出这些结论 。 可惜诸葛亮对刘关张的揣情还没有达到审明审准的程度,这也正是桃园三结义的副作用 。

从历史案例不难看出,量权揣情是多谋善说的基础 。 然而,量权揣情者,是否都能多谋善说,达到谋必成、说必中?不然 。 为什么有些人也量权,也揣情,也多谋,也善说,但其谋未必成,其说未必中,是何道理?差别在于“审”字!多谋善说贵在审 。

鬼谷子在本篇中特别强调:量权揣情贵在审 。 审者,审计,审查,审判,即要详查细究,精心思考,弄得明明白白,达到全知、深知的程度 。 如此,方能正确判断形势,制定岀正确谋略 。 如果量权而不审,揣情而不审,若明若暗,想当然,差不多,一知半解,则不可能正确判断强弱、轻重、利害、主次、先后等等关联,则难免犯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错误,只知其公开表现,不知其隐匿实情;只知其当时,不知其变化 。 这样制订出来的谋略,岂能确保成功 。 大谋略家与一般谋士的差别、就在于一个“审”字 。

《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当初先后投奔袁绍、曹操、吕布、刘表,屡屡失败,以至无立足之地,都是量权揣情不审的教训 。 诸葛亮比孙乾等谋士高明之处,就在于审 。 后来刘备不听诸葛亮劝阻,执意伐吴,以致大败,依然是量权揣情不审的必然结果 。 鬼谷子在第四段得出结论说审量权,审揣情,“此谋之大本也” 。 广义的揣,包含量权与揣情 。 简言之:谋之大本在揣审 。 本篇标题用一个揣字,正是点出了谋略的本源 。

孙子兵法非常强调“知”:“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地知天,胜乃可全 。 ”鬼谷子把“揣审”作为谋略之本源,正是对孙子兵法“四知”论的阐发,奠定了谋略理论的基础 。 学习本篇,最重要的是把握这个哲学思想,可把它同毛泽东的“实事求是”论,结合起来思悟 。 “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 。 “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 。 “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即从实际情况出发,找出其固有的规律性,从而设计出最佳谋略和最佳的游说推销方案 。

在确立“谋之大本在揣审”这个哲学理念之后,还需要分别研究量权和揣情的方法 。 鬼谷子所指所点,可以发掘如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