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写了一首接地气的诗,被人告到皇帝面前,结果却让皇帝愧疚难当

唐朝时 , 亳州出了一名大诗人 , 名叫李绅 。 李绅自幼好学 , 二十七岁中了进士 , 皇帝见他学识渊搏 , 才学出众 , 招官翰林学士 。

有一年夏天 , 李绅回故乡亳州探亲访友 。 恰遇浙东节度使李逢吉回朝奏事 , 路经亳州 。 二人是同一届考中进士的 , 又是不错的诗友 , 久别重逢 , 自然要聚一聚 。

于是 , 两人携手登上城东观稼台 。 遥望着远方 , 心潮起伏 。 李逢吉感慨之余 , 吟了一首诗 , 感慨道:“如果升官能象登台这样快就好了 。 ”


他写了一首接地气的诗,被人告到皇帝面前,结果却让皇帝愧疚难当

他写了一首接地气的诗 , 被人告到皇帝面前 , 结果却让皇帝愧疚难当// //

李绅此时却被另一种景象感动了 。 他看到田野里的农夫 , 在火热的阳光下锄地 , 随口吟了几首《悯农》诗?:春种一粒粟 , 秋收万颗子 。 四海无闲田 , 农夫犹饿死 。

李逢吉一听 , 李绅诗里讲的是很多农民辛苦劳作却惨遭饿死 , 这不是在揭朝廷的短吗?这小子好大胆 , 明天进京 , 一定要告发他 。 于是 , 李逢吉表面上对李绅很好 , 心里却盘算着 , 怎么拿他作垫脚石 , 再高升一级 。

他回到朝中 , 立即向皇上禀报:“启禀陛下 , 翰林院学士李绅最近写反诗发泄私愤 , 应该严惩 。 ”

武宗皇帝大吃一惊 , 忙问:“何以见得?”

李逢吉连忙将李绅的诗奉上 。

武宗皇帝召李绅上金殿 , 拿出那首诗来 , 李绅看后说道:“这是微臣回乡后 , 看到民生疾苦 , 即情写下的 , 望陛下体察!”


他写了一首接地气的诗,被人告到皇帝面前,结果却让皇帝愧疚难当

他写了一首接地气的诗 , 被人告到皇帝面前 , 结果却让皇帝愧疚难当// //

武宗说:“朕久居高堂 , 忘却民情 , 这是朕的过错 , 幸亏了爱卿的提醒 。 朕决定封你为尚书右仆射 , 与你共商朝事 , 治国安民 。 ”

李绅叩头道:“谢皇上!”

李逢吉本想贬损李绅 , 没想到偷鸡不着蚀把米 , 反而让李绅升了官 。 不久后 , 李逢吉被调往云南 , 还降了官 。 真是罪有应得 。

一起来看看 , 李绅的《悯农》诗 , 这首为什么他的诗让皇帝都觉得愧疚呢?《悯农·其一》唐·李绅春种一粒粟 , 秋收万颗子 。 四海无闲田 , 农夫犹饿死 。

春种一粒粟 , 秋收万颗子 。

诗一开头 , 就描绘了丰收的景象:

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 , 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 。

春秋播种秋天丰收 , 这是人们日常接触到的最熟悉的事情 , 但很多人熟视无睹 。 诗人以“一粒粟”化“万颗子”来描绘农事 , 具体而形象 , 唤醒了我们对田野的感知 , 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 。


他写了一首接地气的诗,被人告到皇帝面前,结果却让皇帝愧疚难当

他写了一首接地气的诗 , 被人告到皇帝面前 , 结果却让皇帝愧疚难当// //

四海无闲田 , 农夫犹饿死 。

紧接着推而广之 , 展现四海之内 , 荒地变良田:

普天之下 , 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 , 劳苦农民 , 仍然要饿死 。

“春种一粒粟 , 秋收万颗子 。 四海无闲田” , 这前三句联起来 , 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 , 遍地“黄金”的生动景象 。 此处层层递进 , 表现出劳动人民的巨大贡献和无穷的创造力 。 这也使得下文的反结变得更为凝重 , 更为沉痛 。

“农夫犹饿死” , 突如其来的反转 , 揭示出悲惨的命运:勤劳的农民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 , 而他们自己还是两手空空 , 惨遭饿死 。 这一巨大的反转 , 迫使人们不得不带着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谁制造了这人间的悲剧?

诗人没有回答 , 他将这一切放在幕后 , 让读者去寻找 , 去思索 。

余味无穷 , 令人深思 。


他写了一首接地气的诗,被人告到皇帝面前,结果却让皇帝愧疚难当

他写了一首接地气的诗 , 被人告到皇帝面前 , 结果却让皇帝愧疚难当// //

这首小诗在百花竞丽的唐代诗苑 , 同那些名篇相比算不上精品 , 但它却流传极广 , 妇孺皆知 , 不断地被人们所吟诵、品味 。

“春种一粒粟 , 秋收万颗子” , 这个春种秋收的景象大概是人人习见 , 众人皆知的 , 然而人们往往难于像诗人那样去联系社会、阶级而思考一些问题 。 诗人却想到了 , 他从“四海无闲田”的大丰收景象里看到“农夫犹饿死”的残酷现实 。 这一点拨就异常惊人醒目 , 自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 从而加深了认识 。

这首小诗所以有生命力 , 就有这方面的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