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对拥有重大战略缺陷,我有一方案可补足,实施后便可统一天下

这才是真正的诸葛亮(8)主笔:闲乐生

刘备三顾茅庐 , 终于感动了诸葛亮 , 愿意出山 。 接下来他们便屏退左右 , 展开密谈 , 商讨刘备军事集团此后的战略方向 。


隆中对拥有重大战略缺陷,我有一方案可补足,实施后便可统一天下

隆中对拥有重大战略缺陷 , 我有一方案可补足 , 实施后便可统一天下// //

会谈开始后 , 刘备首先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 , 以及目前面临的困难:

“汉室倾颓 , 奸臣窃命 , 主上蒙尘 。 孤不度德量力 , 欲信大义於天下 , 怎奈智术浅短 , 力有不逮 , 奸雄其势更加猖獗 。 然吾志向一如当初 , 今日有幸请教先生 , 计将安出?”

诸葛亮这些年来虽蜗居于草庐 , 但身为荆州牧刘表的外甥女婿以及荆州年轻士子的领军人物 , 他的情报来源那可不是普通人能比的 , 其实他对天下大势早已洞若观火 , 现在他便要向刘备展示自己的分析与研究成果 。


隆中对拥有重大战略缺陷,我有一方案可补足,实施后便可统一天下

隆中对拥有重大战略缺陷 , 我有一方案可补足 , 实施后便可统一天下// //

首先分析曹操

——自董卓祸乱天下 , 豪杰并起 , 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 曹操比于袁绍 , 则名微而众寡 , 然操遂能克绍 , 以弱为强者 , 非惟天时 , 抑亦人谋也 。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 , 挟天子而令诸侯 , 此诚不可与争锋 。

总结这一大段 , 无非是说——曹操这个人 , 惹不起!

接下来分析孙权——

孙权据有江东 , 已历三世 , 国险而民附 , 贤能为之用 , 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

这一段意思也很简单——孙权势力虽稍弱 , 但咱也惹不起 。

接下来分析刘表——

荆州北据汉、沔 , 利尽南海 , 东连吴会 , 西通巴、蜀 , 此用武之国 , 而其主不能守 ,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 将军岂有意乎?

那么谁惹得起呢?首先 , 刘表 。 刘表有一块肥肉荆州 , 但以刘表的水平肯定守不住 , 咱们近水楼台 , 要趁着曹操孙权还没来 , 赶紧占了这便宜 , 吃干抹净 , 落肚为安 。

最后分析一下刘璋——

益州险塞 , 沃野千里 , 天府之土 ,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 刘璋暗弱 , 张鲁在北 , 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 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

还有谁惹得起呢?刘璋 。 刘璋有一块肥肉益州 , 但以刘璋的水平肯定也守不住 , 更重要的是 , 他手下很多人早就想换主子了 , 咱们也要赶在曹操孙权之前 , 赶紧占了这便宜 , 让他们流口水去吧!

分析完了群雄 , 最后分析刘备——

将军既帝室之胄 , 信义著於四海 , 总揽英雄 , 思贤如渴 , 若跨有荆、益 , 保其岩阻 , 西和诸戎 , 南抚夷越 , 外结好孙权 , 内修政理 。 天下有变 , 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 , 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於秦川 ,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 , 则霸业可成 , 汉室可兴矣 。

首先 , 诸葛亮狠狠的夸了刘备一通 , 给他打气 , 给他自信 。 然后告诉刘备吃完肥肉、有了基本盘后 , 接下来才是重点——

第一 , 占据益、荆的险要之地后 , 便可联合孙权势力 , 以及西方羌氐与南方夷越等少数民族 , 共同抗击曹操 。

第二 , 待时机成熟 , 分东西两路北伐 。 东路由荆州出发 , 西路由益州出发 , 使曹操东西不得相顾 , 则霸业可成 , 汉室可兴矣!


隆中对拥有重大战略缺陷,我有一方案可补足,实施后便可统一天下

隆中对拥有重大战略缺陷 , 我有一方案可补足 , 实施后便可统一天下// //

诸葛亮的隆中对 , 总体上还是很牛的 , 他给了迷茫的刘备一个高瞻远瞩、丝丝入扣、天衣无缝、近乎完美的战略规划 。 然而 , 正因为它太完美 , 完美的近乎虚幻 , 所以很难实现 。 而一个再好的战略规划 , 如果无法执行也是没有用的;当然 , 以刘邦开国集团或能实现此战略 , 但刘备集团根本不具备这个人才配备 。

首先 , 觊觎荆州的并不只有刘备 , 还有孙权 , 事实上 , 孙权这些年一直不断地在攻伐荆州西线的江夏黄祖 , 且连战连捷 , 这到嘴的肥肉 , 怎么可能让给刘备?

不肯让 , 那就只有争了 。 但诸葛亮又说了 , 隆中对的关键就是结好孙权共抗曹操 , 既要争 , 又要结好 , 这完全是矛盾的 , 何解?

我认为有两个办法可以解决 。 虽然这两个办法依然难度很大 , 且充满了变数 , 但总比坐视孙权背盟要好得多 , 具体我们后面再来分析 。 这里我们先说说孙吴集团对荆州的图谋 。


隆中对拥有重大战略缺陷,我有一方案可补足,实施后便可统一天下

隆中对拥有重大战略缺陷 , 我有一方案可补足 , 实施后便可统一天下// //

事实上 , 孙吴集团对荆州的图谋不仅早于刘备 , 甚至还早于曹操 。 早在十几年前的初平四年(公元193年) , 东吴战略家张纮就给19岁的初生牛犊孙策定下了未来的战略规划 , 那就是收兵吴会、吞并袁术、消灭刘表 , 占领荆扬二州之地 , 据长江天险 , 称霸天下(注1) 。

而此后鲁肃的“榻上策”与周瑜的“两分天下计” , 以及甘宁的“据楚望蜀”战略也都提到了谋取荆州之重要性 , 只不过提法不同、战略执行略有差异而已 。


隆中对拥有重大战略缺陷,我有一方案可补足,实施后便可统一天下

隆中对拥有重大战略缺陷 , 我有一方案可补足 , 实施后便可统一天下// //

从历史上来看 , 蜀、吴、楚从来都是势不两立 , 历数楚国八百年历史 , 最凶险的敌人不是占据了长江上游巴蜀的秦国 , 就是长江下游的吴国 , 而从来不是北方的齐晋!

从春秋中晚期吴国开始崛起 , 吴楚之间便争斗不断 , 陆陆续续长达百年之久 , 直到公元前505年 , 三万吴军长驱直入 , 大破二十万楚军 , 并一举攻破了楚国首都“郢都” , 也就是日后的荆州首府江陵 。 而后楚虽在秦的支持下成功复国 , 却又花了将近两百年的时间励精图治 , 直到楚怀王时期的公元前306年 , 才总算灭掉了占据长江下游的越国(吴已为越所灭) , 去此心腹大患 , 可这一拖 , 早已失去了称霸天下的机会 , 仅仅三十年后秦国名将司马错与白起便顺江而下 , 先破鄢(楚国陪都 , 汉惠帝三年改名为宜城 , 为襄阳卫星城镇) , 后破郢 , 从而占领了楚国长江上游的大片土地 , 并在此设立了南郡 。 之后 , 秦国便倚仗南郡发达的水系 , 源源不断地朝楚国派兵 , 而楚国虽然也向东发展又获取了两淮之地 , 但仍挡不住秦国所向披靡的兵峰 , 最终败亡 。 即荀子之《议兵》所言:“(楚国)汝颖以为险 , 江汉以为池 , 限之以邓林 , 缘之以方城 , 然而秦师至而鄢郢举 , 若振槁然 。 ”

另外 , 还有一位与孙权同称吴王的夫差 , 更是傻傻的不灭越、也不削楚 , 反跑去北方与齐晋争霸 , 结果竟被楚越联手搞死 。 还有项羽西楚政权的失败 , 也跟没能控制住东楚之地有关(当时王陵占据南阳 , 共敖占据南郡) 。 这些惨痛的历史教训 , 对孙权而言难道还不够深刻吗?


隆中对拥有重大战略缺陷,我有一方案可补足,实施后便可统一天下

隆中对拥有重大战略缺陷 , 我有一方案可补足 , 实施后便可统一天下// //

相信熟读《左传》《国语》《史记》的孙权吕蒙君臣(注2) , 绝对不会想做下一个夫差、项羽 。 他们从来对荆州都是志在必得 , 因为局势他们可以放弃一时 , 但一旦有机会 , 他们绝不会错失 。

事实上 , 荆州之不可守 , 刘备悔之已晚 , 庞统却早有预见 , 他曾对刘备说道:“荆州荒残 , 人物殚尽 , 东有吴孙 , 北有曹氏 , 鼎足之计 , 难以得志 。 不如权借益州以定大事 。 ”(注3)庞统认为荆州经连年战乱 , 已民生凋残 , 又强敌环伺 , 难以据守 , 不如放弃 , 以益州定大事;可惜庞统加入刘备时间过短 , 又英年早逝 , 没来得及将此间道理与利弊阐释明晰 , 从而导致了蜀汉后来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 等到夷陵之战后才追悔莫及 。


隆中对拥有重大战略缺陷,我有一方案可补足,实施后便可统一天下

隆中对拥有重大战略缺陷 , 我有一方案可补足 , 实施后便可统一天下// //

事实上 , 我们伟大的战略家毛泽东也看出了隆中对的不足 , 他就说过:“始误于隆中对 , 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 。 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 , 安得不败?”(注4)


隆中对拥有重大战略缺陷,我有一方案可补足,实施后便可统一天下

隆中对拥有重大战略缺陷 , 我有一方案可补足 , 实施后便可统一天下// //

那么 , 回到我们前面的问题 。 我前面说 , “跨有荆益”和“结好东吴”这个矛盾 , 其实有两个办法可以解决 , 哪两个办法呢?

其实很简单 。 第一个办法 , 让东吴不敢图谋荆州;第二个办法 , 让东吴不必图谋荆州 。

第一个办法 , 如何能让东吴不敢图谋荆州呢?很简单 , 不要定都成都 , 定都江州 , 也就是重庆 。


隆中对拥有重大战略缺陷,我有一方案可补足,实施后便可统一天下

隆中对拥有重大战略缺陷 , 我有一方案可补足 , 实施后便可统一天下// //

明朝陈建《建都论》说:“夫建都之要 , 一形势险固 , 二漕运便利 , 三居中而应四方 , 必三者备 , 而后可以言建都 。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又说:“据上游之势 , 以临驭六合 。 ”《史记》上也说:“古之帝者 , 地方千里 , 必居上游 。 ”综上所述 , 江州有大巴山与三峡之险 , 有漕运之便 , 又居长江上游 , 离军事要地上庸和江陵都不远地 , 且处长江与嘉陵江汇合处 , 为四川水系之枢纽 , 人员物资都可以迅速地到达各地 。 一千年后 , 蒙古大汗蒙哥挟西征欧亚凯旋之威势 , 入蜀伐宋 , 却在重庆钓鱼城遭遇滑铁卢 , 蒙哥殒命 , 蒙古大帝国也由此分裂 , 江州重庆战略地位之牛可见一斑 。

总之 , 建都重庆虽不一定必能实现隆中对 , 但建都于川西边陲的成都则只能使季汉更加边缘化 , 最终必败无疑!


隆中对拥有重大战略缺陷,我有一方案可补足,实施后便可统一天下

隆中对拥有重大战略缺陷 , 我有一方案可补足 , 实施后便可统一天下// //

第二个办法 , 如何让东吴不必图谋荆州呢?其实也很简单 , 让出去就是了 。

这个办法 , 最关键的就是建安二十年“湘水划界”之时 , 当时孙刘矛盾已然恶化 , 刘备方便应主动放弃荆州 , 只保留易守难攻的宜都郡以安置亲刘的荆州士民 , 遣黄忠马良廖化守之 , 防备东吴 。 然后刘备便可全力与曹操争汉中了 。


隆中对拥有重大战略缺陷,我有一方案可补足,实施后便可统一天下

隆中对拥有重大战略缺陷 , 我有一方案可补足 , 实施后便可统一天下// //

当然 , 这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 。 蜀汉给了这么大一块地盘给东吴 , 东吴必然要给予一部分经济补偿 。 刘备正好可以此来补贴那些迁入宜都的荆州士民 , 让孙权来个“得地不得人” 。

注意 , 这个补贴是很有必要的 , 毕竟人家抛弃了家乡的祖业和田地 。 否则 , 即使没有关羽败亡 , 荆州豪强们还会撺掇刘备去打另一场“夷陵之战” 。

另外 , 如果宜都不够安置这么多百姓的话 , 刘备打下汉中后还可以再迁一部分荆州人过去(当然 , 还要再给一部分经济补贴) , 汉中沃野千里 , 却人丁稀少(被曹操迁到关中去了) , 正好可以借此提升汉中这个北伐基地的经济实力 , 以支持刘备接下来全力北上与曹魏争陇右 , 争凉州 , 争关中 。

这就是要放弃隆中对了 。 既然跨有荆益难度太大 , 那就干脆点 , 好好的联合东吴打曹魏 。

当时 , 曹操刚打败马超这帮人没多久 , 在关中的统治并不稳固 , 更别说鞭长莫及的凉州了 。 事实上 , 经过上百年来的西羌之乱和董卓之乱 , 上百万西北塞外的羌胡被迫或主动迁往汉朝境内 , 至东汉末年 , 关西的人口已是汉胡各半 , 这些汉化的蛮夷与蛮夷化的汉人对曹魏政府好感欠奉(如董卓、韩遂、马腾、姜维) , 对曹魏的基本盘也就是关东中原那些世家大族更是相看两相厌 。 事实上 , 五胡乱华时匈奴人刘渊建立的汉赵政权 , 与氐人苻洪建立的前秦政权 , 便是利用了关西地区与中原政权的离心力 , 而得以占据关陇 , 进而统一北方的 。 刘渊甚至还尊蜀汉后主刘禅为孝怀皇帝 , 自称汉室外甥 , 打起了“兴复汉室”的旗号 。 另有氐族首领李雄建立的成汉政权 , 也把刘禅的曾孙刘玄找出来 , 封为安乐公 , 并在成都昭烈庙旁给诸葛亮建了武侯祠 , 可见羌氐民众对蜀汉政权之怀念 。

由此亦可见 , 蜀汉政权的基本盘绝不应只是荆州帮 , 还应加上关陇士族与豪强 , 而只有这样才能彻底压住益州土豪 , 大家团结一心 , 全力与曹魏争雄 。

如此 , 我的计划就呼之欲出了!刘备在建安二十年搞定与东吴的关系后 , 应立刻攻入汉中 , 同时让东吴猛攻襄阳 , 以分曹魏之势 。 而曹操败走之后 , 刘备稍作筹备 , 便要趁着曹操在关中立足未稳 , 命诸葛亮、马超、赵云出祁山而攻略陇右、凉州 , 联合羌胡 , 摇荡民夷 。 这三人组中 , 马超“甚得羌、胡心” , 诸葛亮也志在“西和诸戎 , 南抚夷越” , 赵云则有勇有谋 , 这个团队拿下凉州应该难度不大 。

而与此同时 , 刘备率法正、关羽、张飞等主力部队 , 避过曹洪与曹真重兵把守的故道与陈仓 , 而由褒斜道入渭滨 , 然后跨渭登原 , 连兵北山 , 切断陇道与渭水 , 阻截援兵;同时联合东吴让其从襄阳猛攻宛、洛 , 并令刘封、孟达出上庸加以配合 , 以分曹魏之势 。 待凉州已定 , 陈仓等地孤立无援而投降 , 则季汉军队就可以沿渭水直取长安与潼关 , 这才是“霸业可成 , 汉室可兴矣!”

当然 , 我的这两个办法 , 都是属于两千年后的事后诸葛亮罢了 。 我们看到了后来的历史并拿来检验那个原初的构想 , 诸葛亮却能只能站在建安十二年往前眺望 , 他必须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勾勒出清晰的远景 , 而任何一个变数都有可能推翻一切 。 所以 , 诸葛亮是在一片迷雾中摸索前行 , 而我们是开了上帝视角在玩纸上谈兵 。

所以 , 在先贤面前 , 小生不过是萤火之于皓月罢了 , 此等烂文 , 纯属自娱 , 多有错漏 , 望请海涵 。

?

注1:见《三国志 孙讨逆传》注引《吴历》“今君绍先侯之轨 , 有骁武之名 , 若投丹杨 , 收兵吴会 , 则荆、扬可一 , 雠敌可报 。 ”

注2:见《三国志 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孙权劝学于吕蒙说:“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令涉猎见往事耳 。 卿言多务孰若孤 , 孤少时历诗、书、礼记、左传、国语 , 惟不读易 。 至统事以来 , 省三史、诸家兵书 , 自以为大有所益 。 如卿二人 , 意性朗悟 , 学必得之 , 宁当不为乎?宜急读孙子、六韬、左传、国语及三史 。 孔子言'终日不食 , 终夜不寝以思 , 无益 , 不如学也' 。 光武当兵马之务 , 手不释卷 。 孟德亦自谓老而好学 。 卿何独不自勉勖邪?”

注3:见《三国志 庞统传》注引《九州春秋》

注4:见毛译东读姚鼐《古文辞类纂》“论辩类”苏洵《项藉》的批语(《毛泽东读文之古籍批语集》第10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