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高原纪行

作者:徐永和


蒙古高原纪行

蒙古高原纪行// //

公元2005年 , 经过一段思考后 , 我作出一个让家人们都意想不到的抉择 , 我加入了到蒙古国考查访问的团队 。 这是一个酝酿已久的企图 , 到蒙古高原去 , 分享那里的蓝天白云 , 体验那里的天然氧吧 。

蒙古国俗称外蒙古 , 与中国的内蒙古原本同根同源同为一体 。 在清代因地域辽阔有漠南、漠北和漠西之分 , 不过均以封建盟旗制度为纽带统一在清王朝之下 。 内、外蒙古除东部以额尔古纳河为界外 , 再无任何天然屏障 , 同属一个蒙古高原地理带 。

这里曾经是无障碍通行的地方 , 有成群结队的黄羊群、野驴群南北穿梭迁徙 。 在这大漠孤烟的地方 , 至今仍留有旅蒙商的驼队留在通往大库伦直至恰克图的印迹 。


蒙古高原纪行

蒙古高原纪行// //

时值六月 , 草原百花盛开 , 气候凉爽宜人 。 我们这个由五人组成的旅行团队 , 从呼和浩特乘上开往乌兰巴托的列车 , 经二连浩特驶出国门 , 开始了对蒙古国为期两个月的考查访问 。

我们这个由民间组织的考查团体 , 像这样的民间友好往来形式 ,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是极其常见的 , 那时两地蒙古族牧民可以随意探亲访友 , 可以随意通婚定居 , 但随着后期中苏两党在意识形态发生变故 , 中蒙两国之间的民间交流也就中断了 。

近年来 , 随着两国政府间的开放力度的不断加大 , 逐渐恢复了两国民间文化交流 , 类似于此次活动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了 。


蒙古高原纪行

蒙古高原纪行// //

蒙古高原是高纬度地区 , 清晨太阳升起的早 , 每当凌晨5点天空就已大亮;晚上天空黑得很晚 , 大约在23点才完全进入漆黑 。 初来乍到的人们对这时差一时不能适应 , 好在谁都知道需要几日的心理调整 , 对此我们早有心理准备 。

乌兰巴托的酒店要较国内的酒店简陋的多 , 其设施陈旧 , 房间内装有一台日产老式电视机 , 电视机只能看三四套节目 , 且由吧台统一控制 。 没有空调设施 , 这样的酒店标配相当于国内八十年代的招待所 。 酒店的早餐有米饭、火腿肠、黄瓜和一碗汤 。

早餐是定量的 , 每人仅此一份 。 午餐和晚餐也较为单调 , 即便有炒菜也离不开土豆和萝卜 , 至于肉类少之甚少 , 完全在我们的意料之外 。 主食全部是大米饭 , 大米来自中国和韩国进口 。 蒙古国实行定量餐制度 , 据说这样是用来杜绝浪费的 , 这种定量餐制度的确立 , 究竟是因粮食供应不足引起的还是考虑节俭因素大家都不得而知 。 不过用中国餐馆的浪费现象 , 来看待蒙古国的限制餐制度是很有独到之处的 , 是值得我们加以思考的事情 。


蒙古高原纪行

蒙古高原纪行// //

考查团一行从下榻的酒店出来 , 穿过空旷的成吉思汗广场来到国家宫 。 国家宫是蒙古国最为张严神圣的地方 , 每年一度的蒙古国大呼拉尔主席团会议在此举行 , 蒙古国每个重大决定都在此诞生 。 我们这些来自中国鄂尔多斯的蒙古族人 , 来到国家宫成吉思汗塑像前鞠躬行礼 , 缅怀圣主的丰功伟绩 。

在乌兰巴托市区东北偶 , 辟有蒙古国立民族历史博物馆 。 参观国立民博馆是我们每个到蒙古高原旅行考查人的愿望 , 因在这里通过陈列的展品和历史文化简介 , 可以略知蒙古高原历史文化概况 , 为考查团队的行程提供合理的日程安排 。

喇嘛教是蒙古国的国教 , 高原上召庙林立 , 到处可见弘法诵经的喇嘛 。 其中乌兰巴托郊外的喇嘛庙 , 是蒙古国最大的弘法中心 , 这里每月有一次大祭 , 每日小祭不断 。 每到一个特定的佛法节 , 香客满地 , 香火缭绕 。 这里的召庙建筑构造都与国内呼和浩特大召寺相同 , 很少见类似于包头市五当召的藏传佛教召庙样式 。


蒙古高原纪行

蒙古高原纪行// //

查队将营地在乌兰巴托以东四百公里处的肯特省 , 省域内有肯特山 , 古老的克鲁伦河源头从肯特山缓缓而下 , 在高原的东部绕了一个大拐弯然后向东注入额尔古纳河 。 克鲁伦河是蒙古民族的发祥地 , 这里孕育了蒙古民族文化 , 谱写了弘厚的蒙古历史 , 这就是我们在此设营的理由 。 肯特省是蒙古国的畜牧业和矿产资源大省 , 这里的畜牧业经济在国家经济量比中占有重要地位 , 其矿产资源极其丰富 , 除分布有煤炭和金、锡等有色金属外 , 还有萤石、珊瑚、玛瑙等稀有矿藏分布 。 肯特省的省会是温都尔汗 , 这个只有两万多人口的城市 , 对中国的中老年人来说并不陌生 。


蒙古高原纪行

蒙古高原纪行// //

当年坠机事件的遗骨至今仍然葬于一百公里以外的荒野 。 温都尔罕东距蒙古国第二大城市乔巴山四百多公里 , 是蒙古国东部的中心区域 。 如此四五百公里的计数里程 , 这对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不足一人的蒙古国来说 , 是一段很短的距离 , 因为在蒙古计算里程往往是用每天行程量来计算的 , 这四五百公里的路程毕竟只有一天的行程 。

我们来到肯特省以下的一个县扎营 , 蒙古国的行政许可审批较中国要简便的多 , 他们只需在所在县登记即可 。 这里的一个县也就是三五百人 , 相当于我们内蒙古的一个自然村 。 不过这里的一个县 , 其面积出奇的大 , 一般一个县都有几万平方公里的辖地 , 相当于中国内地的一个省大 。 他的公务人员只有县长、警长和几名环境保护监察人员 , 县长是当然的行政主官 。


蒙古高原纪行

蒙古高原纪行// //

蒙古牧民的转场是极其壮观的 。 一日约有十多个牧民乘着几来个勒勒车 , 载着毡包及其他日常生活用具 , 驱赶着数千只羊和马匹顺着河湾向我们的营地方向赶来 。 其场面浩大壮观 , 畜群在旭日阳光的映射下 , 呈现出一幅从未见到过草原牧羊图 。 象这样的转场一般一年少则要有两次 , 在蒙古牧民的概念中 , 牧场是从来没有界线之分的 , 这种概念来源于远古游牧民族的传统游牧习俗的延续 。 至今他们仍然在广袤无垠的蒙古草原上 , 随着季节的变迁 , 随意逐水草而居转场游牧 。

一日 , 我们到石人山考查 。 石人在高原上有多处遗址 , 所谓石人是古人用石头雕刻的人像作为墓碑 , 其人像的大小规格 , 形态举止极为讲究 , 但对于非专业人员而言 , 石人的性别特征还是十分明显的 , 可见高原上的古人们早已有了生殖崇拜的印记了 。 一般一个墓地里有数个或更多的石人 , 不规则地面向东方矗立草地上 。 据说这种葬俗起源于六世纪中叶 , 距今约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 。

考查队离开石人山 , 顺克鲁伦河而下 , 乘车在一高地停下 , 向不远处是山谷望去 , 整个草原上空旷得很 。 在对面的山坡上有一处像是木结构尖顶房屋 , 这显然是一幢俄式老屋 。 在这荒凉的原野上能有这么一处房子是一件很打眼的事 。 我们带着好奇的心理开车前往探个究竟 。 高原上的路看似很近 , 但车子沿着克鲁伦河七拐八绕行走了足有五公里 。 木板搭建的屋子在阳光的照耀下泛起黄色 , 在清澈的河水与黄绿色的牧草的参照下格外显眼 。 这是一个独孤小院 , 房屋的门紧闭着 , 四周用木栅栏围堵着 。 草原上的牧民都有养狗的习惯 , 狗是有灵性的物种 , 狗可以驱离孤独 。 当考查团队来到小院时 , 听不到狗吠叫 , 队员们又小心翼翼地隔着栅栏向院内探头张望 , 仍然不见主人 。 在栅栏外的不远处 , 开辟有块菜地 , 园中种有土豆、萝卜 , 但菜地中杂草丛生 , 显然是多日无人打理了 。 在房屋周围的草地上到处满是蝗虫 , 人到之处轰然而起 。 由此我们终于明白了 , 这尖顶木屋的主人 , 十有八九就是为了躲避蝗灾到外地游牧去了 。


蒙古高原纪行

蒙古高原纪行// //

蝗虫是草原的天敌 , 一旦蝗虫袭来 , 畜牧业必然成灾 。 蝗虫的颜色一般是褐色或绿色的 , 它常用这种与草丛颜色极其相仿的体色隐藏自己 , 草原上一但遇有大旱 , 往往要引起蝗灾 。 以上这种依靠游牧躲避蝗灾的传统办法已经时过境迁 , 已不能与国际的新型畜牧业同步发展 。 有待蒙古国对蝗灾的防控能力得到不断提升 。

蒙古国牧民的生活水准远不及国内牧民的生活 。 外蒙古人的饮食起居比较单一 , 底层牧民一年四季一日三餐以马奶牛奶等奶食品为主 , 主食多见大米 , 主要来自中国和韩国进口 。 这里的蒙古人已经没有了食用炒米的习惯 , 可能是由于缺乏用来制作炒米的糜子而形成的 。 蒙古牧民的肉类食用量以羊肉为主 , 辅以马肉 , 但其量并不充沛 。 即便是蒙古国牧民平日里也很少杀羊吃肉 , 这与他们的经济不发达 , 生活水平低下有着密切的关联 。 他们即便杀羊吃肉也是十分节俭的 , 当时也仅是将羊的肝肺掏出煮熟吃了 , 另将其它内脏制作成灌肠 , 将羊血制作成血肠储存待日后食用 , 羊肉则是晾晒成干羊肉慢慢食用 , 成为餐桌上的奢侈品 。

高原上的牧民对祭祀仪式是极其讲究的 , 他们每天一日三餐前 , 都要面向东方神灵泼洒祭祀食物 , 嘴里不停地念叨着"豁来豁来"的诵词 , 企盼得到长生天的保佑 。 这种虔诚的祭祀程序 , 早已成为高原上人们每日必须的功课 。

蒙古国对环境保护是非常严格的 , 环境保护监察官员要定期检查 , 特别是对来自中国的采矿人随机巡查 , 在一次例行检查中 , 查到了一些中国采矿人违规操作 , 行贿对蒙古官员来说是绝对行不通的 , 轻者是罚款重者则是处以刑法 。 后来从蒙古高原传来消息 , 将这次查到的中国违规采矿人员处以了短期刑法 。 原来他们没有按照合同履行 , 只是非法私自挖了几个地印子 , 用来储存物品的 。 这样明显破坏草场的行为在蒙古是绝对不能容忍的 , 而且任何解释和行贿都是图有虚劳的 , 只好按照蒙古法典被判了刑法 。 在中国人的眼里如此的小事 , 但在蒙古国民看来则是溅踏了国家法律的红线 , 这就是这个国民经济并不发达的蒙古国的法制 。

着跌宕起伏丘陵地带 , 有黑色公路向远处延伸而去 , 也有部分草原自然土路 。 这些黑色路面窄且崎岖不平 , 大多是前苏联资助修建的 。 高原公路上桥梁较少 , 在非主要的路段 , 每遇见到溪流一般都顺地形而流 , 高原上因内陆干旱气候 , 即便是雨季也很少能见到滂沱大雨 。 一次 , 我和同事乘越野车从乌兰巴托回营地途中 , 突遇大雨 , 溪流涨水 , 待了约摸一个时辰后洪水退去 , 车子安然渡河 , 顺利回到营地 。


蒙古高原纪行

蒙古高原纪行// //

考查队在即将离开肯特省的时候 , 有人提议要改善伙食 , 顺便约请住地县长 , 对他近日来给予我们的关照表示谢意 。 县长不失礼仪如约而至 。 蒙古国的官员一般是不受外国人约请的 , 这可能与他的国家制度有关 。 大家来到蒙古高原 , 品味蒙古烤羊肉是来之前就拟订好的事 。 我们在县长的安排下从六十公里外的省会温都尔汗市买了一只通体红色的羊肉 , 按照经验断定这只已不太新鲜了 。 蒙古国的物价要比国内低得多 , 如在国内购买这只四十斤重的羊 , 一般需要1100元人民币 , 但在蒙古这只羊只用了400多元人民币 , 而且这种物价指数是相对稳定的 。

县长是个注重情感的人 , 这与蒙古民族热情奔放的血脉有关 。 县长亲自下厨为我们这些来自中国的朋友制作蒙古石子烤羊肉 , 蒙古石子烤羊肉是高原上盛行的美食大餐 , 其烤制流程与我国巴尔虎草原上的布里亚特蒙古人的烤制方法基本相同 。 县长将羊肚洗净 , 将羊肉按骨关节切割成块 , 再将从河床中捡来的火山岩卵石在篝火中烧红 , 然后将肉块、卵石和山坡上摘来的沙葱以及野韭菜花加少许食盐一同放入羊肚 , 然后将羊肚放入篝火烤制 。 这样使羊肚里外受热 , 经过约摸一个时辰 , 见羊肚收缩且色着呈焦黄状即可食用 。

在一阵酒肉高歌后 , 县长施礼话别 , 并欢迎大家再来蒙古高原 。 几日后我们乘车离开了肯特省 , 继续向东部四百公里外的东方省驶去 , 在那里小住了几日 , 在完成考查计划后离开省会乔巴山 , 通过诺门罕口岸入境回到巴尔虎草原 。

-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