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改变美国历史走向的战役


一场改变美国历史走向的战役

一场改变美国历史走向的战役// //

1861年4月 , 美国内战爆发 。 开始时 , 绝大多数旁观者都相信 , 北方凭借其雄厚的工业和经济实力 , 一定能够迅速结束战事 。 然而 , 与最初的预想大相径庭 , 北方没能将自己的优势转化为胜势 , 而且几乎每战必败 。 特别是在经过了两次布尔河战役和七日战役后 , 罗伯特·李将军指挥的南军以摧枯拉朽之势重创北军 , 挺进马里兰州 。 如果马里兰州丢失 , 那么南军进军华盛顿的道路就将被打通 。 那样的话 , 北方可就真的命悬一线了 。 于是乎 , 压力山大的北军不得不集结大军于马里兰州 , 决心不惜一切代价阻挡住李的攻势 。


一场改变美国历史走向的战役

一场改变美国历史走向的战役// //

01

三面合击

1862年9月4日 , 李命令南军开进马里兰 。 此时的南军虽然连战连胜 , 但由于官兵已十分疲惫 , 加之补给线过长导致后勤不利 , 南军也早就是强弩之末 , 不足穿鲁缟 。 很多将士的鞋坏了 , 却无法更换 , 不得不赤脚行军 , 这使得很多人因受凉患了风寒 , 战斗力大打折扣 。 但李还是希望能够乘胜拿下马里兰 , 这样就可能迫使北方联邦政府求和 。 那样的话 , 结束内战的英雄毫无疑问就要非他莫属了 。

在李的严令催促下 , 南军经过3天急行军 , 在马里兰州的弗雷德里克堡完成集结 , 摆开了攻击架势 。 他的部队下辖2个军9个师 , 加斯图亚特的骑兵 , 共计5万余人 。 作为李的嫡系 , 这支军队训练有素、装备精良 , 有大炮230门 , 两位军长朗斯特里特和绰号“石墙”的杰克逊都是当世名将 。 尽管当地百姓对南军十分冷淡 , 因为他们大多支持林肯政府 , 使得南军无法补充兵员 , 但李将军显然没将屡战屡败的北军放在眼里 。 初步了解完周边地形后 , 他命杰克逊率1个军在西侧做大迂回 , 从南岸渡过波托马克河 , 切断北方向华盛顿运送物资的铁路线 , 然后突击哈珀斯渡口;由麦克劳斯指挥的2个师(属朗斯特里特军)进抵波托马克河北岸的马里兰高地(哈珀斯渡口的制高点) , 修筑炮兵工事;沃克部(1个师 , 属朗斯崔特军)向南行军摧毁切萨皮克湾和俄亥俄运河的桥梁等设施 , 然后渡过波托马克河返回弗吉尼亚 , 占领伦东高地 , 合围哈珀斯 , 消灭这里的万余名北军 , 直扑华盛顿 。

这种三面包抄的战术看似高明 , 但南军各部之间却过于分散 , 最近的也有20公里的间隔 。 倘若其中一部突遭袭击 , 恐怕等不到其余两部来救 , 就会被北军吃掉 。 不过 , 在李看来 , 北军连遭大败 , 士气低落 , 是不可能主动进攻的 。 于是 , 9月10日晚 , 南军各部按预定计划开始行动 , 悄悄离开营地 , 开拔而去 。


一场改变美国历史走向的战役

一场改变美国历史走向的战役// //

02

人算不如天算

南军调兵遣将之时 , 北军又在忙些什么呢?

自打第二次布尔河战役失利后 , 北军一直在麦克莱伦少将的率领下休养生息 。 麦克莱伦虽然优柔寡断 , 但他体恤下属 , 在军中很有威望 。 加之其曾赴欧洲旁观过克里米亚战争 , 对英法联军糟糕的后勤导致官兵非战斗减员严重印象深刻 。 所以其执掌帅印后 , 十分重视部队的后勤保障 。 俗话说得好 , 外行谈战术 , 内行看后勤 。 打仗比的就是后勤保障 , 得益于麦克莱伦将军的付出 , 萎靡不振的北军很快恢复了元气 。

进入9月份 , 麦克莱伦认为时机已到 , 遂率8万大军出发 , 打算找李一雪前耻 , 但却始终未能发现南军主力 。 然而 , 正所谓人算不如天算 。 9月12日晚 , 北军休整时 , 却意外地发现这一地区竟是李将军所部曾经宿营的老营地 。 一名下士在扎营时 , 找到了南军官兵用一张纸包裹的三支雪茄 , 而那张纸 , 居然是李将军签发的作战命令!13日清晨 , 这张价值连城的纸被交到了麦克莱伦手里 , 使这位北军统帅对对手的部署一目了然了 。

如果麦克莱伦当机立断 , 马上率部队对南军各个击破的话 , 那么胜利的果实早就被他拿在手里了 。 但关键时刻 , 老麦优柔寡断的毛病犯了 , 他担心这是李故意设下的陷阱 。 直到他最终下定决心进攻时 , 整整16个小时的宝贵时间被白白浪费了 。 9月14日下午 , 麦克莱伦命令北军右翼和中央部队攻击南军朗斯特里特部 , 左翼部队攻击包围马里兰高地的南军 , 并一举解除哈珀斯渡口之围 , 然后再切断李的退路 , 实现对南军的总包围 。 作战计划虽好 , 但因为麦克莱伦的犹豫 , 实际上北军行动时 , 李已经得知自己的计划泄露了 。 历史经常这样波诡云谲 , 上天给了麦克莱伦名垂青史的机会 , 可他就这样与之擦肩而过 。


一场改变美国历史走向的战役

一场改变美国历史走向的战役// //

03

一错再错

事已至此 , 考验主帅魄力的时刻到了 。 由于担心临战变阵会紊乱军心 , 李选择赌上一把 , 让各部加速行军 , 继续执行计划 , 希望在北军备战完成前部署就绪 。 但是 , 南军毕竟疲惫之极 , 虽然官兵咬牙坚持 , 但北军还是赶在他们进抵哈珀斯渡口前抵达了马里兰高地 。 富兰克林指挥第六军猛攻南军麦克劳斯所部 , 经过休整的北军如饿虎扑食 , 夜幕降临前已在高地西坡站稳脚跟并修筑了工事 。 南军寡不敌众 , 被迫后撤 , 损失2700人 , 北军则伤亡1800人 。

李察觉到麦克莱伦攻势猛烈 , 即命各部火速向自己所在的夏普斯堡集结 , 以收缩战线、稳住阵脚 。 而麦克莱伦尽管初战得手 , 但他因担心李有兵力优势(其实真正有兵力优势的是他) , 所以只是让富兰克林率军在马里兰高地以北设置阻滞阵地 , 并未采取进一步攻势 。 结果 , 南军在毫无阻碍的情况下完成了集结 。 到9月16日北军恢复进攻时 , 夏普斯堡的南军已多达4.5万 。 倘若麦克莱伦提前一天攻击李部 , 那么他只需以7.5万人去对付1.9万敌人——可能内战就此结束也未可知 。


一场改变美国历史走向的战役

一场改变美国历史走向的战役// //

04

浴血搏杀

此时 , 主战场转移到了安蒂特姆河(又译安提坦河) 。 河水自北向南从两军中间流过 , 在夏普斯堡东南注入波托马克河 。 南军因为兵力单薄 , 只得一字排开 , 形成“背水一战”的态势 , 其左、右和后方都是无桥可渡的河流 。 北军只需一个强攻直击李的中军 , 就能一举压垮对手 。 形势危急 , 李再次将赌注压在麦克莱伦的优柔寡断上 。 果不其然 , 麦克莱伦思索再三 , 还是选择了相对保守的进攻方案:他命胡克的第一军和曼斯菲尔德的第十二军进攻杰克逊驻守的南军左翼;伯恩赛德的第九军进攻南军右翼 , 剩下3个军作为预备队 , 待机而动 。

9月17日 , 被誉为“美国内战中最血腥的一天”在北军大炮的怒吼中拉开了序幕 。 天刚亮 , 绰号“战斗的乔”的第一军军长胡克率军以雷霆之势发起进攻 。 1.2万北军将士呐喊着冲向南军阵地 。 南军毫不示弱 , 双方的排枪火力一浪高过一浪 , 作为战场的玉米地全部被鲜血染成红色 。 胡克后来回忆道:“地里的每棵玉米杆都被子弹削得短短的 , 阵亡者成排地躺着 , 恰似他们几分钟前摆好的队列 , 命运之神从未让我目睹过比这一幕更为血腥凄惨的战场 。 ”

第一军经过浴血奋战 , 在付出了巨大牺牲后冲过了玉米地 。 但就在这时 , 南军将领胡德率领所部突然杀出 , 截住了第一军 。 经过激战 , 后继乏力的第一军被赶回玉米地 。 不久后 , 曼斯菲尔德率领第十二军接替减员严重的第一军再次从玉米地杀出 。 南军顽强抵抗 , 冲在前面的北军官兵就像割草一样被成排撂倒 , 曼斯菲尔德也中弹身亡 , 北军一时间陷入一片混乱 。

再说南军右翼 。 上午10时 , 北军将领萨姆纳所部当先发起进攻 。 他派一个先头师楔入南军阵地 , 却不幸中了埋伏 , 两个南军师左右夹攻 , 这个先头师成了板上鱼肉 , 20分钟内就损失了2200人 。 杰克逊见北军的进攻被打退 , 立即率军反攻 。 但是萨姆纳也豁出命来 , 率军死磕对手 。 北军将新问世的加特林机枪投入战场 , 给南军造成了巨大伤亡 , 以至于南军冲锋时 , 官兵都踩不到地面 , 只能踏着尸体前进 。


一场改变美国历史走向的战役

一场改变美国历史走向的战役// //

05

炼狱般的洗礼

到了12时 , 损失惨重的两军不得不将减员大的部队撤回休整 。 两军阵地中间 , 尸积如山 , 连安蒂特姆河都断流了 。 这时 , 富兰克林的第六军赶来增援 , 他苦劝麦克莱伦放手一搏 , 但被拒绝 。 有参谋建议集中富兰克林所部 , 再加上预备队 , 直接突击李所在的南军中部防线 , 但麦克莱伦因为担心被李两翼包抄 , 也没有答应 。

此时的麦克莱伦把全部的希望放在了伯恩赛德的第九军身上 , 而后者正在率部强渡安蒂特姆河 。 其实因为尸体太多 , 河水完全可以徒步而过 。 但伯恩赛德似乎压根没想到这一点 , 而是命官兵夺取河上的石桥 。 结果 , 大批北军将士在南军密集的炮火中倒在了桥上 。 愚蠢的指挥 , 使此桥在战后被冠以“伯恩赛德桥”之名 。

在留下成堆的死尸后 , 北军终于渡过了安蒂特姆河 。 经过了炼狱般洗礼的北军全都杀红了眼 , 他们打穿了南军的防线 , 几乎打到夏普斯堡 。 多亏南军猛将希尔率部舍命突袭伯恩赛德部 , 使之陷入混乱 , 这才没有让李成为北军的俘虏 。 到了这一步 , 双方都已筋疲力尽 , 无力再战 , 安蒂特姆战役宣告结束 。

安蒂特姆战役是南北战争中单日伤亡最高的战役 , 仅在17日 , 南军就损失了1.4万人 , 北军的损失则略高一些 , 故而被称为“最血腥的一天” 。 从战术上看 , 南军以不足5万兵力硬刚8万北军 , 而且北军还事先得知了对手的部署 , 却丝毫没占到便宜 。 然而 , 从大局上看 , 此役不仅遏制住了南军的攻势 , 更令准备支持南部邦联的英法等国放弃了原先介入的打算 , 而是继续作壁上观 。 这之后 , 北方逐渐由被动转为主动 , 直到最终取胜 。 从这个意义上说 , 正是葛底斯堡战役前的安蒂特姆战役让北方走向了胜利 , 甚至让美国走向了新生 。

策划:鱼羊史记 监制:鱼公子

撰文:林森 编辑:吃硬盘吧、小二

本作品版权归「鱼羊史记」所有 , 未经授权 , 不得转载 , 侵权必究 。 欢迎转发朋友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