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烽燧系统从汉代到唐代的历史变迁,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守护者!
现在战场上瞬息万变的各类信息就是决胜千里之外的关键 , 但是在古代的战争中军事信息是怎么到达指挥中枢的呢?
其中最快的方法就是烽燧系统 , 在不同的朝代 , 烽燧的定义也不同 。 在春秋时期 , 白天的燃烟叫“烽” , 夜晚点火叫“燧”;在唐代时 , 白天燃烟叫“燧” , 夜晚点火叫“烽” 。 不管是怎样一种叫法 , 其作用却从来没有改变过 , 那就是若有敌情 , 点燃烽燧 , 通过一个接着一个烽火台 , 将军事信息传递到指挥中枢 , 及时作出反应 。
西域烽燧系统从汉代到唐代的历史变迁 ,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守护者!// //
克孜尔尕哈烽燧
一、西域烽燧系统
在中原北部蜿蜒着一道屏障 , 那就是众所周知的万里长城 , 长城上一般每隔约十里就设置一个烽火台 。 而在历史上对西域统治经略的过程中 , 虽然没有修筑长城 , 但是却构筑了遍布天山南北、傲视沙漠戈壁的烽燧系统 , 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军事防御系统 。
自敦煌西至盐泽 , 往往起亭 。
——《汉书·西域传》
自汉武帝完成凿空西域的大战略之后 , 怎么才能有效管理辽阔的西域呢!沿着丝绸之路设立关亭就成了最佳选择 。 汉武帝的首席理财顾问桑弘羊谋划和组织了多达六十多万人的西域军屯壮举 , 在汉代及以后经营西域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
桑弘羊除了军屯 , 还提出了“稍筑列亭 , 连城而西 , 以威西国 , 辅乌孙” , 列亭、亭候、亭鄣其实一个概念 , 都是指矗立在西域绿洲盆地中的一串串烽燧和关隘 , 起着警戒斥候的作用 , 维护着领土的统一和安定 。
唐代又是一个将西域经营的风生水起 , 在军事系统的建立上也不亚于大汉 。 军事防御是以军镇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布局 , 又加上守捉与烽候控制着丝绸之路的要道 。
在唐朝天宝末年 , 大诗人岑参任伊西北庭度支副使的时候 , 巡视到了伊吾军管辖内的“苜蓿烽” , 并写下了“苜蓿烽边逢立春”的诗句 , 而苜蓿烽正是位于丝绸之路北道之上的烽燧 。
汉唐在西域的烽燧系统已经历史的长河里销声匿迹 , 但是他们所保卫着的西域大地却依然在大放异彩 , 丝绸之路也依然繁荣昌盛 。 而汉唐的烽燧系统也是有着各自的特色和编制形式的 。
二、汉代烽燧的建立与管理
司马一人、吏士四十人 , 田伊循以填抚之 。 其后更置都尉 。 伊循官置始此 。
——《汉书·西域传》
西域烽燧系统从汉代到唐代的历史变迁 ,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守护者!// //
龟兹故地
公元前108年 , 汉武帝派赵破奴攻破楼兰和姑师 , 扬大汉之威于西域 , 为进一步稳固统治 , 西汉政府在罗布泊到渠犁一带修建了烽燧和关亭 , 同时进行的还有大规模屯田 。 随着统治西域的需要 , 需要更大的屯田范围 , 而渠犁到龟兹一带都是土地肥沃适合屯田的地方 。 于是点前罗布泊到渠犁的烽燧系统进一步延伸到了轮台等地 。 公元前60年 , 西汉又在乌垒城设立了西域都护 , 龟兹至乌垒城的烽燧又得以建造 。 成为了防止匈奴入侵的重要屏障 。
而大汉与匈奴的互殴并没有因此而结束 , 经历了四十多年的“五争车师” 。 最后 , 为了车师勾结匈奴南下 , 时任西域都护的郑吉带领军士们在焉耆、和硕一代又修筑了许多烽燧 , 与库鲁克塔格山的铁门关连接起来 , 挡住了匈奴经车师南下攻占楼兰和焉耆的路 , 保护了屯田重地的安全 。
烽燧作为一个基层军事单位 , 也有可以遵循的制度和章程 。 在汉代的边郡里设置有部都尉 , 其职责包括:候望、屯兵、屯田、军需、交通等事宜;在他的下面设有“候” , 专门管理烽燧和亭鄣;在“候”之下又设“候长” , “候长”之下设“燧长” 。
一燧有燧卒三到四人 , 一部管辖数燧 , 一候管辖十多个部 。 所以 , 一候的士吏就多大百余人 。 这些大大小小的边吏率领的戍卒散布在边疆 , 构成了承担着徼迹、候望、邮传等任务的候望系统 。
功令第卌五、士吏、候长、烽燧长常以令秋试射 , 以六为程 , 过六赐劳矢十五日 。
——《居延汉简甲乙编》
西域烽燧系统从汉代到唐代的历史变迁 ,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守护者!// //
居延汉简
从汉简中可以看出 , 在汉代 , 烽燧系统是具有一整套考核制度的 。 主要分为基本考核和分类考核 。
其中基本考核又分为两部分 , 一部分是“录功劳” , 第二部分是“考行能” 。
“录功劳”中的“功” , 是指在工作中做出的突出贡献 , 也就是现代部队里的特等功、一等功、二等功等;“劳”是指任职时间的长短 , 相当于我们现在干部考核中工作任职时间长就多加分 。
“考行能”是指从能力方面考核基层的边吏 , 来确定他的晋升或者去留 , 严格实施存优罢劣的制度 , 看来当上了警备系统的公务员也并非是铁饭碗呀!在《居延汉简》就有反应一个燧长的详细干部鉴定表 , 如:肩水候官并山燧长公乘司马成 , 中劳二岁八月十四日 , 能书、会计、治官民 , 颇知律令 , 武 , 年卅二岁 , 长七尺二寸 , 鱳得成汉里 , 家去官七百里 。 这份考核鉴定表中不但记明了这位候官的功劳和综合能力 , 还记载了年龄、身高、家庭住址及家与工作地点的距离等信息 , 已经超出了一般名籍的范围 。
分类考核只要有四方面内容:邮书考课、表火考课、徼迹考课和秋射考课 。 每个考课都有相应的标准和流程 。 如秋射考课中 , 试射的规则是在一定的射程内 , 没人发给十二指箭 , 有六支射中就算及格 , 超过六支射中的还有奖励 , 奖励就是任职年限的增加 , 有“过六赐劳十五日”的记载 。
可见 , 汉代已对烽燧系统的管理形成了周密严格的考核网络 , 充分从定量、定性等方面综合测评 , 反映了较高的管理水平 , 有这样一支责任与纪律严明的军队驻扎在西域 , 大汉的军事力量也可想而知 。
三、唐代烽燧的建立与管理
在边境 , 唯明烽燧 , 审斥候 , 立障塞 , 备不虞而已 。 实安边之良算 , 为国家之永图 。
——《通典》
西域烽燧系统从汉代到唐代的历史变迁 ,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守护者!// //
别迭里烽燧
汉代设置烽燧应对的是匈奴势力 , 在唐代就主要防备北方的突厥和南方的吐蕃 , 唐王朝对西域烽燧的建设与管理也是非常重视的 。
在平定高昌之后 , 唐朝在这里设置了西州 , 以此为中心延伸出了通往西域各地的交通贸易路线 。 岑参在《武威送刘单判官赴安西行营便呈高开府》中写道:“寒驿远如点 , 边烽互相望 。 赤亭多飘风 , 鼓怒不可当 。 ”可以看出在西域的各条交通要道上都修建了许多驿站、烽燧等 , 为过往的行人商旅保驾护航 。
唐朝在经营西域时 , 修建的烽燧系统大概分为四部分:西州烽燧带拱卫着西州的安全;焉耆—龟兹烽燧带拱卫着安西都护府的安全;于阗—疏勒烽燧和沙州西部烽燧带起着防御吐蕃的作用 。
西州是大唐帝国经略西域的重心 , 这里扼守这通往河西走廊的要道 , 在这条交通线上主要有赤亭烽、罗护烽、达匪烽、突播烽、小岭烽等烽燧 。
而作为安西四镇之一的龟兹 , 这里是唐王朝屯田的重要区域 , 除了在龟兹周边的各条交通要道上修建了大量烽燧 , 沿着渭干河岸也建立了烽燧 。 这些烽燧间距不一 , 长的有三十多公里 , 短的只有两公里 , 主要还是因为地形的不同来决定的 。 现存的遗址有脱盖塔木烽火台、依斯塔那烽火台、沙卡乌烽燧、羊达克库都克烽火台、别迭里烽燧等 。
疏勒是唐帝国防止吐蕃从勃律国北上而特别设置的军镇 , 也有完整的守捉、烽燧系统 。 现在位于喀什地区巴楚县的托库孜萨来遗址被认为是唐时龟兹都督府治下的下蔚头州所在地 , 也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 , 在遗址的周围就发现了四座烽燧:穷吞木烽火台、阿勒吞木烽火台、尤木拉克烽火台和泽吞木烽火台 。
郎中、员外之职 , 掌天下地图及城隍、镇戍、烽堠之数 。 ——《旧唐书·职官志二》
西域烽燧系统从汉代到唐代的历史变迁 ,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守护者!// //
唐代军队
唐代也有系统的烽燧管理、建制及戍卒的职责等制度 。 烽燧、亭障有中央兵部尚书下置的郎中和员外郎管理 。 唐代的各地镇戍已经很多了 , 烽燧的数量就更是难以统计了 。 虽然数量不明 , 但是烽燧管理系统却是明确的 , 为:尚书省兵部职方郎中员外郎——都护府兵曹——都督府兵曹——州司兵——折冲府兵曹——烽帅——烽子 。
诸烽候不警 , 令寇贼犯边;及应举烽燧而不举 , 应放多烽而放少烽者;各徒三年;若放烽已讫 , 而前烽不举 , 不即往告者 , 罪亦如之 。 以故陷败户口、军人、城戍者 , 绞 。 也不应举烽燧而举 , 若应放少烽而放多烽 , 及绕烽二里内辄放烟火者 , 各徒一年 。
——《唐律疏议》
《唐律疏议》中明确规定了烽燧举放的规范 , 对出现违反规定的 , 均要受到相应的处罚 。 在唐代 , 徒刑是五刑中的一种 , 最低为一年 , 最高为三年 。 可见军事信息传递中的违规操作所要收到的惩罚还是不轻 , 而在现代战争中军事信息的虚实同样重要 。
另外 , 唐代还对烽燧系统中点火放烟的多少等信息做了明确要求 , 最重要的是要做到保密 。 《唐律疏议》中说:“放烽多 , 具在式文 , 其事隐秘 , 不可具引 。 ”这应该可以称之为烽燧系统的“保密条例”了吧!
唐代的烽燧系统不但保障着西域的战略安全 , 也守卫着丝绸之路这条东西方文化交流通道的畅通 , 更是西域和中原联系的纽带 。
从汉代的“化外狄夷”到唐代的“华夷一家” , 中原对西域的认识不断加深 , 也使西域对中原文化的不断认同 , 形成西域和中原连为一体的概念建立 。 纵观汉代和唐代对西域烽燧的建设和管理 , 可以看出 , 中原王朝对西域的经营范围也不在不断扩大 , 由最初的天山南麓扩大到了天山北麓及全部的环塔里木地区 , 奠定了以后开发和建设新疆的基础 。
- 唐代的西域趣味与白居易的排外主义
- 神秘的羯盘陀国,藏于西域极寒之地,留下神秘符号至今无解
- 山东琅琊台考古发掘出秦汉时期排水系统
- 霍宏伟:来自西域的车渠为何见于曹魏大墓?
- 考古为大唐西域传奇再添新故事
- HDL:为什么大型公共建筑要采用智能控制系统?
- 打破法系车固有印象 换装动力系统的东雪C6究竟如何?
- 怎么建立自己的交易系统
- 蒙古史︱蒙古帝国的军情系统
- 《最早的中国》:系统阐述早期“中国”形成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