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暴毙身亡,为什么没有把皇位传给儿子,而是传给了弟弟?

文 | 心仪

宋太祖赵匡胤, 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杰出皇帝 。 他勤政爱民 , 宽仁大度 , 不近声色 , 崇尚节俭 , 整日忙于战事、国事 。 刚刚统一江南, 又马不停蹄地指向北汉 。 就在这全胜在望的令人激动时刻, 他毫无预兆地离开了人世 。


赵匡胤暴毙身亡,为什么没有把皇位传给儿子,而是传给了弟弟?

赵匡胤暴毙身亡 , 为什么没有把皇位传给儿子 , 而是传给了弟弟?// //

赵匡胤雕像

继承赵匡胤帝位的既不是他的长子赵德昭, 也不是他的次子赵德芳, 而是他的弟弟赵光义 。 这在当时“父死子继”宗法制盛行的情况下 , 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 , 因此引来了世人的种种猜疑, “兄死弟及”便成了千古悬案 。 一、 “烛影斧声”—— 赵光义绝无杀机

赵匡胤到底是怎么死的? 为什么在死前还出现了“烛影斧声”?

关于赵匡胤的死亡之谜 , 宋以来民间流传有各种关于此案的文献资料 。 这些资料 , 多数是私人写的 。 其中既有可信程度高的的可贵资料 , 也有荒诞的轶事传闻 。

谈论最多的是《湘山野录》 , 其中说道:宋太祖在命危时于雪夜“召开封府尹 , 即太宗也 。 延入大寝 , 酌酒对饮 。 宦官宫妾悉屏之 。 但遥见烛影下 , 太宗时或避席 , 有不可胜之三鼓 , 殿下雪已数寸 。 太祖引柱斧戳雪 , 顾太宗曰:‘ 好做!好做!’遂解带就寝 , 鼻息如雷霆 。 是夕太宗留宿禁内 , 将五鼓 , 伺庐者寂无所闻, , 太祖已崩矣 。 ”

这段话描述了宋太祖赵匡胤死之前出现的 “烛影斧声” 。 “烛影斧声” , 听起来感觉是血淋淋的杀人现场 。


赵匡胤暴毙身亡,为什么没有把皇位传给儿子,而是传给了弟弟?

赵匡胤暴毙身亡 , 为什么没有把皇位传给儿子 , 而是传给了弟弟?// //

是赵匡胤想杀弟弟赵光义吗?不可能 。 兄弟二人平素关系很好, 有事经常在一起相商, 绝无相害之意 。 假如真的想杀弟弟 , 赵匡胤随便派个大将或定个罪名就可以了, 何必在自己生病时特意把他召来用斧子剁他呢?

是赵光义想杀哥哥赵匡胤吗?更不可能 。 在当时的情况下 , 如果赵光义想杀赵匡胤是很很容易的 。 乘着皇兄生病没有力气 , 一把把斧子抢过来, 再砍死皇兄 。

但是!拿斧头的是赵匡胤 , 躲来躲去的是赵光义 。

其实很多人都误解了“烛影斧声”的意思 。 这里的斧声 , 只是用斧戳地的声音 , 并不是剁人的声音 。 烛影下“太宗时或避席, 有不胜之状”, 说的是赵光义不胜酒力 , 离开餐桌又被赵匡胤拉回来 。 跟现代人的应酬场面颇为相似 , 一个劝酒 , 一个挡酒 。 两个人推推就就 , 喝到了半夜 。

为什么两个人夜晚畅饮呢?这里就要说到当时的战事背景了 。 “党进率兵抵北汉城下 , 列寨于河汾之南 , 败其军数千人于太原之北 , 获马千余匹”

死的前一天又有“ ( 郭进) 领兵出忻代路 , 俘北汉山后诸州民三万七千余口”

赵匡胤征伐北汉捷报频传 , 眼看着胜利在望, 极度兴奋的赵匡胤特邀皇弟来开怀畅饮 。


赵匡胤暴毙身亡,为什么没有把皇位传给儿子,而是传给了弟弟?

赵匡胤暴毙身亡 , 为什么没有把皇位传给儿子 , 而是传给了弟弟?// //

赵匡胤酒量很好 , 时常贪杯喝醉 , 与朋友出游时, 就常有“三人者每剧饮烂醉”的情形 。 而且不光自己喝 , 还喜欢劝酒 , 不管旁人能不能喝 , 都要命令别人尽情喝 。 弟弟赵光义酒量不行, 在烛影中已经看到他那种不胜酒力打晃的样子, 可是赵匡胤非要与他痛饮不可 。 赵光义几次因饮不动而离席, 赵匡胤也几次把他拉回来 。 这就是在烛影中所看到的“时或避席” 。

至于那把斧子, 虽然发出了声音, 但并也不是兄弟相斗的凶器 。

当天夜里三更时 , 二人喝完了酒 , 赵匡胤要看看外面大雪下得怎样 。 一出门, 就便捞了一把斧子, 想试探雪下的深浅 。

斧子从哪来的呢?古时天子居室在门窗之间要放一把斧子的 。


赵匡胤暴毙身亡,为什么没有把皇位传给儿子,而是传给了弟弟?

赵匡胤暴毙身亡 , 为什么没有把皇位传给儿子 , 而是传给了弟弟?// //

此斧并非武器 , 是用来镇邪的吉祥物 。 《仪礼》说:“天子设斧, 依于户牖之间 。 ”

赵匡胤一面用斧头试探雪下的深浅 , 一面向雪地猛戳几下看看冷冻的程度 。 斧头碰在雪地上, 发出“硁硁 ”的声音 。 这时他又回过头来, 对屋里醉朦朦的皇弟大声说道:“好自为之!好自为之!”

所以 , 千百年来, 大家对“烛影斧声”误解太深 。 “烛影斧声” , 说的是饮酒、 戳雪场面 , 并没有看出任何赵光义弑兄的杀机 。 赵匡胤极大概率是患有心脏病 , 当晚心情好饮酒过量 , 导致心脏病发作 , 凌晨突然死去 。 二、 “兄死弟及”是偶然也是必然

宋太祖赵匡胤死的第二天, 赵光义正式即皇帝位 , 成为后来历史上著名的宋太宗 。 赵光义接班, 是偶然的 , 但也是必然的 。 说他是偶然的, 是因为其中绝无策划已久的篡权阴谋;说他是必然 , 是因为赵匡胤死后 , 只有赵光义有能力称帝 。

关于宋太祖死后 , 宋太宗得位的情形, 司马光有较详的记载:“宋后使内侍都知王继隆召秦王德芳 。 继隆以太祖传位晋王之志素定 , 乃不召德芳 。 而以亲事一人径趋开封府召晋王??见王 , 且召之 。 王大惊 , 犹豫不敢行 , 曰:‘吾为家人议之 。 ’入久不出 , 继隆趣之 。 曰:‘事久将为他人有 。 ’遂与王雪中步行 , 至宫门 , 呼而入 。 继隆使王且止其直庐 , 曰:‘王且待于此, 继隆当先入言之 。 ’德玄曰:‘便应直前, 何待之有? ’遂与之俱进至寝殿 。 宋后闻继隆至 , 问曰:‘德芳来耶? ’ 继隆曰:‘晋王至矣 。 ’后见王愕然 , 遽呼官家 。 曰:‘吾母子之命 , 皆托官家!’王泣曰:‘共保富贵 , 无忧也 。 ’”

可以看出 , 赵光义当时是有急切称帝的想法 , 所以在臣宦引导下都顾不得坐车 , 急忙踏雪跑到宫内, 不待通报就闯进了大寝 , 达到了抢先登位的目的 。


赵匡胤暴毙身亡,为什么没有把皇位传给儿子,而是传给了弟弟?

赵匡胤暴毙身亡 , 为什么没有把皇位传给儿子 , 而是传给了弟弟?// //

宋皇后一心想让次子赵德芳继承帝位 , 她深知, 只有德芳抢先到来, 才有可能实现 。 可惜赵德芳晚来一步, 皇权旁落 。 明智的宋后, 只好顺势而行 。

臣宦们应该站哪边?站在宋皇后一边 , 如果事情没成 , 则自身难保;站在势强的晋王(赵光义)一边 , 事成 , 则得福;事败 , 亦无害 。 所以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晋王(赵光义) 。 在这样的情势下, 赵光义顺利登上皇兄留下的宝座 。

虽然赵光义这次顺利接班是历史的偶然 , 但皇位由他继承 , 这是必然发生的事 。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首先 , 赵光义在“陈桥兵变”中, 为其兄黄袍加身曾立下汗马功劳 。 赵光义与赵普直接筹策与指挥了“陈桥兵变” 。 当赵匡胤坐上龙椅时, 不会忘记这里有赵光义的一半功劳 。


赵匡胤暴毙身亡,为什么没有把皇位传给儿子,而是传给了弟弟?

赵匡胤暴毙身亡 , 为什么没有把皇位传给儿子 , 而是传给了弟弟?// //

其次 , 赵光义业务能力强 。 不仅在“陈桥兵变”中显露出才华;在之后的朝政中 , 赵匡胤也常让皇弟参与大事的策谋 , 从中也表露出他的卓见 。

再次 , 就是赵光义既有权势又有威望 。 他身任开封府尹 , 相当于后世的首都市长 , 当时这个职务对国家政权安危 , 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 而且他待人友善 , 朝廷内外有许多他的好友 。

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 就是赵匡胤很关爱、器重他的皇弟 。 赵匡胤在世时常约赵光义私下饮酒 , 直至死前还如此 , 这说明他们关系的亲密 。 有事常与赵光义商议 , 甚至太祖微服私访这样的密事 , 也有时约光义同往 , 这说明对赵光义的器重 。 甚至在近臣中还曾流露出 “光义龙行虎步 , 他日必为太平天子 , 福德非吾所及也”的话 。

赵光义有功劳、有才能、有权势、有威望 , 有太祖的关爱、器重 , 所以宋太祖赵匡胤驾崩后 , 继承皇位的最佳人选就是赵光义 。 试想一下 , 如果当时不是赵光义即位 , 而是是年仅18岁的赵德芳当皇帝 , 无权无势无经验的他 , 极有可能被奸臣夺走皇位 , 那样的话大宋王朝就岌岌可危了 。

全文完

参考文献

《湘山野录》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七》

《宋史 · 后妃传》

《涑水纪闻》

《仪礼 · 观礼》

原创文章 , 未经授权 , 禁止转载 , 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