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期间

1941年第4卷第2期《东方画刊》对中国滑翔运动的图文报道

撰文/供图 周利成

滑翔机是利用气流飞行的一种航空器 。 世界第一架滑翔机出现在1891年 , 中国人制造的第一架滑翔机出现在1932年“普及滑翔 , 建设中国大空军”

滑翔机是利用气流飞行的一种航空器 。 世界第一架滑翔机出现在1891年 , 由德国工程师和滑翔飞行家奥托·李林塔尔制作 。 在早期 , 滑翔机还是训练飞行员的重要飞行器械 。 当然 , 到了现在 , 滑翔机已主要用于体育运动和竞赛了 。

中国第一架滑翔机出现在1932年 , 由天津河北汽车修理厂经理朱晨与友人隋世新共同研制的 。 在抗日战争期间 , 滑翔机运动曾在重庆、成都、广东等地风行一时 。 当时 , 日军依靠空军优势掌握着中国战场上的制空权 , 他们肆无忌惮地狂轰滥炸 , 对我国军民造成极大的伤害 , 发展空军遂成朝野各界的共同企盼 , 而制作成本低、操作简单、易于普及的滑翔机运动 , 由于“既能锻炼身体 , 又为造就空军战士做前期训练”的特点 , 适应了全民抗战以及普及航空教育的需求 , 受到各界的重视 , 风靡大后方 , 尤其在广东的大后方韶关(时为省辖韶关市 , 广东抗战临时省会) , 掀起了一股令人注目的滑翔机热潮 。

1941年第2期的《东方画报》就以“普及滑翔 , 建设中国大空军”为标题 , 说出了在当时开展滑翔的重大意义 。 下面我们来说说那段珍贵的历史——

1932年朱晨与隋世新研制出中国第一部滑翔机后 , 由于其构造过于简单 , 且他两人均无驾驶经验 , 在首次初飞时 , 飞机刚刚起飞数米即行坠地失败 。

1934年 , 中央航空学校和广西航空学校各自试制了一架初级滑翔机(初级滑翔机主要用于训练飞行 , 高级滑翔机主要用于竞赛和表演) , 但当时他们并未认识到滑翔机的重要性 , 仅作为学生们的一项课余运动 。 1936年 , 欧亚航空公司经理李景枞制造出两架滑翔机 , 在南京龙华试飞 , 亦因构制不精 , 在空中飞行10余分钟 , 飞行六七十米后即坠毁 。

1937年 , 《大公报》投资制造了一架中级滑翔机 , 由中国航空委员会电请时在德国格鲁飘翔学校专攻滑翔机飞行的韦超先生回国 , 以期在南京第六届全国运动会上表演飞行 , 因故未能实现 。

1938年春 , 韦超驾“《大公报》第一号”滑翔机在香港举行飞行表演 , 历时约80分钟 , 大获成功 , 成为“中国滑翔第一人” 。

广东最高军事长官余汉谋任名誉会长

抗战爆发后 , 开展滑翔机运动以推动中国航空事业发展的呼声越来越高 。 1939年6月 , 民国政府遂令韦超在成都创立中国滑翔训练班 。 韦超决定先在成都、重庆两地进行多场滑翔飞行表演 , 以期引起民众对这种新鲜航空器的关注和兴趣 。

不幸的是 , 1940年3月12日 , 韦超在重庆的珊瑚坝至白市驿间进行飞行表演时 , 因滑翔机尾部的钢丝绳突然脱落而坠机殉职 。

1941年4月4日 , 民国政府在重庆成立了中国滑翔总会 , 专责推广全国滑翔运动 , 并先后在成都、兰州、桂林、昆明以及广东等地成立分会、俱乐部、滑翔站 , 招募会员和实施训练 , 滑翔机运动便如火如荼地在大后方开展起来 。

1942年6月12日 , 广东滑翔分会成立 , 成为全省开展滑翔机运动最高的指导和实施机构 。 该分会内设理事会 , 由广东省最高军事长官余汉谋任名誉会长 , 省政府主席李汉魂任主席兼会长 , 教育家金曾澄任会长 , 省参议会议长吴鼎新、省教育厅长黄麟书兼任副会长 , 广州特别市党部委员兼书记长袁晴晖等17人为理事 , 并推选袁晴晖等5人为常务理事 。 该分会在潮阳、连平、翁源、龙门、新会、紫金、顺德等11个县设立滑翔支会和劝募支会 。

为使民众明了开始滑翔机运动的意义 , 进而积极捐款支持这项运动 , 1942年10月17日至23日 , 广东滑翔分会举行了扩大宣传周 , 特约各宣传单位进行大型漫画宣传; 同时 , 还运用演讲、座谈会、办刊物等方法 , 讲解滑翔机的类型、性能和起飞原理 。 韶关市特意将10月份定为滑翔机运动宣传月 , 并在10月29日举行了有关滑翔机的演讲比赛 。

此后 , 广东滑翔分会委托广东仪器标本制造厂制造出大量各式各样的滑翔机模型 , 分批运往省内各地举办模型展览 , 让民众近距离感受滑翔机 。 展览后 , 将滑翔机模型免费分发各机关、学校、社团做标本 , 同时还发动广州各中小学校举行滑翔机模型制作竞赛 。 另外 , 分会还指令广东仪器标本制造厂制作大量滑翔机小型玩具 , 由广东各地的推广所举行义卖 。

曲江滑翔表演引来10余万市民

最让民众狂热的 , 要算1942年8月31日在韶关举行的滑翔机表演了 。 当日午后 , 10余万市民走出家门拥上街头 , 散遍郊外 , 争相一睹为快 。

下午3时 , 青年滑翔专家韦鼎烈驾驶“《大刚报》读者号”滑翔机 , 随一架母机从韶关的曲江桂头起飞,两机间以一条100米长的钢丝绳连接 。 当看到那只银色的木鸟从北面云端里钻出缓缓飘来之时 , 有市民向空中的滑翔机频频招手和挥动衣服打招呼 , 有市民欢呼雀跃追随着飞机奔跑 。 当两机飞至阳岗上空时 , 滑翔机便脱离了母机 , 单独向南翱翔而去 。

当滑翔机到达黄田坝高空时 , 即开始表演翻筋斗、向下俯冲、迅速拉升、旋转等绝技 。 民众们目不转睛地仰望着这只大木鸟 , 眼中无不放射出惊奇的目光 , 嘴里情不自禁地呼喊:“好!再来一个!”

半小时的表演结束后 , 滑翔机飘向芙蓉山的东面 , 从1200米的高空徐徐降落于军乐悠扬的省立体育场内 。 是时 , 早已守候在此的各界代表蜂拥至机前 , 争先恐后地与韦先生握手 , 两位名媛代表各界向韦先生献花致敬 。 几十位青年喊着号子 , 将韦先生抬起来 , 举到了大会的主席台上 。 追随而至的市民们有的凑到滑翔机前一探究竟 , 有的以仰慕的眼神凝视着台上的韦先生 , 偌大的一个体育场瞬间被势如潮涌的人群占据 。

休息片刻 , 即行开会 。 首先由省教育厅长黄麟书致开幕词 , 继由第一军政治部主任李煦寰和韦先生演讲 。 李煦寰阐述了滑翔机运动对于中国的国防和航空事业的重大意义 。 韦先生则在演说中讲述了滑翔机运动在抗战中的意义 , 呼呼民众慷慨捐资 , 鼓励青年踊跃参加训练飞上天空去 。

最后 , 韦先生介绍了自己驾驶的这架滑翔机 。 他说这架飞机是用美国的银松木和四川的白果云杉制作而成 , 外面涂的是灰白色的金属液质 , 没有发动机 , 构造很简单 , 只用升降舵、方向驼、活翼等几种操纵器 , 便可随气流而滑翔、升降、旋转 , 从山巅飞到平原 , 从田野飞到都市 , 从皑皑的云端飞到无垠的海上 。 市民认真聆听着他的讲述 , 心中产生无限的向往 。

广东募集来的资金占了全国的半壁江山

打铁趁炉红 。 在滑翔机表演的当天晚上 , 黄麟书即召集了韶关各机关长官和社团代表 , 在韶关的互励社召开“欢迎韦鼎烈先生大会暨发起劝募活动” 。 因为国民政府曾指令广东劝募50架滑翔机 , 而出席大会的代表们一致表示要突破这个数额 , 计划在年内劝募60架滑翔机 。 当时 , 制作一架滑翔机需3万元 , 制作60架滑翔机需劝募180万元 。 会上决定 , 由各县市局负责募集60%资金 , 公营事业机关负责募集30%资金 , 各县市局的殷商富户责募募集10%资金 。

大会现场 , 出席的代表先行认捐 , 以为首倡 。 在热烈的掌声中 , 议长吴鼎新第一个宣布认捐“参议号”1架 。 紧随其后的省党部书记长和青年团书记合捐5架 。 教育厅长黄麟书一下子认捐了10架 , 计“大学专门号”和“教师号”2架 , “中学生号”3架 , “小学生号”5架 。 教育厅黄科长认捐“社教号”1架 , 省干训团陆教育长认捐“干训号”1架 , 省文化会认捐“文化号”1架 , 青年会和全国基督教协会合捐1架 。 代表们此响彼应 , 争相认捐 。 战区政治部、省政府、省妇运会、中山大学、省银行、省企业公司、韶关银行励进社、《中山报》、《大光报》等各界亦纷纷认捐 。

省参政员司徒美堂先生更是认捐“安良堂号”10架 。 他还说 , 不日返美后 , 再复劝华侨增捐20架 。 当晚认捐数量已超过50架 。

此后 , 国民政府驻韶关各机关也纷纷认捐 , 不到一周时间就认捐了66架 , 超过了60架的预定目标 。

为扩大募机运动宣传 , 广东滑翔分会出版了《募机通讯》 , 实时报道劝募进展 。 1942年10月12日 , 在西线茶座 , 该分会举行第一次招待茶话会 , 邀请各界人士共同商讨劝募中碰到的实际问题 。 会上决定 , 劝捐分三期进行:第一期从发动劝募日起至10月底止 , 第二期从11月初起至该月底止 , 第三期从12月初起至该月底止 。 为鼓励各机关团体、学校及个人努力劝募 , 还制定了对认捐机构和个人予以奖励的办法 。

1942年10月31日 , 第一期献机典礼在韶光公寓礼堂举行 , 大会由黄麟书主持 。 第二期献机典礼于1943年1月3日在省党团球场举行 , 省政府主席李汉魂亲临主持 , 仪式极为隆重 。

经过三期的劝募活动 , 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 , 广东各界捐赠滑翔机总数已经超过了100架 。 至1944年 , 全国募集资金共制造了200余架滑翔机 , 广东占了半壁江山 。

还值得一说的是 , 到1943年年底 , 广东滑翔分会制定的招募5万名会员、募集10万元会费、制成百架滑翔机模型、筹建一座跳伞场等计划也都逐一实现 。

本版制图/蔡红

作者:周利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