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内务府

内务府是清代独有的机构 , 职官多达三千人 , 比事务最繁的户部人数多十倍以上 , 可以说是清朝规模最大的机关 。 内务府主要职能是管理皇家事务 , 诸如皇家日膳、服饰、库贮、礼仪、工程、农庄、畜牧、警卫扈从、山泽采捕等 , 还把持盐政、分收榷关、收受贡品 。 内务府主要机构有"七司三院" , 最重要的是广储司 , 专储皇室的金银珠宝、皮草、瓷器、绸缎、衣服、茶叶等特供品 。

内务府的组织渊源于满族社会的包衣(奴仆)制度 , 其主要人员分别由满洲八旗中的上三旗(即镶黄、正黄、正白旗)所属包衣组成 。 最高长官为总管内务府大臣 , 初为三品衙门 , 雍正十三年(1735)升为正二品 , 由皇帝从满洲王公、内大臣、尚书、侍郎中特简 , 或从满洲侍卫、本府郎中、三院卿中升补 。 凡皇帝家的衣、食、住、行等各种事务 , 都由内务府承办 。 内务府直属机构有7司3院 。 内部主要机构有广储、都虞、掌仪、会计、营造、慎刑、庆丰七司 , 分别主管皇室财务、库贮 、警卫扈从、山泽采捕、礼仪、皇庄租税、工程、刑罚、畜牧等事 。 另有上驷院管理御用马匹 , 武备院负责制造与收储伞盖、鞍甲、刀枪弓矢等物 , 奉宸苑掌各处苑囿的管理、修缮等事 , 统称七司三院 。 内务府还有三织造处等30多个附属机构 。 此外负责管理太监、宫女及宫内一切事务的敬事房也隶属总管内务府大臣管辖 。 1911年辛亥革命后 , 废帝溥仪仍居宫内 , 为皇帝服务的内务府也得以保留 , 直至1924年溥仪被驱逐出宫为止 。

顺治帝入关定都北京后 , 即设立了内务府 , 以管理宫禁事务 。 顺治十一年(1654)裁撤 , 顺治十八年康熙即帝位后又重新恢复 。 内务府衙门当时分"内务府堂"(简称"堂上" , 又称"本府")及所属"七司"、"二院"等 , 总机关称"总管内务府衙门" 。 其最高官员为"总管内务府" 。 所属"七司"是:御用监 , 系为内务府掌管府藏及出纳总汇的机构;尚膳监 , 掌内务府所属武职官的铨选、任用及围猎、捕鱼之事 , 顺治十八年改为采捕衙门;钟鼓司 , 掌内廷礼乐并考核太监品级 , 顺治十三年改为礼仪监 , 顺治十七年又易名为礼仪院;内官监 , 管理内务府帑项出纳及庄园地亩之事 , 顺治十七年易名为宣徽院;惜薪司 , 掌宫廷缮修工程事务 , 顺治十八年易名为内工部;三旗牛羊群牧处 , 掌牛羊畜牧事务;尚方司 , 掌审拟上三旗的刑名案件 , 顺治十一年设 , 十二年改为尚方院 。 所属"二院"是:御马 , 掌掌"御用"马匹 , 顺治十八年易名为"阿敦衙门"(阿敦系满语 , 意为马群);鞍楼 , 是制备兵具、器械的机构 , 顺治十一年易名为兵仗局 , 顺治十八年又改为武备院 。

分工职责

广储司

广储司 , 设总办郎中、郎中、主事、委署主事、笔帖式、书吏 , 掌内府库藏 , 领银、皮、瓷、缎、衣、茶六库 。

都虞司

都虞司 , 设郎中、主事、委署主事、笔帖式、书吏 , 掌内务府武职官铨选及畋鱼之事 。

掌礼司

掌礼司 , 设郎中、员外郎、主事、赞礼郎、司俎官、司祝、司香、司碓、 笔帖式、 书吏、掌内廷礼乐及考核太监品级 。

会计司

会计司 , 设郎中、员外郎、六主、委署主事、笔帖式、书吏 , 掌内务府出纳及庄园地亩之事 。 先用宫女、太监 , 亦由该司管理 。

营造司

营造司 , 设员同掌仪司 , 掌宫廷修缮工程 。

庆丰司

庆丰司 , 设员同掌仪司掌牛羊畜牧之事 。

慎刑司

慎邢司 , 设员同掌体育馆事 , 掌审谳上三旗刑狱案件 。

上驷院

上驷院 , 设兼管大臣、卿、堂主事、笔帖式、下分左右二司 , 有郎中、员外郎、主事、委署主事 , 掌御用马匹 。

武备院

武备院 , 设兼管大臣、卿、郎中、主事、委署主事、笔帖式、书吏 , 掌制造器械 。

奉宸院

奉宸院 , 设总理大臣、卿、郎中、员外郎、主事、良署主事、苑丞、苑副、委署苑副、笔帖式、书吏 , 掌景山、三海、南苑等处的管理、修缮 。 天坛斋宫 , 亦由奉宸院管理 。 圆明园、畅春园、万寿山、玉泉山、香山、热河行宫、汤泉(今昌平县东小汤山)行宫、盘山(今蓟县西北)行宫、黄新庄、(今良乡北)行宫 , 因与皇帝驻骅有关 , 俱归内务府委官管理 。

此外 , 内务府还管辖有三大殿 , 管理慈宁宫、寿康宫处 , 御药房、寿药房 , 文渊阁 , 黄武殿修书处 , 御书处 , 养心殿造办处 , 咸安宫官学 , 景山官学 , 敬事房等 。 其中敬事房为管理宫内宦官的机构 。

小叟申明:所有内容均不代表本人观点 。 版权归原作者 , 如内容有害或侵权 , 联系即删 。


清代内务府

清代内务府// //


清代内务府

清代内务府// //


清代内务府

清代内务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