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九甫下九甫“偎依”大观河


上九甫下九甫“偎依”大观河

上九甫下九甫“偎依”大观河// //

这幅清代外销画可以让我们领略到古时水城风光 。


上九甫下九甫“偎依”大观河

上九甫下九甫“偎依”大观河// //

清末张志瀛绘成的《穗石纪游》 , 描绘了西关的水色风情 。


上九甫下九甫“偎依”大观河

上九甫下九甫“偎依”大观河// //

20世纪30年代 , 上下九甫街景 。

亲爱的读者 , 这个题目会不会让你有点摸不着头脑?“只听说过大观园 , 没听说过大观河 。 ”“十八甫老城区逛起来很有味道 , 跟大观河有什么关系?”其实 , 关系可大着呢 , 没有这条已经消失了的河流 , 我们钟爱的西关风情或许会减少不少呢 。 且听我慢慢道来 。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采访人员王月华 图/fotoe

溯源

西关十八甫 全是亲水“平台”

前一阵我们讲西濠涌故事的时候 , 讲到西濠涌是自第一津起 , 沿着第二甫、第三甫……直到第八甫 , 然后往南流入珠江 。 20世纪二三十年代 , 官方拆城修路 , 第二甫到第八甫修成了今天的光复中路 , 这些地名消失在时间的河流里了 , 只有“六甫水脚”“八甫水脚”还藏着这条千年护城河记忆的蛛丝马迹 。

有意思的是 , 第二甫到第八甫的地名虽然消失 , 但第十甫路、十一甫路、十三甫路、十五甫正街、十六甫大街、十八甫路等地名在百度地图上可都是妥妥能搜到的 。 此外 , 如今的上九路、下九路 , 其实在旧日的历史地图也被标注成了上九甫、下九甫 , 同样是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城市开发热”中修成了马路 , 这才改了名字 。

之前我们说过 , 关于“甫”这个字的来源 , 学界有不同的解释 , 有的说 , “甫”是古越语中留传下来的发音 , 有“村庄”的意思;有的说 , “甫”是“铺”的简写 , “十八甫”;还有人说 , “甫”其实是“埗”的谐音 , 即埗头(码头)的意思 。 不过 , 多数人还是赞同“甫”就是“埗”的意思 。 换言之 , 诸“甫”之出现 , 与水有莫大关联 。

这一下 , 问题就来了 , 如今消失了的二甫、三甫直到八甫 , 与守卫了广州千年的护城河西濠涌息息相关 , 那么 , 上九甫、下九甫、第十甫、十一甫直到十八甫 , 它们又曾与哪条河流相亲相爱呢?在百度地图上 , 你肯定是找不到的 , 因为它早就湮没 , 变成繁华街巷了 。 咱们还得一头扎进故纸堆 , 慢慢搜罗与还原 。

走向

东接西濠涌 汇入珠江水

这条已经消失了的河涌 , 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 , 叫做“大观河” 。 记得《红楼梦》里贾元春给省亲花园提名的时候 , 写了一句诗“天上人间诸景备 , 芳园应赐大观名” , 大观园之美好 , 让人念兹在兹 。 “大观河”的得名 , 肯定不是从《红楼梦》里得到的灵感 , 因为它的出现 , 比《红楼梦》早得多 。 不过 , 从这个名字也可以看出 , 开凿者对自己的作品相当满意 。

据史料记载 , 大观河故道起点在今大德路与人民中路交界以南 , 一路向西 , 至光雅里转南 , 到今十八甫路至和平路口 , 再折西而行 , 至今丛桂路北转直上 , 汇入珠江 。 不知道你有没有耐心读完这段文字 , 反正我是趴在地图上看了半天 , 才大概弄清了它的走向 。 老实讲 , 我在西关老城区逛的时候 , 哪里的小吃味道好 , 心里真是门儿清 , 但自己到底是在哪一个“甫” , 从来都是蒙查查 , 本来嘛 , 诸“甫”多是从“海”里长出来的 , 又或偎依着西濠涌 , 或与大观河相邻相挨 , 大观河的流向曲曲折折 , 像我这样的“路痴”弄不明白状况 , 也情有可原啦 。

趴在百度地图上 , 还原大观河的旧模样 , 多少有点困难 , 但假如我们回到明代的广州城 , 站在越秀山上往下俯瞰城区 , 就容易很多了 。 但见在今人民路一线 , 城墙巍峨 , 西濠涌在城墙外一路往南 , 太平门外(位于今人民南路) , 一座古桥横跨西濠涌 , 桥上人来人往 , 好不热闹;桥畔 , 一条宽约30米的河流从西濠涌“分出” , 蜿蜒向西 , 曲曲折折 , 直至汇入珠江 。

你问我为啥能看得这么清楚 , 嘿 , 西关的商业大开发是从清代中期渐渐开始的 , 明代的西关 , 虽已有商贾聚集的迹象 , 总体还是保持着“莲塘处处”的田园风光 。 所谓“泮塘”之名 , 本就是从“半塘”演化而来 , 可见老西关旧时河涌、池塘之多 。 在越秀山上登高望远 , 当然可以把大观河的俏模样尽收眼底 。

繁华

诸“甫”林立两岸 小桥流水人家

从清代中期开始 , 大观河两岸渐渐热闹了起来 。 其实 , 在诸“甫”中 , 上九甫、下九甫可以说是资格最老的 , 我们都知道 , 达摩来华 , 就是在今天下九路的绣衣坊码头登岸 , 故而有了“西来初地”的故事;我们不知道的是 , 当时紧邻珠江的绣衣坊其实是广州最早的“蕃坊” , 许多来自南亚的商人自发聚居于此 , 做进出口的大买卖 , 达摩祖师自己也是搭乘远洋商船来到广州的 。 下九路再往前走一点 , 就是第十甫路 , 宋朝时 , 这里毗邻珠江 , 故而建了一座南海神庙 , 香火还挺盛 , 连著名诗人杨万里都曾到此一游 。 其余诸“甫”从“海”里长出来 , 并渐渐变身繁华商业区的历史 , 就要晚很多啦 , 而且跟大观河息息相关 。

像我这样的路痴 , 今天在十八甫一带逛逛停停 , 很容易迷路;如果穿越回清代 , 反倒没那么容易犯迷糊 。 因为上九甫、下九甫、第十甫到十四甫在大观河北岸 , 十五甫、十八甫则在大观河南岸 。 河上有大观桥、德兴桥、志喜桥、永宁桥……这些古桥的名字读来琅琅上口 , 又特别讲“意头” 。 信步走上一座古桥 , 欣赏两岸的茶楼酒肆、和富商大贾的一座座精致园林 , 再看看河上来来往往的货船 , 听听画舫里传出来的管弦之声 , 真有点“你在桥上看风景 ,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的意境 。

与玉带濠的命运一样 , 大观河成就了诸“甫”的繁华 , 可商业的繁荣又难免使人“与水争地” 。 晚清年间 , 大观河日渐淤塞 , 河面大大收窄 。 1921年后 , 官方大修马路 , 河道货运功能渐成鸡肋 , “小桥流水”的风景很快就成了“明日黄花” , 风光不再 。 20世纪50年代 , 全河改为渠箱 , 大观河“藏于”地下 , 从人们的视野里消失了 。

(本文参考了《水润花城 千年水城史话》《荔湾风采》《越秀史稿》等资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