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桐城 | 花园河墅里的施茶先生


人文桐城 | 花园河墅里的施茶先生

人文桐城 | 花园河墅里的施茶先生// //

花园河墅里的施茶先生

——潘江与茶的故事

文|白梦 来源|桐城报道

潘江 , 字蜀藻 , 号木厓 。 和那一时期许多桐城名士一样 , 潘江在崇祯末年避乱金陵 , 与四方贤士相交 , 高张文帜 , 声名在外 。 清初返回桐城 , 在西龙眠山脚筑山庄隐居 , 因其山庄濒临溪流 , 故曰“河墅” 。

在明末那个动荡岁月 , 潘江失去了考取功名的机会 , 但他自幼博览群书 , 天份极高 。 钱澄之所作《潘蜀藻诗序》中载:“蜀藻甫十岁 , 应童子试出 , 合郡传诵其文 , 目以圣童 。 当时见者 , 争以为潘氏千里驹矣 。 ”钱文中还说 , 潘江本来全力攻制举之文 , 以求经世致用 , 学诗对潘氏来说是“余事耳” 。 然而天下混乱 , 潘氏无法以学问为国家政治服务 , 只好转为文学 , 竟以诗名闻天下:“吾乡潘蜀藻 , 以诗文称于世者三十余年 。 凡吾乡论名士 , 必推蜀藻 。 而四方称吾乡名士 , 亦必首推蜀藻 。 ”钱澄之自己就是一个称雄当世的大名士 , 他能这样膺服潘江 , 可见潘江才名之高 。 当然 , 钱氏能够如此赞服潘江 , 还不仅仅是因为他的才名高 , 更因为他有高尚的人格 。

潘江从金陵返回桐城之后 , 隐居不仕 , 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 , 他却以母老需孝养为由辞去 。 此后清廷还曾两次征求山林隐逸之士 , 潘江两度名列册中 , 但他高隐河墅 , 坚辞不出 。


人文桐城 | 花园河墅里的施茶先生

人文桐城 | 花园河墅里的施茶先生// //

那么他隐于河墅干什么?他干的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一件事是编辑《龙眠风雅》 。 《龙眠风雅》是桐城的一部诗歌总汇 , 收录明、清两代桐城五百余位诗人的诗作 , 共计92卷 , 这是一个浩大的工程 , 也是一个光耀千秋的工程 , 如今我们讨求桐城明、清诗史 , 很多诗人作品都赖《龙眠风雅》而流存 。 他还与何存斋共同采录明末至清初桐城文人古文作品 , 辑成《龙眠古文》24卷 。 他还编写有《桐城乡贤录》 , 对乡贤遗事一点一滴、一诗一文都珍宝之 。

潘江就是这样一个热爱乡邦之人 , 他的河墅也成了四方名士向往之地 。 戴名世就曾在河墅里借读秦汉史 , 留下了“一目十行 , 过目成诵”的佳话 。

其实他的河墅还不仅仅惠及读书之人 , 就是普通百姓也受惠良多 。 潘江乐善好施 , 仁爱孝友 , 在周边百姓中有着良好的口碑 , 老百姓不懂河墅为何物 , 皆称他的河墅为“潘家花园” 。 潘江为此戏作《不是花园歌十二首》 “不是花园是果坊”、“不是花园是藕塘”、“不是花园是菊庄”、“不是花园是草堂”、“不是花园是菜畦”、“不是花园是竹廊”、“不是花园是药房”、“不是花园是柳村”、“不是花园是石轩”、“不是花园是月台”、“不是花园是醉乡”、“不是花园是乐窝” , 来说明他的河墅不是花园而是充满农趣的山庄 。

潘江还干过一件堪与编《龙眠风雅》相媲美的事 , 那就是看似极普通却并非人人都会去干的事——“施茶” 。

潘江爱茶自不待说 , 他在河墅里经常留客读书、品茗夜话 , 他的诗集中也有诸多文人之间关于茶的赠答之作 。 但有一首诗是与别人不同的 , 那就是《五月以来烹茶寘门前树下饮道旁行人如是者三阅月感而有述》 , 这首诗中写道 , 在他家河墅门前有一条山间小道 , 来往之人都是樵夫农妇 , 夏天里骄阳似火 , 行人常常在他家门前的大柳树下歇息 , 他见他们汗流满面于心不忍 , 便搜括箱底 , 得钱千余(潘氏为编印《龙眠风雅》 , 倾尽家产) , 买来上百斤茶叶 , 每日烧水煮茶置于树下 , 供往来之人饮用 。 他这样的行动不是一日两日 , 而是整整持续了三个月 , 也就是整整一个夏季 。 受惠的是贩夫走卒、耕者樵叟 , 以至于往来之人远远看到他家的大门便欢呼起来 。 而他自己看到别人这样“耕者乐于野 , 行旅乐于途” , 则“予心乃快然 , 掩扉读我书 。 ”真是急别人之所急 , 乐别人之所乐 , 雅别人之所雅 。

一个热心公益事业之人 , 他热心的不仅是文人雅事 , 同样也热心于普通人的公益事情 , 谁能说这不是另一种雅呢?真正的风雅不应是少数人的附庸 , 而应是一种大众化的社会风气 。 桐城人素有“穷不丢猪 , 富不丢书”的美誉 , 就如桐城人嗜茶 , 不独是有钱人的专利 , 也是普罗大众的共同爱好 。


人文桐城 | 花园河墅里的施茶先生

人文桐城 | 花园河墅里的施茶先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