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死后满朝文武都在忙啥?


崇祯死后满朝文武都在忙啥?

崇祯死后满朝文武都在忙啥?// //

作者 | 周淮安01

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三月二十三日 , 一男一女的尸体停在紫禁城东华门侧 , 凌冽寒风中 , 几个太监忙碌着为死者装殓 。

紫禁城东门竟成了停尸地 , 让人惊奇 。 有人发现太监给男尸只穿了双空靴子 。

太监回答说:“凤不裹头 , 龙不裹脚 。 ”

这对被称为“龙凤”的死者正是紫禁城的前主人--崇祯皇帝和皇后周氏 。

这是一个被时人认为“天崩地坼”的时代 。 四天前 , 李自成攻入北京城 , 大明王朝的掘墓人迎来人生的高光时刻 。

他奔向皇宫 , 想见一见老对手 , 只发现被砍倒在地的袁妃和15岁的长公主 。 李自成感叹崇祯对妻女太残忍 , 命将二人送回宫调养 。

他对崇祯并无恶感 , 甚至还有点同情 。 当有投降的明朝大臣为讨好新主而骂崇祯时 , 李自成还痛斥这些大臣辜负崇祯信任 。

但是 , 崇祯下落不明始终是个心病 , 李自成“乃悬令募献者封万户侯 , 赏金万镒 , 首告赏金千两” 。

两天后 , 终于在万寿山发现自缢身亡的崇祯及太监王承恩 。

也许是出于收买人心 , 体现天命所归的气度 , 李自成决定以帝王之礼安葬崇祯夫妇 。

令人尴尬的是 , 李自成热心 , 明朝官员却很冷淡 。 大明最后一科(1643年)进士之一 , 庶吉士周钟在骑马经过崇祯灵柩时 , 直接策马而过 , 视而不见 。

《甲申传信录》《燕都日记》等史料记载 , 在东华门侧为崇祯装殓时 , 在旁痛哭的明朝官员 , 仅兵部主事刘养贞一人 。

满朝文武百官 , 只有一个处级干部为大明皇帝送终 。 02

其他官员呢?他们很忙 , 忙着辞旧迎新 , 在大顺朝谋个好位置 。

其实 , 李自成根本不用礼葬崇祯收买人心 , 尤其是不用收买“官心” , 大明官员的心大多已经站在他这一边 。

原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读学士项煜的言行 , 颇能代表当时官员的心态 。 项煜是天启五年(1625年)进士 , 在崇祯时期言辞激烈 , 以“诤谏”沽名 , 一副忠君爱国的形象 。

崇祯十七年二月 , 项煜的门生黎志升在山西投降李自成并受到重用 。 随起义军进入北京后 , 黎志升力推自己的老师为相 。

眼见有从厅级一跃到正国级的机会 , 项煜对大家说:“大丈夫名节既不全 , 当立盖世功名 , 如管仲、魏征!”

潜台词是:反正节操都碎了一地 , 不如学习管仲、魏征好榜样 , 谁说忠臣不能事二主?

但李自成仅仅给了项煜一个从五品的太常寺丞 , 负责宗庙祭祀的清水衙门 。 项煜大失所望 , 后乘被派去祭祀泰山的机会 , 潜逃南方 , 想混入南明朝廷继续为官 , 被驱逐 。

另一位官员王孙蕙的演技更为高超 。 北京陷落前三天 , 崇祯召见时 , 王孙蕙痛哭流涕 , 誓言杀身成仁 。 起义军攻入北京 , 他安慰家人说:“不要怕 , 我早有定心丸!”找来一个竹竿 , 挂一黄布悬挂门外 , 上书:“大顺永昌皇帝万万岁” 。

不仅自己主动去纳投名状 , 王孙蕙还邀约无锡籍的同僚秦汧、张琦、赵玉森等人“同去 , 同去” , 并鼓励大家“方今开国之初 , 吾辈须争先著 。 ”


崇祯死后满朝文武都在忙啥?

崇祯死后满朝文武都在忙啥?// //

03

官场老油条如此 , 新人表现如何呢?

崇祯十六年(1643年) , 是明朝最后一科进士 , 崇祯选拔的最后一批“国之栋梁” 。

结果 , 这批进士中不少人既不忠诚 , 更没担当 , 谁赢就帮谁 , 李自成来了降大顺 , 多尔衮来了降大清 , 有的甚至成了“三姓家奴” 。

明朝最后一个状元杨廷鉴 , 南直隶武进人(今常州武进区) , 殿试时提出“取士先品行 , 而后文辞 , 用人贵朴诚而贱浮 , 竞论邪正 , 不论门户……”崇祯深加叹赏 , 亲擢第一 , 授翰林院修撰 。 李自成进京后 , 他投降并被授予弘文院编修 。 清军入关 , 李自成败退 , 他乘乱逃回南方 , 降清但以病拒绝为官 。

探花陈名夏 , 南直隶溧阳人(今常州溧阳市) , 明亡时为翰林院修撰 , 兼户、兵二科都给事中 。 先降李自成 , 再降多尔衮 , 为人圆滑的陈名夏在清初官场如鱼得水 , 顺治五年被提拔为吏部尚书加太子太保 , 三年后授弘文院大学士 , 进少保 , 兼太子太保 , 成了正国级大员 。 顺治十一年因陷入“党争”被处死 。

生逢乱世 , 身不由己 。 如果说杨廷鉴、陈名夏还有点被逼无奈的话 , 他们的老乡兼同年、庶吉士周钟就属于“欢天喜地迎闯王”的典型了 。

周钟 , 南直隶金坛人(今常州金坛区) 。 北京陷落后 , 他专门到牛金星住所递“门生帖” , 上表称崇祯皇帝“独夫授首 , 万姓归心” , 夸李自成“比尧、舜而有武功 , 迈汤、武而无惭德 。 ”

当有人认为李自成“残杀太重 , 万难成事”时 , 周钟反驳说:“太祖初起亦然 。 ”

翻译成现代汉语意思是:革命哪有不死人?朱元璋最初造反时不也一个尿性?最后还不是成了万人敬仰的明太祖 。

崇祯死社稷 , 随其殉国的大臣不到40人 , 入朝觐见李自成等待重新上岗的官员却有3000余人 , 时人感叹说:“杀身易而就义难 , 殆非虚语也 。 ”


崇祯死后满朝文武都在忙啥?

崇祯死后满朝文武都在忙啥?// //

04

明朝最后一任首辅大学士魏藻德 , 崇祯十三年参加殿试时 , 崇祯问:“今日内外交讧 , 何以报仇雪耻?”

魏藻德对:“知耻 。 ”

崇祯因此钦点其为状元 , 授予翰林院修撰 , 不到三年即提拔为首辅 。

李自成进京后 , 抓住魏藻德问道:“何不殉死?”

令人大跌眼镜的是 , 当年大谈“知耻”魏藻德不仅没有一丝羞愧 , 反而理直气壮地回答:“方求效用 , 哪敢死?”

很多人觉得魏藻德作为文官领袖 , 无耻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 , 但这在明末是普遍现象 。

明末是一个将道德标准推到极致的时代 , 却成为了精英阶层道德最为沦丧的时代 。

士人所谓的“名节”已经成为一种政治资本与党争手段 , 官员要么以“诤谏”为名讪君卖直 , 语不惊人死不休;要么挥舞着“道德”的大棒互相攻讦 , 以道德完人的标准要求别人 。

黄仁宇认为 , 中国封建社会用道德代替法制的弊端 , 在明朝达到了极致 。 万历五年 , 权倾朝野的张居正仅仅因为没回家丁忧守孝 , 就被进士邹元标骂为“猪狗禽兽” 。

在某种意义上 , 明末的士大夫阶层普遍成了“精致利己主义者” , 嘴上全是主义 , 心里满是利益 。

既然理想信念的标准高不可攀 , “正面典型”都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 , 必然滋生现实主义与功利主义 , 不为圣人 , 即为禽兽 , 青史留名还不如活在当下 。

从实际利益出发 , 在一家一姓之天下 , 改朝换代无非是换个皇帝 , 文官集团等同于职业经理人 , 老板是谁并不重要 , 大明亡还是不亡 , 那是朱家的事 , 关卿何事?


崇祯死后满朝文武都在忙啥?

崇祯死后满朝文武都在忙啥?// //

05

如果只是改朝换代 , 明末士大夫阶层这种玩法是游刃有余的 。 但一个人的命运 , 当然要靠自我奋斗,但是也要考虑到历史的行程 。

1644年恰恰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吊诡的一段行程 。 不只是改朝换代 , 而是天崩地坼 , 波诡云谲 , 亡国亡天下 , 谁也想不到最终胜利者是满清 。

本来卸下道德包袱就可以成功 , 无奈历史偏偏跟士大夫开玩笑:投降一次哪能行 , 亡国不在乎 , 那就亡天下吧 。

也许老天在想 , 既然你们都这么不在乎 , 那就多来几次 。

是为甲申三百七十五年祭 。